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参考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4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参考: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发展研究
  2. 第二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样文:中国农业生物质能源评价与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3. 第三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模板:气候变化对中国农林生物质能的区域影响研究
  4. 第四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例:循环经济的多维理论研究
  5. 第五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格式: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100篇免费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参考: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发展研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趋强化.我国农村生物质资源丰富,但长久以来未得到有效利用,原料的稳定供应问题成为生物质能产业在我国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以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以能源安全与生态保护为研究背景,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布局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构建和应用ARIMA预测模型、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产业规模控制模型、基于GIS的生物质能源加工企业可视化选址模型,以及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生物质资源约束下和可用于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新增土地面积约束下的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欧盟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实施经验与做法的梳理,提出湖北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分析湖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研究发现:(1)户用沼气和大型沼气工程在湖北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沼气技工缺乏,技术支持不足;沼气供应季节性不平衡;“三改”工作不彻底;旧池、病池缺乏改造更新.(2)湖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很大,但能源化利用比例很小,不到可利用资源量的1%.秸秆收集储运体系不完善、成本价格高、政策不配套、技术不成熟等是制约秸秆能源化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3)采用“非粮”性生物质原料进行生物质液态燃料生产是产业发展的焦点.湖北省政府正着力部署以*和植物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建立了部分原料基地,但未进入实际生产阶段.

第二:运用近3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潜力进行分门别类评估.结果表明,湖北省生物质能源禀赋潜力巨大,预计2015年,湖北省农村生物质总蕴藏量达87229.96万吨,其中农业生物质达4554.85万吨,林业达65219.62万吨,畜禽粪便达17637.94万吨,生物质资源在理想状态下转换成生物质能源的数量将达到47776.63万吨折标准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稳步发展,这些数字有可能进一步增大.湖北省具备产业化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基础.

第三:对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构建一个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结论如下:经济效益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3213,生态效益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4484,社会效益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2302.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固化成型技术的综合效益明显高于生物质热解气化和大型沼气工程,固化成型燃料有理由成为湖北省未来生物制能源产业发展的主打方向.不同地区的生物质热解气化企业综合效益得分相近,但在细化指标上有所差别,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实施大型沼气工程的两家企业中.可以认为,生物质热解气化与生物制发酵制气技术已经成熟,适宜于规模化推广利用.细微差别产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原料的差别.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不同原料生物质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的组织攻关和技术集成.

第四: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设计.通过用湖北省生物质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和单位面积集聚量两个指标对湖北省各地市资源分布密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合湖北省地形分布的自然特点,对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进行了区域性布局设计,共将其分成了粮食主产区、棉花主产区、养殖业发达区和山区四大区域,并进行了具体设计.

第五:结合湖北省产业发展目标,对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控制进行了建模运算与分析.分别假定未来湖北省总工矿建设可用土地的2%和10%可用于生物质能源产业,考虑湖北省生物质资源蕴藏量约束,对湖北省未来各区域的生物质产业发展规模进行了规划.研究表明,两种不同产业规模下的生物质能源获得量和温室气体减排量都很大.2%土地约束下,可以获得的生物质能源总量为258.4888万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可以有效减少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量1063.6545万吨.10%土地约束下,可以获得的生物质能源总量为1448.2615万吨标准煤,温室气体减排量可达5306.9379万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GIS的可视化选址决策模型与方法,为湖北省生物质能源的决策制订提供理论参考.

第六:对欧盟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实施经验进行了梳理,进而形成了对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在优势区域发展多种生态循环农业、促进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的推广使用、推进秸秆沼气、秸秆气化和生物质发电对于实现多目标下的产业布局设计方案都是有利的.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补贴、激励政策,对生物质能源产业进行引导和扶持,也必将对该产业能否顺利走过发展初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体系内的管理、产业链的衔接、原料的可持续稳定供应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二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样文:中国农业生物质能源评价与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发展农业生物质能及其相关产业,有效替代化石能源,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结合2000~2007年全国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物质资源可利用量、能源替代的现状与潜力进行定量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分布格局、经济带动效应,全面揭示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链条、发展模式、组织管理与产业政策的运行机理.为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及产业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支撑.具体取得如下结论:

(1)我国农业生物质可利用量总计为209.07亿t,折算煤当量分别为57821.3万t,其中秸秆、粪便和林木生物质量分别为1.90,8.99,2.99亿t,折算煤当量分别为7199.0,31315.9,17078.5万t.另外,所产稻壳生物质能折算煤当量1525.8万t,利用甘蔗与薯类转化乙醇折算煤当量2062.1万t,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西藏与云南等省区,能源密度较高的省市有河南、山东、吉林和上海等4个大区域,其次为四川、湖南、河北、辽宁、北京、天津等地.预计2010年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可达到25069.55万t, 2015年可达到29 471.05万t.

(2)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布局基本合理,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较快,农业生物质能实现了综合利用,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能力总体上离规划目标差距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原料瓶颈限制严重,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布局与发展规模可行规划缺失,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低,产业综合效益亟待提高,产业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利益相关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系统性差等.

(3)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在经济、环境与社会方面表现显著综合效益,带动周边发展,部分可以开发为CDM项目,具有循环经济的性质与基础,发展农业生物质能对传统能源相关产业不利影响可以避免,总体表现有利影响.基础较好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在产能、规模及发展上表现突出,但部分产业需要在循环经济模式与原料转换方面进行优化调整,与国外相比,产业规模需要扩大,产品提供方式需要改变.及时制定相关的标准与规范,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是防止国外部分企业过度使用国内紧缺资源重要手段.

(4)以沼气发酵为主体的能源利用模式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举措.生物质发电模式能达到良好循环经济要求,结合生态环境治理发展能源林产业,有效防止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生物柴油的发展势头强劲,推广初期以植物油为原料需要政策补贴,同时需要建立原料基地.结合生物基材料功能特性,采用适宜发展模式,达到循环经济标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及其模式选择应考虑原料供应、规模尺度、产业布局、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链条、综合效应等问题,做到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相协调.

(5)明确农业生物质资源的可利用量,是产业规划与合理布局的基础.相关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制定,益于协调发展经济合作组织,理顺流通体系,降低生产成本.公众对生物质能及其产业接受的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统筹规划,从政策、资金、技术、原料管理、宣传教育等多方面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金融财税政策及其它扶持政策的制定能够明显刺激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

第三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模板:气候变化对中国农林生物质能的区域影响研究

气候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指出最近100年(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0.56~0.92)℃.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在当前气候变化形势下,发展生物质能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问题,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缓解能源危机.作为生物质能资源利用首先要清楚有多少资源量,分布如何.在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达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要求,摸清秸秆资源情况和利用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所以定量计算我国生物质能的资源量,分析气候变化对其的区域影响,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对我国中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采用了统计资料分析、试验验证和模型模拟的方法对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进行了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区域分析.在气象和统计年鉴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事实,即温度和降水对我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作物秸秆量的变化的影响,在FACE系统试验平台(Free-air CO_2 enrichment,FACE)基础上验证了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秸秆量和经济系数等指标的影响,利用CERES系列作物模型模拟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主要农作物秸秆的变化趋势,还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林业生物质能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情况.结果表明:

(1)我国气温增暖明显,而降水呈微小的下降趋势.我国过去50年的增暖主要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90年代,增温异常明显.我国年平均气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全国2004年的平均温度比1974年增加1.09℃,除了1986年及其以前的温度低于平均温度以外,1987年到2004年各年平均温度均高于此31年的平均温度.

(2)气候变化对秸秆量的影响.利用农业统计年鉴(1983~2005),通过经济系数和作物产量计算得出1982~2004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资源量,水稻秸秆年均产量为1.814×,10~8t,小麦年均总产为1.636×,10~8t,玉米年均总产量为1.206×,10~8t.我国三大作物秸秆总量呈增加的趋势,当前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稻和小麦秸秆产量呈减少趋势,玉米秸秆产量呈增加的趋势,但是我国各区域变化趋势不同.温度升高对各区域的主要作物秸秆产量的影响以增加为主,且都通过了0.01水平的相关性检验,但降水则只有部分地区通过检验.可见温度对作物秸秆产量的影响比降水的影响大.

(3)通过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的影响试验(FACE)可以得出,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的株高、生物量和秸秆量的影响大致相同,结果都是促进作用,高于对照值.而且使冬小麦的经济系数减小,即增加了秸秆在生物量中的比重.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对于两个品种平均的经济系数减小,对照的平均经济系数为0.40,高CO_2浓度下的平均经济系数减小为0.38.这符合国际FACE试验的结果规律,在CO_2浓度升高的作用下,作物生长向着植株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而且对于试验的对照条件和FACE条件相比则符合经济系数和株高成反比的规律,在FACE条件下经济系数减小,株高明显增高.

(4)在IPCC气候变化SRES(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排放情景A2和B2下,在考虑了CO_2肥效作用的影响下,利用作物模型模拟了未来主要农作物秸秆量的变化趋势,在A2情景下以减少为主,平均单位面积秸秆量在2020s增加0.13%,2050s和2080s分别减少0.24%和2.08%.B2情景增加,特别是小麦呈现幅度较大的增加,三大作物总平均单位面积秸秆量增加率分别为8.64%、11.99%和18.10%.且两个情景都是随时间变幅增大.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函授论文、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题目

(5)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农作物秸秆和非农林能源作物作为能源利用可进一步加强.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农作物秸秆和能源作物则是生物质能的重要原料,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仅三大粮食作物每年就可以产生5×,10~8t左右的秸秆,除了部分还田以保持土壤碳含量外,尚有可用于生物能源的部分,此外我国尚有近1×,10~8 hm~2宜农、宜林荒山荒地,可用于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而且我国能源农林业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农业主要有木薯、甘蔗、甜高粱、油菜、花生、向日葵等,林业有漆树科的黄连木,无患子科的文冠果,大戟科的小桐子,山茱萸科的光皮树等,以此为原料可以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生物液体燃料等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

(6)从农民增收的角度,农作物秸秆和非农经济林综合利用可进一步发展.

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作用,农作物秸秆和非农经济林综合利用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在把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的生物质能利用,收购农民手中的作物秸秆即可增加农民收入.另外生物质能的利用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综合利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国家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迅速.另外我国约有经济林2140×,10~4hm~2,其中木本油料树总面积超过400×,10~4hm~2,油料树的果实产量每年在200×,104t以上,可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其中对林木、林果、林副产品等林业资源的经营管理,可以增加林农的收入.

(7)从环境保护角度,保证足够的秸秆还田量以后,农林生物质替代能源工程可作为新农村的基本设施建设纳入国家计划.

农作物秸秆用于生物质能利用减少了露天焚烧,减少了环境污染,在生物质能利用中提高了利用效率,较传统的直接燃料燃烧即节约了能源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而且秸秆还田可以减少CO_2和SO_2的排放,增加土壤碳,为保护环境和减缓气候变暖做出贡献.

(8)本文利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秸秆还田的文献资料,估算出我国秸秆还田量最适宜为4.78t/hm~2,理论上我国作物适宜秸秆还田的数量占总秸秆资源总量的87%.我国三大作物秸秆实际的直接还田量仅为0.61~0.81×,10~8t,占其总产的13%~17%.利用水稻、玉米和小麦秸秆的可收集利用系数,估算我国三大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为3.715×,10~8t,占三大作物总秸秆产量的79.76%.而在我国三大作物年均秸秆生物质能可利用量估计为0.817~1.485×,10~8t.根据模拟未来气候变化A2和B2情景下秸秆量变化率,在假设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总产的变化率与相同,符合我国中长期规划的B2情景下的主要作物秸秆产量和生物质能可利用量都是随着时间而增加的,到2050s可以达到0.92~1.66×,10~8t以上.

第四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例:循环经济的多维理论研究

在工业化已进行200多年的今天,循环经济之所以蓬勃而起,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历史缘由.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稀缺、生态破坏、粮食匮乏、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降低等深层生态经济问题日趋严重.显然,传统工业化已难以为继,支撑其经济增长的化石能源、矿产和森林资源等,已被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开发耗费过半.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达成共识:欲实现人口、经济与环境多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循环经济替代非循环经济是可行模式之一.占世界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欲生存、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与时俱进,尽早转变高碳、非循环型经济发展方式.

论文主要采用界面分析法.在界定生态维、经济维、工业维与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维的界面整合理论中,辅以规范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并融汇整体论、组织理论以及系统生态方法,突出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主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循环经济进行多维度的广角论证.

尽管发达国家已先后于20世纪初和50年代以来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中国也从80年代始,注重生态经济研究,但总的来看循环经济理论仍鲜为人知.本文着力于开掘循环经济的多维、复合生态经济理论.全文主要论述了如下观点:第一,自然生态循环是人类各社会经济阶段发展方式的基础.循环经济融合于自然生态循环之中,并替代其它非循环型经济模式,有其科学理论的多维时空序演化的历史必然性.第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替时序包括了采集与狩猎、农业经济、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及后工业化的知识与信息经济时期.这些经济形态与自然生态循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即:多维复合进化.第三,传统工业化使人类社会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其高速废物排放和能源低效率利用,远远超过了生态分解速度及自然承载力,阻断了物质循环通道,破坏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地球生物圈.第四,循环经济是构建良性循环产业链网体系的可行模式.其主要内容有:改变现有单向、线式、非循环工艺流程,实施废物资源化和源头无害化治理工程,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和生物质能利用体系,把循环经济作为实施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产业网络.第五,引进、吸收国外循环经济成功案例,建立完善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循环经济机制与制度,形成中国式循环经济形态.

构建循环经济保障体系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包括建立政府层面的生态*与道德教育体系,夯实法制、法规基础,做好循环经济产业全国发展纲要和区域规划以及改革财政与金融支持机制.

第五篇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格式: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尺度生态经济优化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本文属于问题驱动型研究,致力于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清洁型与经济安全型等“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的设计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与循环自生的新型模式的构建,以便缓解我国中亚热带区域近50a来工业化农业的负效应与近年盲目追求GDP导致的生态农业发展低迷,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迅猛增长,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种养结构失衡,轻种重养,种粮副业化,稻衰猪盛,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严重污染流体环境,形成妨碍水资源、耕地、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恶性循环.

在本研究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当地农业实际情况的长期跟踪调研中,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理论与经验,特别是在对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品种搭配模式等5种基本类型及其18种分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与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尝试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构建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与良田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相结合,以生态过程工程为技术手段,以生物多样性关系重建、景观生态规划、循环体系设计为核心,以种-养-沼-加四联产循环与农-林-牧-渔-加-游六业结合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为框架主体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清洁生产和农业、工业及城镇废弃物污染治理,含流体污浊链源头控制、过程阻断与末端治理.其核心任务是产前创造水、土、生物质、气候光热资源与废弃物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的条件;产中实现农产品的生态高值化生产;产后实现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销售额攀升;以及创建清洁高效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解决农业产业化-高值化生态过程与流体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与相关制度创新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基于生物多样性利用原理、能源高效率和物料全利用、流体环境一体及科技经济一体与城乡一体等“节约、环保、多产、高值”的目标和价值理念,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高值3阶段论”与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界定了“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城乡四维污染”“流体环境系统”与“环境痕量污染物”;在其应用案例“同一气候变量条件下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局地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中研究发现,以大气为主、以土壤为辅、以环境污染遥感监测4S技术集成系统为参照的监测数据可以表征地表水污染程度.可以借鉴成云过程中云水pH参数化的方法,实施地表水中SO42-、NO3-、TN、NH3-N等,土壤中硫与氮,以及大气中SO2、NOx、NH3等污染物的参数化,包括水、土、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其阶段性研究成果与权威文献的结论相符合.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86699.html

(2)“生态高值农业”的实践体验: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中的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

①设计思路.在确定的清洁生产任务下,选取设备单元与最佳流程,使固定资本及流动资本投资最少,对此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MINLP)在计算机上求解.将模拟退火法与启发法相结合,得到一种混合优化算法,可兼顾算法全局最优与加快局部寻优进程.该法与严格数学规划法相比,相对误差<,0.5%,被认为是最优设计.

②流程模拟与工艺流程设计.应用由物料平衡、能量平衡与相平衡等方程组成的能足够准确描述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求解,以便得到该过程的全部信息后进行工艺流程设计.

③设备设计,以及生态高值化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比较.经浙、冀两厂试产证实,60t/a肌醇工程水解釜容积设计为6m3已有裕度.肌醇收率可由传统工艺的6.0%-9.1%提升到生态高值化工艺的10.0%~12.5%;代表流动资本且占成本2/3的菲汀消耗量从17t/t~11t/t肌醇下降为l0t/t-8t/t肌醇;代表固定资本的不锈钢水解釜容积由6.5m3~4.2m3节减为3.8m3~3.0m3.肌醇收率达到12.5%时,产能可由60t/a提升为120t/a.

④试产启示.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应用于肌醇生产关键设备及全流程数学模拟、设计计算与工况分析,可获先进可靠的硬件和软件与全流程简化及“三型”产业化技术,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结果显示,大力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构建了包括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技术3要素在内的研究方法体系.其精髓是后者的3项分析,即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

(4)新型模式与产业化技术体系中3项分析应用案例:

①测土配方施肥与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2007a育塅乡应用晚稻肥效模型,NPK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21.50kg/hm2,25.05kg/hm2,70.35kg/hm2,最佳产量为7378.5kg/hm2;全市累计实施2.93万hm2,施NPK配方专用肥1.08万t/a,平均施有机肥3t/hm2,比以往施有机肥增加0.75t/hm2,节省化肥折纯1.34万t/a,增产稻谷8790t/a,平均0.3t/hm2,共增收1674.56万元/a,平均572元/hm2.

②牛-沼-草“3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与能值分析应用案例.联产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通过系统整合达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研究结果表明,牛业子系统与牛-沼-草联产全系统比较,能值自给率(ESR)从0增加到0.041%;净能值产出率(EYR)由1.90增加到2.11;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由0.76增加到1.03;而环境负载率(EIR)由1.32降低到1.08,降低了18.18%.

③零排放区域控制与生命周期分析应用案例:生态高值化稻草制甲醇(5万t/a)项目.在搜集半径50km范围内为碳减排区域,稻草不再废弃焚烧.生命周期分析(LCA)结果,其环境影响成本为284.99元/t甲醇,且集中于生产与消费过程.其中水稻种植过程净碳固定值为负值(-152.79元/t甲醇),总环境影响负荷为负(-35.49元/t).稻草制甲醇的实际成本比煤制甲醇降低76.84元/t.

④零排放区域控制与清洁发展机制(CDM)案例:2006a湘阴引进ICPC推荐的生态高值化“大型沼气发电及生态肥”项目.用地6.67hm2,有机废物搜集半径3km,输入畜禽粪便300t/d、废液200t/d,热-电-生态肥“3联产”,经厌氧发酵产沼气供热且发电600万kWh/a、产生态肥5万t/a,减排8万t/a二氧化碳当量.

⑤超级杂交稻与绿色超级稻的融合及风险与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案例.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是先进育种技术发展的方向,是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提升种粮比较效益的重大技术对策.超级杂交稻是转基因技术非常好的材料;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有益于超级杂交稻在产业化的大规模种植中更好地实现超高产潜力.但学界不能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的危害,不能排除“生物放大”现象,这是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新概念的启示之一.

为您写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引用文献:

[1] 关于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的论文题目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题目怎么定
[2]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著参考文献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参考文献怎么写
[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提纲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提纲怎样写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论文范文参考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