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近代史论文范文参考 近代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近代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8

近代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近代史论文范文参考:做一个有思想、负责任的历史教师
  2. 第二篇近代史论文样文: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
  3. 第三篇近代史论文范文模板: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
  4. 第四篇近代史论文范例:论西藏近代史上的拉萨三大寺
  5. 第五篇近代史论文范文格式:“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

★100篇关于近代史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近代史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近代史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近代史论文范文参考:做一个有思想、负责任的历史教师

回首近十余年的新课程改革不难发现,一个幽灵始终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徘徊,挥之不去,那就是教学内容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史学曾历经深深的时代扭曲和主流烙印,是背着刻骨内伤和众多桎梏与教条进入中学课程的.这使历史教师在这大变革的时代必然比其它学科的教师承担更多的义务,甚至远繁于和难于《政治》.

新课程促进了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进步,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鉴于中国近代史课程的重要性,帮助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从实践到理论地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提升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中国近代史,培育学生的公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解决上述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问题,有不同的层面与角度.本研究试图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在分析与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探讨如何做一名有思想、负责任的历史教师.

按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本研究在大量教学调查的基础上,筛选了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并按其“病因”与教师的关系从近到远逐次考察.依次分为:与教师学养有关的问题;与教材编写有关的问题;与高考试题有关的问题;与课程标准有关的问题.按照上述逻辑顺序进行考察,可能既有利于回答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有利于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总结经验,提升认识,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课程质量.

本研究的创新在于研究视角与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拓展.

第一,通过考察与教师学养有关的、涉及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典型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如何提升自身学养的方法与策略.主要包括:读教材要读到它的“背面”去;辩证法的实质是使思想更符合事实;逻辑的正确性靠历史的逻辑来检验;学风比知识更重要.

第二,通过考察与教材编写有关的、涉及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典型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如何纠正教材编写失误的方法与策略.主要包括:及时纠正教材的“滞后之意”;正确修订教材的“错达之意”;深入剖析教材的“难达之意”;适当补充教材的“未达之意”.

第三,通过考察与高考试题有关的、涉及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典型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如何处理高考试题之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主要包括:读懂试题的文字符号;理解试题的思维逻辑;*试题的史实、史观;把握试题的测量技术.

第四,通过考察与课程标准有关的、涉及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典型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如何对待课程标准之不足的方法与策略.主要包括:补订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的疏漏;补订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的疏漏;补订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疏漏.

以上四部分的探讨,所秉持的是从案例考察到理论归纳的研究路线,由此所归纳出的方法与策略并不能涵盖它们各自领域的全部.不过,由于它们源于教师鲜活的教学实践,确实反映着教师解决与应对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问题的关键“节点”,因之,与之相关的探讨又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与启发意义.

如果说,以上四方面的考察与研究仅仅是帮助教师解决改革中面临的直接问题和难点,那么,帮助教师有思想、负责任地创造课程则更为重要,也是根本之策.

考察近百年来中国近代史认识视角的嬗变与发展,探讨自清末民国时期、共和国诞生以来高中中国近代史史观的演变轨迹,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当今时代背景下,聚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以民族复兴的视角审视与创新中国近代史课程,可能更近历史真相,更合时代要求,也更具教育意义.建设民族复兴视野下的高中中国近代史课程是个系统改革.这不仅要按照世界近代化潮流中中华民族复兴的视角来选择和整合史实,而且要从课程和学习的角度提出立体的目标要求,并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挑战.

近代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近代史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2000字自考论文、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近代史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近代史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篇近代史论文样文: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

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国政治发展有密切关系.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发展进行学术史和政治史的双重考察,对于整合和提升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学术与政治的双重视角,将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体系的形成、发展、演变置于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历史语境中,通过这一学科体系形成过程中,中国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不单纯指学者)代表性的中国近代史论著的文本分析,指出: 中国政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外部因素,是推动其发展的最大动力,又是侵犯其学术独立的最大力量;政治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最大社会效用,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获得独立发展的强大保障.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动力和启蒙工具;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发展,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迁,折射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思潮的起伏跌荡,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主题的演变:中国近代史研究为中国近代政治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指明了政治发展方向,参与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和确立;中国近代史研究为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各种政治派别进行政治思想斗争的工具、不同的政权获取政治合法性的有力武器和表达政治理念的重要载体.

论文最后得出结论:关注现实政治,为现实政治服务,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优势,也是20世纪30-6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发展形成的一个优良学术传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相对独立和求真的关键取决于中国政治的发展.

论文全文包括导论和结束语共五部分,其中正文三章.在导论中,阐明了论文研究理由、目的、对象、方法、意义,梳理了研究动态.

第一章论述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的政治前提和史学学术渊源,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是“士大夫政治”,政治支配中国社会一切领域,政治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近代中国政治斗争激烈,构成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的政治前提.史学为政治服务,书写政治史和当代史的传统,中国史学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的史学学术渊源, 第二章论述了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政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兴起的关系,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不同阶级的有代表性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包括为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蒋廷黻,反映学者立场的陈恭禄,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李鼎声、*、范文澜、胡绳,通过中国近代史论著建构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并服务于所代表的阶级立场, 第三章论述了20世纪50-60年代初的中国政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的关系,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主导的学术流派.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主要表现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出版,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和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体系的确立.中国近代史研究以学术的身份参与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并服务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在结束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结论性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篇近代史论文范文模板: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

近代中国“新史学”是与传统史学迥然不同的一种新型态史学,然而,“新史学”之“新”究在何处与传统史学相比较究竟有何区别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都是研究近代史学史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的研究,即从“科学”对史学的影响方面,探讨近代史学变化的内涵及其缘由.本论文以“科学”对近代史学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考察自1902年梁启超提出“新史学”概念以来,迄于1949年中国史学在走向近代化的进程中发生的重要变化——史学科学化.

因“科学”观念的引入,20世纪初中国史家以“科学”眼光回观旧史,愤言“中国无史”的同时,以“科学”为标准改造中国传统史学,就成为“新史学”家的一致追求.由此,引起了中国史学在历史观、史学观、治史方法与精神、材料解释、史学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变革,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初步阶段.其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家认为“中国无史”,主张以西方“科学”标准全面改造传统史学,倡导“史学革命”论;而“国粹学派”出于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切、及中西学战的愿望,通过论述“国无学不立”,说明中国传统“有学”,并返身回向传统寻求学术资源,终将“国粹”定位于“史学”;在中、西学关系问题上,国粹学者倡言“国粹不阻欧化”论,并不排斥西学;在史学科学化问题上,国粹学者也不否定西方“科学”对改造传统史学的作用,但强调应以“我”为主,借西方“科学”以“发明”、“证明”中学,走“温故知新”的新史学之路.

“五四”前后,随着国人“科学观”的变化,以胡适、丁文江为代表的学者将“科学”内涵落实在“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上,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倡导以“科学方法”改造中国传统学术,由此,导致新史学从重视“史观”的变革转向注重“史法”的运用.受胡适宣传“科学方法论”的影响,20年代兴起了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运动,从中可见对早期“国粹”研究的学术传承、及与国粹学派在治“国学”的态度、方法、目的上的差异;在狭义史学研究上兴起的“古史辨”运动,同样也是“科学”传播所激发出的史学革新运动,从“疑古”与“信古”的争论中明显可见新史家与传统史家的差别,“古史辨”推动了中国史学科学化的进程;随着“疑古”史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困境,新史家渐将新史学建设的希望移向“考古”,笃信“科学”改造中国旧学神奇作用的傅斯年,以欧洲正统汉学及实证史学为样板,打出“史学即是史料学”的旗帜,建立起注重史料研究、扩充材料、讲究“实证”的“科学史学”新典范,并占据民国史学的主流地位.以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人为代表的史家,虽不完全认同于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的“科学史学”观念,且时有批评之音,但在史学实践上与“实证”史学实有相近之处,故当时即被“科学”史家认作同路人,后人也多将他们归入“新考证派”史家之列.


https://www.mbalunwen.net/hqx/84864.html
与“考证派”科学史学建立的同时,因缘学者对“科学”内涵不同的理解,也因西方社会科学化“新史学”的示范作用,社会科学化的“史观派”史学异军突起.在对“科学”的认识上,史观派认为:现代“科学”已由“实验科学”、“叙述科学”进展到“理论科学”、“说明科学”阶段,因此,“科学化”的新史学应超越“实证史学”阶段,史学研究应从注重“科学方法”转向以“科学理论”解释历史材料与史实、探求历史发展的“理法”、构造新史体系上来,由此,开辟了近代史学科学化的另一条路径.其中,唯物史观派无论在史学理论阐发、还是在史学研究实践上,都是这一科学化史学的代表,李大钊提出了与实证史学不同的“历史科学”论,以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将之运用在中国历史研究上,建立起史观史学研究的新范式,并在“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中扩大了影响.在唯物史观派史学之外,同样强调以“科学理论”解说历史、不满于考证派史学的史家中,因所持“科学理论”不同,还有朱谦之的“生命史观”、“社会史观”,常乃德的“生机史观”等人的“科学史观”之提出,但他们多停留于历史哲学理论的研究上,在史学研究实践上没有发生多大影响.

一次世界大战后,因缘西方对“科学文化”的反省及国内东方文化派的兴起,出现了对“科学”作用与适用范围不同的认识,由梁启超宣称西方“科学破产”而引起国内学界的“科玄论战”,既深化了对“科学”的认识,也引发了史家对史学是否是“科学”、以及史学如何科学化的争论.这场争论并未否定史学应走“科学化”的道路,惟因各派史家对“科学”概念及内涵的不同理解,遂有广、狭不同的“科学史学”观念,由此而形成了近代史学科学化多重路向的分裂.其中,有以“实验科学”为榜样的自然科学化路线,也有社会科学化路线,二者在对史学“科学性”的认识、借鉴的学科科目、史学研究的目标上有根本的分歧,在史学研究实践上,形成了史料考证派与史观派的不同取向与对立,二者在治史的侧重点、史学研究态度、治史目的、操作方式上亦有相当大的分歧.

中国近代史学外缘西方“科学”观念之汲引,内有传统史学走向近代化之迫切要求,自20世纪始即开始了史学

第四篇近代史论文范例:论西藏近代史上的拉萨三大寺

以拉萨三大寺为代表的格鲁派寺院集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西藏地方最主要的势力集团和政治权力主体.近代以来,在中国由王朝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过程中,由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的入侵与干涉,西藏地方统治集团内部曾出现一股游离、自立的倾向.反侵略与反分裂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三大寺作为政教合一制度的核心力量,出于维护传统政教权力的目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地方政治事务,对西藏地方与*政府关系、西藏地方反对英国侵略的活动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作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代表,三大寺也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保守力量.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关于拉萨三大寺”,主要介绍拉萨三大寺的形成历史、寺院组织及学经制度;简要叙述19世纪中期以来,西藏地方僧俗统治集团内部连续发生的三次政治斗争中,三大寺所起的作用;评析民国初年,拉萨变乱中三大寺各不相同的反应及其影响.

第二章“三大寺参与政治事务的主要途径”,一是三大寺僧人以僧官身份参与行政管理,地方政府内部形成僧俗并立的行政系统;是三大寺代表参加西藏僧俗大会(()),表达寺院集团的利益诉求,与不同势力展开博弈,影响地方政府决策.

第三章“三大寺与西藏地方贵族”,讨论历史上三大寺与地方贵族之间的传统联系,主要围绕供施关系(())、贵族子弟以僧官入仕等问题进行探讨;西藏地方近代化过程中,出现亲英军人集团和近代商人阶层等新兴势力,本章以擦绒·,达桑占堆和邦达昌为例,探讨新兴势力与三大寺等传统势力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三大寺在西藏地方与*政府关系中的作用”,记述民国时期三大寺僧人以驻京堪布、驻京代表等身份,在联系西藏地方与*政府关系中发挥主要作用;*政府代表黄慕松、吴忠信等先后入藏,也把积极联络三大寺等内向势力作为重要政治目标.这反映出三大寺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在保持西藏地方与*关系问题上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第五章“三大寺与西藏地方的反英活动”,论述三大寺出于维护自身政教利益的目的,反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在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侵略西藏的活动.

第六章“三大寺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冲突事件”,围绕三大寺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与主张变革的地方当局之间冲突对峙的两次典型事件,即1921年哲蚌寺洛色林扎仓事件和1947年热振-色拉寺杰扎仓事件,探析事件对西藏地方政治史的影响.

通过梳理近代以来三大寺参与、涉及的政治活动,讨论三大寺在西藏地方政治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有助于推进近代西藏历史研究,深化对宗教力量在西藏历史上的影响等问题的认识.

第五篇近代史论文范文格式:“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1933—)是美国哈佛大学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历史讲座教授、东亚系主任,曾于1980——1986年担任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费正清接班人和继费正清之后,引领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到新方向的一位重要学者,是美国中国学界“中国中心观”的杰出代表.在长达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孔飞力只出版了三本书:《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1970)、《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1990)和《现代中国的起源》(2002).虽数量不多,但每一本都引起轰动,开风气之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孔飞力又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视域融为一体,体现了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创新精神.对于这样一位学术大家,国内外无专著对其进行研究,本文旨在填补这一学术空白.

本文遵循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以时间为线索,以问题为专题,对孔飞力不同时期的主要著作,进行个案的研究,力图对孔飞力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理路、研究方法、学术贡献与局限,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考察.

本文共分五章和结语.第一章引言,交代本文撰述动机.第二章,以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晚清军事化及其影响的研究内涵、方法及得失,第三章,以《剑桥晚清中国史》第10卷关于清朝衰落与太平天国研究为对象,分析孔飞力关于这一我国学者研究成果颇丰领域的“一家之言”,第四章,以《叫魂》为研究对象,分析孔飞力这本最具特色著作的多方面的史学成就:第五章以孔飞力新著《现代中国的起源》和海外移民史为研究对象,分析孔飞力对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演变的基本思想及其得失,对孔飞力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的由来、主要内容及特征进行剖析.结语部分,对孔飞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题、成就、启示及其缺陷进行概括和总结,集中表达了笔者多年来研究孔飞力及美国中国学相关领域所获得的若干体会和思考.

笔者认为,孔飞力在漫漫40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上下求索的问题,乃“近代中国的脱胎换骨”这一核心命题,此谓其中国学研究的“以一贯之”的主线.所谓“脱胎换骨”,并非指近代中国是对传统的彻底发拨,而是指近代中国是脱于传统之“胎”,而竭力改换近*度之“骨”,笔者借用该语,主要是直觉其动宾结构可以描述近代中国如何从传统中国的胚胎中孕育生产的过程.此语并非出自孔飞力本人之口,系笔者自创,窃以为契合孔飞力之学术思想演变.

笔者以为,以“近代中国的脱胎换骨”为主线,可以理清其40年中看似分离无序的诸多成果,其学术研究的阶段可因之而见分合.

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博士论文开始,直到80年代中期,研究1796一1864年的地方军事化、清王朝衰落及太平天国运动、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等问题,是谓中国近代社会的近代“胚胎”滋长和“胎动期”.孔飞力分析了中国社会自身动荡不安的社会历史环境,传统国家权威的衰落和绅权的扩张,国家与社会的均势向士绅代表的地方社会一端倾斜,孕育着近代的因素,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期至1990年,孔飞力对清宫档案的解读,出版《叫魂》.此书是解剖1768年发生在乾隆朝的一桩“叫魂”妖术案件—它发生在“悲剧性近代的前夜”,意在*“母体”.孔飞力认为近代脱胎于传统,那么传统究竟何谓是需要走近细看的,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孔飞力分析“现代国家的起源”,此为“脱胎换骨”问题的长时段、宏观的考察,从魏源到*,孔飞力围绕着三个政治制度变迁需要解决的课题,总括性地讨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脱胎换骨”问题,第四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孔飞力认为,海外移民史脱于国内移民史之“胎”,海外移民史与近代以来的商业化、城市化相关,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史发生在近代以后,本身就是近代因素发展的结果.

从孔飞力的各个时期的成果中,笔者概括出孔飞力的中国史观:中国近代以前的中国社会,虽然是衰落的,但却不是停滞不变的,社会和政治体制的新形式从中国的内部产生,中国近代社会,就是一个不断积聚新的因素,不断从内部传统出发,迈向近代的过程.孔飞力的中国史观,不同于王朝循环论,也不同于西方冲击—中国回应论,他强调中国历史和文化自身的延续性、再造性和韧性,强调从中国出发研究中国,无愧为“中国中心观”最杰出的代表.

孔飞力的《叫魂》引发国人由衷的赞叹,甚至引起人们对于学术研究的样式和不少现实问题的诸多联想.其实,孔飞力其他一些不为人们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研究成果,也包含不少闪光之处.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思考其成功的奥妙何在.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其一,孔飞力十分善于见微知著,对问题异常敏感.有关叫魂案的清宫档案早在1930一1931年就己经公布,但一直没有国内学者很好地加以利用研究,而孔飞力于1984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见到这些档案时,却“如获至宝”,

此文是一篇近代史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近代史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近代史论文题目 近代史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2] 关于近代史的论文参考文献 近代史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近代史纲要外文文献 近代史纲要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近代史论文范文参考 近代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近代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