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参考 微生物药物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微生物药物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0

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参考: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
  2. 第二篇微生物药物学论文样文: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的历程
  3. 第三篇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模板:十字孢碱产生菌优化及其衍生物合成研究
  4. 第四篇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例: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
  5. 第五篇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格式:红黑二丸中甾醇类物质提取、鉴定及生理活性的研究

★100篇关于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微生物药物学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微生物药物学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参考: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

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硕士论文、3000字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微生物药物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题目

第二篇微生物药物学论文样文: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的历程

天然药物是指来源于自然界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具有明确疗效的单一化学成分或多组分物质,其中以植物为主,种类繁多.

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的转化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探索过程,但目前尚无对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发展史的系统研究.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上述历史进行了阐述.首先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中外药学发展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其次,论述了化学药物在中国炼丹术、阿拉伯炼金术、欧洲炼金术的基础上,历经由粗到精、由盲目到自觉、由经验性实验到科学合理设计的过程,即发现、发展和设计贯穿于化学药物发展的全部历程;最后,本文以比较典型的四类药物:码啡、奎宁、喜树碱、扁豆碱及其衍生物为例,介绍了天然药物从提取到合成的发展路径,揭示了化学、药物化学及相关学科对药学发展的伟大贡献,对未来新药研制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研究结论:一、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的根本原因是:天然药物的局限性和化学药物的优势.同时,天然药物要发挥优势,与化学药物取长补短,继承发展;二、化学药物诞生在欧洲是因为:(一)希腊学术传统与近代科学兴起有着内在联系.(二)文艺复兴开辟了生理学、化学等学科.(三)研究者的积极探索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重要药物长期应用的宝贵经验;三、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篇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模板:十字孢碱产生菌优化及其衍生物合成研究

吲哚咔唑类生物碱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良好的生物活性引起了许多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学家浓厚的兴趣和热切的关注,其中以十字孢碱(staurosporine,ST)为代表的衍生物更是由于其强的蛋白激酶C(PKC)抑制活性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本文从十字孢碱的产生菌株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主要有:十字孢碱产生菌的优化——产生菌的筛选,高产菌株的选育,代谢调控研究,混合培养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以及突变高产株十字孢碱类似物的研究,另外,对高产菌株规模发酵,建立了十字孢碱的提取纯化方法,并对获得的十字孢碱进行了衍生物合成工作,寻找新的活性高、毒副作用小的蛋白激酶C抑制剂.

实验室保藏的放线菌株分别来自青岛胶州湾的海泥、青岛东风盐场的盐池底泥,从中进行广泛的筛选,获得了3株产生十字孢碱的链霉菌,分别是S. fradiae 007、S. arenae Z4007、S. rubrolavendulae THW-12.对这3株的十字孢碱的产量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产量较低,均在1μg/ml左右.因此开展了高产菌株的选育工作,采用常规的理化因子诱变,通过简便有效的紫外和亚硝基胍进行复合诱变,从菌株S. fradiae 007中得到3株高产突变株:S. fradiae M297、S. fradiae M301、S. fradiae M315,其中S. fradiae M315发酵效价由原来的1.02μg·,mL-1提高到9.06μg·,mL-1,提高了8倍,突变株经过稳定性试验考察,性能稳定.


https://www.mbalunwen.net/hqx/90333.html

为了提高菌株的发酵效价,我们还开展了代谢调控和混合培养研究.期望通过添加代谢前体、酶抑制剂以及竞争性生长因子等诱发新的次生代谢途径.初步研究了五种常见*酶抑制剂对十字孢碱产生菌的影响,包括D-甲硫氨酸、D,L-乙硫氨酸、S-腺苷-L-高半胱氨酸、西奈芬净,发现在培养时加入*化酶抑制西奈芬净,可使THW-12产生去*十字孢碱,但是产量较低.通过桐花树根部的内生真菌Penicillium citrinum WC29-5与链酶菌S. Fradiae 007的混合培养,考察了混合培养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获得了10个化合物(1-10),首次确定了化合物6的绝对构型,细胞毒活性评价表明,化合物6对A549及HL-60细胞IC50值分别是0.9、0.8μM.混合培养的次级代谢产物与纯培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没有提高十字孢碱的产量,但是生成了不同于纯培养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混合培养积累了经验.

突变株M315经过发酵条件优化,进行大发酵(250L).我们对其发酵产物进行追踪分离,建立了十字孢碱(19)的提取纯化方法,同时还获得了9个其它吲哚咔唑类生物碱,其中化合物(11-13)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特点是在十字孢碱的4',N上出现了取代基,化合物11出现了氰基,而12和13则分别在该位置出现了另一分子的色氨酸片段和杂原子基团.

我们以十字孢碱为原料,以得到PKC412和UCN-01(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的卤代产物为目标,对7-位亚*、4', N以及芳环进行结构修饰,研究卤代化合物对该类化合物的影响,期望得到“me-too”或者“me-better”药物分子.目前已经合成了50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45个,以A549及HL-60肿瘤细胞株为模型,用SRB法或MTT法对得到的进行了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评价,其中化合物116, 117, 123, 194, 207, 222显示了良好的细胞毒活性,对A549肿瘤细胞株IC50值分别为0.8、0.5、5.1、1.0、0.6、0.4μM,对HL-60肿瘤细胞株IC50值分别为1.1、1.4、4.9、1.1、0.9、0.9μM,分子水平的活性评价表明,化合物123, 124, 126, 204对PKCβ2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22.3, 14.4, 37.0, 24.5 nM.

综上,我们对十字孢碱为研究对象,筛选获得了3株产生菌株,通过复合诱变获得了高产菌株,考察了代谢前体、*化酶抑制剂以及微生物种间竞争性生长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得到了10个混合培养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一个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活性,通过突变株的规模化发酵,获得了10个包括十字孢碱在内的吲哚咔唑生物碱,其中3个为新化合物.对十字孢碱进行衍生物的合成,获得了45个新化合物,其中部分衍生物显示了良好的细胞毒和PKCβ2抑制活性.

第四篇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例: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

*战争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西学东渐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和北洋马医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有了中、西兽医之分.自此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约一个世纪,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和变革,在波折中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本论文以1840-1949年前后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大量史料和数据为论证依据,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100余年的变迁进行回顾和系统分析.论文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以政权更迭变化引起的学制变化和高校变迁为主线,讲述了清朝末期和民国期间不同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思想和机构设置差异,并立足于当时兽医高等教育所处的政治、社会和历史环境,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变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了不同3个历史时期的兽医高等教育情况,即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阶段,并处于由传统兽医高等教育向近代兽医高等教育转变初期;1912-1937年的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与畜牧教育并行,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初具规模,并且发展态势良好;1937-1949年抗日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开始真正独立于畜牧教育,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在艰难发展中迎来新中国成立.论文通过列举了4所代表性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其兽医高等教育的溯源和发展,以期以点带面,对当时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创建、发展、变迁和动因进行案例分析,并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进步等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和分析.正文介绍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源起的社会背景,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情况,以清末民初两种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迁为主线,论述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变迁,并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开展、大才培养、国际交流及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制约因素,如来自政府保守派的发展阻力及媚外派系的排挤、政局多变导致的办学波折、经费短缺造成的办学困难、近代农业教育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五四”运动前夕、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几次关于教育发展路线的争论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影响.在以历史时间轴为脉络,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第三章到第六章选择了4个代表性案例: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到北京农业大学的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沿革,是中国近代最完整和最复杂的一段兽医高等教育历史;国立*大学畜牧兽医系是中国近代兽医高等大才培养的摇篮,其发展沿革能体现出国民党政府时期整个兽医高等教育发展,也是当时农业高等教育的缩影;北洋马医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先河,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兽医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国立兽医学院为中国第一所独立兽医学院,是西北地区兽医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当时西北高等教育的缩影.在高等学校和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过程中兽医高等教育工作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蔡无忌、罗清生、熊大仕、盛彤笙、陈之长等一批杰出的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家和科学家为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论文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研究和总结兽医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只有在稳定和谐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下,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服务国民经济和畜牧业发展,对兽医高等教育长远规划,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大学人文素养和解决畜牧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合格兽医师.同时在大力发展现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同时,还要传承好和发扬好中国传统兽医文化和兽医技术.

第五篇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格式:红黑二丸中甾醇类物质提取、鉴定及生理活性的研究

红黑二丸,是秋海棠科植物中中华秋海棠的根茎.本文以红黑二丸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提取海棠根茎中甾醇的效果,确定了最佳提取方法,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影响提取方法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条件优化,确定了红黑二丸中甾醇类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硅胶吸附法对红黑二丸中的甾醇类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对影响硅胶吸附的温度、时间、吸附液浓度、吸附剂种类及浓度等因素进行了条件优化;并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红外光谱法(FT-IR)、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气质联用分析法(GC-MS)对分离纯化后的甾醇类物质进行了定性分析;应用β-环糊精分子包埋法将植物甾醇制成一种抗氧化缓释微胶囊,优化了微胶囊的制作工艺;探讨了红黑二丸中甾醇类物质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空气中常见的枯草芽孢杆菌、冷藏食品腐败菌荧光假单胞菌、致霉变菌黑曲霉和桔青霉等微生物的抑菌活性;并通过动物试验研究了红黑二丸中的甾醇类物质的降血脂作用效果.

结论如下:

(1)采用溶剂结晶法、超声波法及超临界CO2萃取法等三种方法比较了不同方法提取红黑二丸中甾醇类物质的效果.结果显示,超声波法提取的甾醇含量最高,达到0.76 mg/g,提取率也最高,达到84.4 mg/g;溶剂结晶法提取的红黑二丸中的甾醇含量最低,达0.69 mg/g,得率为75.8%;超临界C02萃取法提取得到的甾醇含量和超声波法提取的含量相差不大.因此,本文选择超声波法作为后续提取红黑二丸中甾醇类物质的实验方法.

(2)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红黑二丸中的甾醇类物质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4,提取温度为55℃,提取时间为52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得到的红黑二丸中甾醇含量为1.78 mg/g;并采用HPLC对红黑二丸中的甾醇类物质进行了分析.

(3)以吸附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了硅胶吸附红黑二丸中甾醇类物质的最佳工艺.结果显示,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2.5 h,吸附温度为35℃,吸附液浓度为0.4 mg/mL,洗脱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等于10:1,在该条件下,红黑二丸中甾醇类物质的吸附率为87.54%.

(4)采用紫外、红外、高效液相及气质-联用对提取得到的红黑二丸中的甾醇类物质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显示,分离纯化后的植物甾醇都表现出了甾醇的特征峰,而且干扰较少,分离纯化效果较好;GC-MS结果显示,红黑二丸中的甾醇类物质有四种,其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达43.42%;其次是豆甾醇,含量达11.68%;然后是豆甾-5,24(28)-双烯-3p-醇,含量11.23%;麦角甾-5-烯-3β-醇,含量9.13%.

(5)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影响微胶囊作用的四个条件(温度、时间、加水量及β-环糊精用量)进行了条件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量60 mL,搅拌温度50℃,搅拌时间50 min,甾醇(mL):p-环糊精(g)等于1:10.在该条件下所制作的微胶囊产品为乳白色,粉末状,颗粒流动性较好,含水量为3.36%,溶解度为72.27%;密度为0.50 g/mL.采用测定POV值的方法研究了β-谷甾醇、微胶囊化p-谷甾醇及VE在猪油中的抗氧化效果,结果显示微胶囊化p-谷甾醇具有较强的抗猪油油脂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效果优于p-谷甾醇和VE;甾醇抗氧化效果呈剂量效应,剂量越大,其抗氧化效果越明显.

(6)红黑二丸甾醇类物质对供试的金*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志贺氏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都随着甾醇浓度的提高,抑菌作用越明显.红黑二丸中甾醇类物质对霉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对黑曲霉和橘青霉抑制效果相当.

(7)红黑二丸甾醇类物质对实验性小鼠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本文关于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微生物药物学引用文献:

[1] 微生物药物学论文选题推荐 微生物药物学论文题目怎样取
[2] 新颖的微生物药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微生物药物学外文文献怎么找
[3] 微生物药物学论文大纲模板范本 微生物药物学论文大纲如何写
《微生物药物学论文范文参考 微生物药物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微生物药物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