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消费金融论文范文参考 消费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消费金融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5

消费金融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消费金融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研究
  2. 第二篇消费金融论文样文: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
  3. 第三篇消费金融论文范文模板:中国居民家庭消费信贷理论与实证研究
  4. 第四篇消费金融论文范例: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
  5. 第五篇消费金融论文范文格式:中国居民消费倾向问题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消费金融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消费金融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消费金融论文范文参考:中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研究

汽车消费信贷作为重要的个人贷款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是成熟的金融产品,为推动轿车家庭普及化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开办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带来了丰厚利润.中国正式开办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时间较短,并且受制于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曾于2003-2004年间发生大量不良贷款,导致以工农中建四大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对开展汽车消费信贷较为谨慎.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汽车及汽车消费信贷的需求增长迅速,与此同时,汽车金融公司的成立也对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构成直接竞争关系.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何去何从亟需从理论上予以讨论和研究.

汽车消费信贷看似是微观金融,实际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分析了与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相关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如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消费函数理论、博弈论、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家庭金融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等,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随后分别回顾分析了欧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国家和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历程,努力探求可供借鉴的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经验.本文还从信贷需求和信贷供给两个角度对商业银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既具有重要经济意义,也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汽车金融公司成立后,其与商业银行在拓展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的优劣势比较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总体看受中国金融监管政策、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等多种因素约束,汽车金融公司扩张性的业务创新将有所收敛,而商业银行只要坚定信心,积极改革创新,仍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2003-2004年间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论证,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是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二是经营管理模式不尽合理、简单粗放.同时基于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运行机制,对商业银行与各参与主体的业务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并提出构建合作共赢的良性运行机制和健全的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为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解决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的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汽车金融价值链理论等,结合当前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的业务实践,提出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结算、资金和金融产品众多优势,为汽车产业链中各参与主体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既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也可获得综合经营收益.此外,本文还结合当前客户需求特点,除重点研究分析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二手车贷款等创新产品外,还对优化现有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产品提出了具体建议.最后,本文重点围绕当前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所面临的外部问题,对健全中国个人信用体系、完善汽车消费信贷法制环境和优化购车、用车环境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

1、从商业银行视角对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内外部环境、监管政策、市场竞争、风险控制、经营模式、产品创新、营销管理等多角度对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以全面推动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2、运用实证方法证明家庭自用和操作合规的汽车消费信贷产品风险总体可控.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某大型银行若干分行和山东济南地区各商业业银行汽车信贷的风险状况及成因,论证了汽车消费信贷不良贷款主要是由于客(货)运用途汽车贷款和商业银行管理粗放等造成的,真正家庭用途和操作合规的汽车消费贷款风险总体可控.

3、运用借鉴对比方法,论证从中短期来看商业银行仍拥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对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从事汽车消费信贷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并结合当前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实际,论证商业银行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应抓住当前机遇,积极创新拓展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获取高额经营收益.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90957.html

4、运用博弈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与借款人、汽车经销商以及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等相关利益主体联合构建较完善的汽车消费信贷操作模式,以实现长期互利共赢.

第二篇消费金融论文样文: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

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是金融危机蔓延的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过度借贷,过度消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则形成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经济增长对出口需求的依赖度不断提高,而大量出口积累的外汇储备则以极低的利率借给美国,维持其长期借债消费.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旧的平衡被打破,而新经济平衡点的形成将会取决于:发达经济体的“去杠杆化”,即提高储蓄率、降低负债;新兴市场经济体内部的结构改善,即靠提升内需去消化过剩产能、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何在显然出口无法再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尤其发达国家经济可能长期徘徊在衰退边缘,我国的政策重点在扩内需.中国尽管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目前私人消费支出占GDP尚不足40%,而其他较大经济体的消费支出大多占GDP的60%左右甚至更多.消费依赖于收入、财富和文化,也有赖于进一步的改革.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关键在于:高储蓄率倾向和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下降.导致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追求赢利动机,使政府与国企为主的公共部门储蓄不断上升,而公共财政职能执行能力不力.长期以往,中国将可能滞涨.国进民退是不争的事实.1999年以来,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不断下降.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融资平台为政府的项目融资.国有经济在中国经济中作用过大,将使经济失去活力,甚至最终出现滞胀.扭转国进民退发展趋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刻不容缓.

中国经济转型和消费问题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消费问题也是经济转型的问题,而转型的某些安排也必然促进消费.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经济转型中的居民消费问题进行研究,试图从理论与操作层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形成一种战略性、成体系的研究,重点解决五个问题:一是中国居民消费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二是从需求角度探讨制约消费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方法;三是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四是金融体系对于削弱预算约束和平滑消费的作用;五是财政政策在战略层面与政策层面对于促进消费的作用.

消费金融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消费金融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学校学生论文、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消费金融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消费金融论文范文选题

西方经济学经典消费理论对消费的决定或影响因素进行了一般性的论述,认为即期收入、持久收入、生命周期等对消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遵循经典理论的结论,重视中国的特殊性问题,本文认为收入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构成居民消费的需求基础.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一般性收入(收入流量)、家庭资产(收入存量)三个层面,本文研究造成中国居民收入偏低与收入差距的深层次原因.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论表明,倾向于政府与企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造成居民部门分配偏低,政府、企业部门储蓄率快速增长是目前“高储蓄、低消费”的重要原因;此外,居民部门内部储蓄率的城乡差异、区域性差异以及不同收入水平差异造成消费的结构性不足,实证研究表明调节分配差距对降低储蓄率和扩大内需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收入流量方面,本文将居民收入分解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研究认为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落后于GDP、劳动生产率增速,“刘易斯拐点”下,工资性收入具备增长动力,因此在工会收入谈判机制缺失下保证工资性收入的合理增长至关重要;经营性收入增长快,但比重仍较低,“国进民退”严重阻碍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适宜其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关键;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是收益与风险的问题,除房地产外,股票、债券、储蓄等收益均不理想,实证研究表明居民资产组合偏好转向低风险的固定收益品种;转移性收入主要是增长不利和不平衡的问题.对于收入存量方面,我们认为中国居民家庭资产规模偏低,这主要根源于市场经济普遍发展之前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在对居民低分配的同时,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果以国有资产的形式得以积累和发展壮大,而国有资产从未以任何形式分配给居民个人,这显然损害了居民资产积累.从城镇、农村居民两个角度,本文提出城镇居民分享国有资产新增值的可能性,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创新.

对消费供给方面的研究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人均收入与消费阶段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虽处中等收入阶段,但消费阶段明显偏低;历史与制度原因、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供给不足的现状;实证研究证明我国消费供给结构性不足问题仍很突出,低端消费供给过剩而中高端消费供给严重不足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原因.

消费者约束是供需之外的重要约束条件,其弹性大小影响最终消费.本文从数理研究入手,构造模型验证消费信贷对于增强预算约束弹性的作用,解释了利率、贴现率、财富、消费者边际效用弹性等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而论证了消费信贷对促进经济增长、平滑消费等方面的作用,然后总结消费信贷的国际经验和教训,着眼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情况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和相关建议.

全文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居民消费问题的金融、财政配套政策框架.从金融政策角度,提出深化金融创新,发展金融产品和消费信贷;从财政政策方面,提出运用财政职能改善收入分配和缩小收入差距,综合运用税收政策的调节和导向作用,以及广义财政方面的配套建议.

第三篇消费金融论文范文模板:中国居民家庭消费信贷理论与实证研究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借钱消费的观念开始逐渐为中国家庭所接受;再加上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住房等领域货币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消费信贷种类不断增加,覆盖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正在参与到消费信贷当中来.国际经验表明,消费信贷在西方已经具有了悠久的发展历史,对于促进和鼓励家庭消费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此外,消费信贷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居民的参与程度也是一国金融体系是否完善以及全面体*融社会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发展的历史经验,同时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目前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对于加快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刺激我国居民消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目前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状况,借鉴和吸收美日两国消费信贷发展经验,以我国居民家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消费信贷行为的特征及消费信贷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为消费信贷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货币演进过程入手,分析不同货币形态下消费者消费信贷行为的发生以及对个人消费的影响.分析认为,在物物交换条件下和商品货币条件下,消费信贷行为能够促进消费者当期消费,同时能够提高两期消费的总体效用水平.随着货币形态从物物交换阶段进入到商品货币阶段,社会生产力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消费信贷行为的制度性保障不断增强,消费信贷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将逐渐提高.在信用货币条件下,消费信贷市场完美程度越高,越能够推动当期消费,提高消费者跨期消费效用水平.

通过分别考察美国和日本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居民家庭的消费信贷行为之后可以发现,美日两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消费信贷种类较多,特别是消费金融公司的普遍存在为居民家庭享受金融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两国居民对消费金融公司具有较强的认可程度,同时对消费信贷的参与度也较高.另外,美日两国政府均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能够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受到损害.与此同时,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对于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

与美日两国相比,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十分缓慢,规模小、机构少、消费信贷产品单一是主要特点.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正式出现,是以住房、教育等领域的货币化改革为大背景的.这些重大政策的出台对于居民家庭经济行为的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政策性推动效应.随着消费信贷观念在公众当中的不断深入,消费信贷市场在近年来开始迅速发展,诸如消费金融公司等现代金融组织形式开始进入中国消费信贷市场;提供的消费信贷种类也不断增加,更加贴近百姓生活需要;同时,以年轻消费者为代表的人群逐渐成为消费信贷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群.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首先利用家庭层面的微观调查数据,对消费信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住房按揭贷款对家庭消费结构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挤压效应”,住房按揭贷款减少了家庭中低需求刚性消费项目的支出比重;通过“补偿效应”,住房按揭贷款激励家庭增加收入,用以弥补被“挤压”部分的消费支出项目.与此同时,家庭个体特征,包括家庭消费结构、家庭年龄结构、收入水平、家庭所在区域等特点均对消费信贷行为是否发生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本文随后利用宏观经济数据检验了消费信贷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消费信贷对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未来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前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正式出现,是以住房、教育等刚性需求领域的货币化改革为大背景,因此居民家庭的消费信贷行为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政策性推动效应.面对我国居民家庭消费信贷的现状,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在继续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市场的同时,国家惠及民生的经济政策应当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继续坚持实施,不断缓解居民家庭的后顾之忧,最终释放潜在的消费力.同时要继续开展消费金融公司等先进金融组织形式在中国的试点和运营,在丰富和完善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的同时,更加贴近百姓日常生活需求,保证家庭能够切实享受到金融服务对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此外,随着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和覆盖面积的扩大,还要加强对消费者的金融教育,同时逐步完善对消费者金融服务方面的监督与保护.这样从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和挖掘居民家庭的消费能力,实现扩大内需的既定目标.

第四篇消费金融论文范例: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普及无疑成为近几十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主旋律.消费者除了可以享受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服务以外,还可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定投、储蓄连接保险等等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与金融衍生品,享受信用卡、互联网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可以说,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已然渗透到普通消费者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个金融消费领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使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繁荣背后的隐忧.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波及范围最广、破坏力最大的全球性危机,给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同时也将“金融消费者保护”这一主题推向前台,使之成为目前金融领域受关注度最高的主题.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意识到,正是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漠视与保护不足,诱发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坚持审慎性监管的同时,突出金融消费者保护目标的重要地位,避免监管缺位,以防止新的危机的发生,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

事实上,金融消费者保护并不是次贷危机爆发后才出现的新鲜事物,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金融消费者保护便已经随着全球轰轰烈烈的消费者保护运动而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消费者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金融消费者保护逐步被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纳入本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英国经济学家Michael Taylor(1995)“*理论”(Twin Peaks)的提出,金融消费者保护已经成为与审慎性监管并列的金融监管目标之一.世界各主要经济组织和监管机构以及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条例,涵盖银行、证券、保险、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涉及金融消费的各个行业,应该说,在世界范围内,已然搭建起了一个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框架.

但是无论在传统的消费者保护体系内,还是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框架之下,都没能使消费者在金融消费领域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随着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地位平衡不断被打破,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到各种掠夺*易的侵害,严重动摇了消费者对于金融市场的信心,破坏了金融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必须搞清楚其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包括:金融消费过程中,哪些消费者的权益应该受到特殊的保护传统的消费者保护以及现有的监管保护为何都没有起到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作用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了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这些潜在威胁到底是如何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产生影响的现有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为何没能有效的消除这些潜在威胁如何构建真正有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以及在这过程当中需要避免哪些问题等等.

本文的出发点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试图通过对现实中所存在的种种侵害金融消费者的现象进行剖析提炼,归纳出导致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的关键性问题,运用更加严谨的经济学工具加以分析,弄清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的真正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并结合各国现有监管保护体系的缺陷与不足,探讨如何构建可行高效的新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国际上现有相关文献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梳理:以需求一方为研究视角、以供给一方为研究视角以及以监管方为研究视角.同时,本章也介绍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在肯定现有研究贡献的同时,归纳已有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归纳提炼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理论框架.即:金融机构一方的垄断地位与信息优势使金融机构有能力实施掠夺性的金融交易,从而榨取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损害金融消费者的权益.金融机构形成的利益集团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力量影响监管机构的决策,阻碍金融消费者保护政策的订立与执行,使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而作为金融交易需求一方的消费者,由于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足与认知偏差,使自身的处境更加不利,有可能被金融机构所利用,并加剧了自身的弱势地位.因此,实施金融消费者保护,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应该从打破金融垄断、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利益集团的影响、通过金融教育提高金融消费者专业能力、消除认知偏差以及提供必要的金融救济几个方面入手.

三、金融垄断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关系.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金融垄断.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测算证明,我国的整体金融垄断状况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明显.金融垄断抑制了市场竞争,使金融机构得以实施垄断高价、不合理收费等市场滥用行为,并给金融消费者维权造成困难.

四、信息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关系.阐述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消费金融市场的表现、成因.虽然信息披露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但在金融产品风险较高时,金融机构缺乏信息披露的动力,为了提高自身收益,对金融消费者隐匿产品风险等重要信息.因此,监管部门有必要制定披露规则,强制金融机构披露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信息,对金融消费者进行倾斜性保护.

五、掠夺性金融的产生及其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金融机构依托垄断地位与信息优势来实施掠夺性金融交易,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使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受损,对整个社会的福利也是一种损害.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对金融产品的限价以及引入竞争来实现对掠夺性金融的监管,起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作用.

六、金融消费者认知偏差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分析发现,由于金融消费者专业知识缺乏,容易对金融机构产生依赖,错误的认为金融机构以消费者利益为决策出发点.而由于现有金融产品的盈利模式,导致金融机构有激励利用消费者的盲从心理向消费者推销不适宜产品.即便金融消费者以期望收益最大化的标准来进行理性选择,由于决策之初的错误认识,仍可能被金融机构利用,风险偏好被放大,购买不适合自身抗风险能力的高风险产品,对自身利益构成伤害.因此需要通过金融教育等方式增强消费者的风险意识,扭转消费者的错误认识,降低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依赖与盲从,保障金融消费者利益.

七、构建科学高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首先对现有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进而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从保护目标、构建原则、立法保障、机构设置、机构职能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有针对性的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最后提出了构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倾斜性保护体系过程中可能碰到并且力争避免的几大问题.

简要概括本文的脉络,就是从金融消费的现实中提炼问题,通过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再将分析结果运用到指导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去,完成现实到理论再回归现实的升华.

第五篇消费金融论文范文格式:中国居民消费倾向问题研究

扩大居民消费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和福利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导致外需持续疲软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长期存在的需求结构失衡问题依然存在,消费需求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严峻.居民消费倾向是反映居民消费特点和居民消费偏好与意愿的重要指标,是研究居民消费问题的重要视角.

本文以中国居民消费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总体持续下降这一现象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制约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外因素,探讨了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分析了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必要性,提出“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是个体理性选择,却可能导致收入被动调整这一集体非理性结果”的观点,对比分析了中国和美国、日本及南非的居民消费倾向,并基于此提出了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对策建议.

我国最终消费率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下降引起的,居民消费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也有了快速增长,但增长速度慢于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居民消费也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自90年代以来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波动中下降,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微弱的波动下降趋势,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城镇居民,但未发现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迹象.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既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存在二元特征,就总体而言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略低于城镇居民.除此之外,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均表现出逆周期特征.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是发生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之下,与此同时在居民收入和消费绝对水平仍然不高的情况下,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已经下降至较低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但仍然存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拉大和消费结构升级趋缓的问题.制约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外因素包括节俭的传统文化、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制度变迁、实际利率、信贷约束、产品供给状况等.

导致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的原因在于:人口因素方面,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和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少儿抚养比下降明显,老年抚养比略升,对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具有一定解释力.收入因素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收入中暂时性比重增大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制度因素方面,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在快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导致居民收支不确定性增加,进而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除此之外,有效供给不足、流通体系不健全和消费信贷发展滞后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压低了居民消费倾向.

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一方面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形成了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体外循环”增长模式.在需求约束型经济形态、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外贸依存度较高、出口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等背景之下,这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体外循环”增长模式变得难以持续.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是居民在收入快速增长、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建设滞后、社会抚养负担比降低等环境之下做出的个体理性选择,却可能会导致居民收入水平降低或收入增速减缓的集体非理性结果,从个体理性到集体非理性的作用机制在于从“储蓄-投资”和“储蓄-未来消费”两个传导通道的“漏出”.基于以上原因,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势在必行.

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应着力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塑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等方面着手.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既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更包括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实现更加均衡和公平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收入分配结构要以促进就业为抓手,尤其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除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之外,更要注重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在增加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同时,要注重降低个人筹资比重.塑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包括增加有效供给水平、鼓励创新、健全流通体系和提高对居民消费的金融支持水平.通过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塑造更加良好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增强居民消费*,进而扩大居民消费,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可用于消费金融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消费金融引用文献:

[1] 消费金融学论文选题 消费金融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2] 消费金融论文集 哪里有消费金融参考文献
[3] 消费金融论文大纲样本大全 消费金融论文大纲怎么写
《消费金融论文范文参考 消费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消费金融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