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参考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2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参考:普通中小学建立国家奖学金制度的适切性研究
  2. 第二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样文:论实践教育
  3. 第三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模板:中考改革的数学建模研究
  4. 第四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例:吉林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现状及综合干预策略研究
  5. 第五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格式:中国7~18岁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动态变化与综合评价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参考:普通中小学建立国家奖学金制度的适切性研究

国家奖学金制度作为由国家主导、政府出资的直接赠予性奖励,是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极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国家奖学金制度在普通中小学阶段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合理,既不利于在普通中小学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也不利于从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不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早在2006年,温家宝就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高中教育阶段,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要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实施力度.”①2010年,财政部与教育部印发了《普通中小学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第十六条提到: “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向普通中小学设立奖学金.”可见国家层面已经认识到了奖学金制度在普通中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但受到国家财力的限制而难以全面推广,此后关于普通中小学阶段建立奖学金制度的工作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与举措.而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均有较为完善普通中小学国家奖学金制度,我国港澳台地区政府也为当地普通中小学生设立了科学、全面的奖学金制度,这些制度经过多年的良性运行,为提升本国和本地的教育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与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标准,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在全国普通中小学设立国家奖学金制度的经济能力,并且普通中小学阶段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普通中小学国家奖学金制度.研究中综合运用文献法梳理了我国普通中小学奖学金制度的历史与现状,通过民国时期相关制度、政策法规的整理来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借鉴了港澳台地区的先进做法,此外,对于美国、新加坡、英国、印度等国家的中小学奖学金制度进行了整理与评价.运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对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河南省、吉林省、安徽省、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北京市以及上海市共计1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部分中小学开展问卷调研,对个别被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中小学奖学金制度的需求、期望以及建议,结合激励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公共政策执行理论以及教育公平理论对普通中小学国家奖学金制度进行需求判断及可行性分析,并最终提出在我国普通中小学建立国家奖学金制度的路径与策略.从制度的价值取向、责任主体、评选方法以及规范设计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构建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要的普通中小学国家奖学金制度,为引导和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做出贡献.

第二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样文:论实践教育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但也仍面临巨大的危机与挑战.我们需要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重新审视实践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践对学生发展的具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从国内已有文献来看,目前我国对实践教育的研究体现出这些特点: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教育研究还非常薄弱;现有的实践教育研究还处于浅层次、不够深入;研究思路偏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研究者从19世纪中期就开始研究实践教育问题.从国外现有文献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践教育的研究上呈现出以下特点:对实践教育的研究历史较长,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对实践教育非常重视.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本文力图通过一定的国际比较的方式展开论述.另外,从历史与现状两条线对我国实践教育进行反思,尤其是对我国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十二年的状况进行反思.本文从“实践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实践教育”、“怎么推动实践教育”的研究思路来设计,共分为八章.

实践教育是全球范围内正在蓬勃兴起的教育思潮之一.它至少有三层含义.从狭义上说,实践教育是指一种教育措施、方法,它往往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从中义上说,实践教育是指一种课程体系及教育体系.从广义上说,实践教育是指一种“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实践教育的这三层含义是层层递进、紧密相联的.实践教育的特征包括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目标.

在我国古代长期的历史阶段中,总体上说走的是一条“书本至上”、“重知轻行”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课、劳技课被正式列入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的实践教育走向了极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础教育重新回到应有的轨道.但在这一时期,“应试教育”的风气开始滋长并蔓延.自1999年开始,我国公布了一系列的重大教育政策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的实践教育.对我国中小学实践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校应转变观念,加强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它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生活教育理论说明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它给了实践教育很好的启示,即不能仅提倡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主体教育理论论证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及主体作用,给实践教育带来诸多启示,即在实践学习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在实践学习中应强调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实践哲学理论奠定了实践教育的坚实的哲学基础,指出了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启示我们,在实践学习中,应引导学生注意掌握理论知识,科学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避免盲目蛮干.活动教育理论说明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自身发展的机制,它不仅强调学生的外部活动,也强调学生的外部活动,主张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前,我国实践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不重视实践课程、实践课程门类少、实践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和整体设计、教师缺乏实践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等问题.实践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从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它不仅涉及到教师、学生,它还可能涉及到实验室人员、实践基地人员、社会其它机构人员、家长等.实践课程目标的设计是实践课程开发的起点,对实践课程开发和实施起到了一个定向的作用.实践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来源:社会的要求、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显性课程和正式课程,实践课程的开发必须遵循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和相关技术操作规程.

实践教育的实施策略包括课堂内外相互渗透、各学科之间相互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引领作用、学校对实践教育作整体安排、社会对实践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一般来说,实践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学生个体活动、小组合作活动、全班集体活动、混合式等.实践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而应避免支配的关系.

以往实践教育的课程评价主体主要为教师,这使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化,不利于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在实践教育的课程评价中,应注重发挥各个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其它评价主体的作用.教师可以综合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学生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依据评价内容的不同种类,可以把实践教育的课程评价内容分为三大领域,即经验领域、技能与方法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第三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模板:中考改革的数学建模研究

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要素,也是近些年来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话题.研究考试改革、分析改革的利弊不仅能够促进考试改革的良性发展与有序运行,而且也是对当前考试改革相关问题的有效回应.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中等学业水平考试为研究问题,试图揭示中考改革的问题表征、影响要因与内在逻辑.

中考是连接初中与高中的关键性测试,也是深度影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中考毕竟不是全国统一性的学业水平测试或招生录取考试,而是在我国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差异.实现中考的有效改革,不仅对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负担减轻以及学校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深化考试评价理论、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中考改革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此,本文选取长春市为个案,依据长春市近些年来中考改革的基本理路,基于项目反映理论建构起长春中考改革的数学建模,并通过对近几年来长春中考数学科目部分成绩的检测,来验证*体能力提高等问题假设.

本文由引言、正文五章以及结语七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从研究者在场的研究缘起入手,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总体性概述.

第一章从关于中考改革的本体及相关热点问题出发,对近些年来国内外中考改革的相关实践策略进行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生长点.

第二章从整体上回顾了长春市近几年中考改革的目标、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了现实场域.

第三章从项目反应理论入手,对长春市中考改革的模式进行数学模型的建构,从而建立起具有长春特点的中考改革模型.

第四章从近几年来长春市中考的部分数学成绩出发,依照所建构的模型,尝试分析学生能力、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并对模型的效度与信度进行评估.

第五章从中考改革的数学建模与分析出发,不仅对长春市中考改革的影响要因进行了多维诊断,而且还对这一改革的权力关系进行了深度*,以期理清长春市中考改革的基本思路.

结语部分从全文的研究状况出发,在问题明晰、模型建构的基础上试图勾勒出长春市中考改革的未来图景.

第四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例:吉林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现状及综合干预策略研究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各项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儿童青少年获得健康知识和养成正确行为的重要场所,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的重要角色,均对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摄入的总能量与身体活动消耗的总能量不平衡,在学龄阶段或成年早期的超重与肥胖检出率逐年增高,年轻化问题日益严重.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而始于儿童期的肥胖比成人后肥胖将会导致更高的慢性病罹患率.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不良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能量膳食、选择零食不当、不吃早餐等不合理的饮食行为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见,从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入手,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即超重和肥胖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针对不合理的饮食行为这一高危因素,以学校为平台,配合对教师的健康素养调查与指导,在全省范围内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以超重与肥胖控制为切入点的健康调查和干预评价研究,从而综合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群体干预策略,促进中小学生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为探索建立“健康促进学校”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健康现状调查阶段,采用体格测量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吉林省17893名中小学生(8-15岁)和208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和教师的一般情况,超重和肥胖现状,膳食与运动的知识、态度、行为因素等.在群体干预与评价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吉林省14175名中小学生进行干预前的基线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对三餐的能量分配、早餐、营养素、零食的认知与行为因素等,并通过实施合理膳食技能培训进行相关干预,继而拟合DID模型进行干预后的效果评价.

【结果】在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方面:吉林省中小学生总体超重率为15.0%,肥胖率为15.5%,超重和肥胖合计检出率为30.5%.男生超重和肥胖率为36.9%、女生超重和肥胖率为23.5%.8岁时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最高为40.1%,15岁时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最低为23.4%.

在中小学生膳食运动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面: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仅有24.1%能够知晓控制体重的正确措施,62.9%愿意每天坚持锻炼,23.4%坚持每天运动量充足在1个半小时以上.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得知,影响超重和肥胖的显著路径共有4条:①知识——信念——行为——超重和肥胖;②知识——行为——超重和肥胖;③信念——知识——行为——超重和肥胖;④信念——行为——超重和肥胖.

在中小学生体型自我评价与BMI的一致性分析及对减肥行为的影响方面:仅有62.9%的中小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我体型,37.1%的中小学生都错误估计了自己的体型,其中低估率为31.4%、高估率为5.7%.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小学生体型自我评价与实际体重BMI评定情况的一致性程度较弱.经*效应检验结果可知,自我评价体型在BMI评定与中小学生减肥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作用,即实际体重的BMI评定值是完全通过不同的体型自我评价对其减肥行为产生影响.

在中小学生合理膳食技能的干预效果评价方面:干预组中在干预前仅有396人(占8.8%)能够正确回答合理膳食相关知识,并且做到相关正确行为,即具有合理膳食的综合技能,干预后具有技能人数提高到4080人(占91.2%);对照组中在干预前具有技能人数仅为809人(占50%),干预后仍为810人(占50%).经拟合DID模型可知,合理膳食技能的干预实施具有一定效果,在考虑到人口社会学因素对正确率的影响后,干预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小学生的合理膳食技能综合正确率提高了39.5%.

在中小学教师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健康素养水平方面:吉林省中小学教师总体超重率为19.8%,肥胖率为4.6%,超重与肥胖合计检出率为24.4%,并有6.7%的人属于体重偏瘦.仅有6%能够知晓洋快餐食品的营养特点、61%愿意支持学生保证必要的运动时间、27.7%经常给学生讲运动营养知识、28%吃饭以素为主、48%运动量充足.

【结论】吉林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整体现状不容乐观,男生的超重与肥胖的发生率高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与肥胖的发生率均有下降;不同地区的超重与肥胖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不能正确知晓控制体重措施、不能每天坚持锻炼意愿、不能做到吃肥肉次数适中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中小学生体型自我评价与实际体重BMI评定情况的一致性程度较弱,女生的一致性稍优于男生,初中的一致性稍优于小学.自我评价体型在BMI评定与中小学生减肥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作用,即实际体重的BMI评定值是完全通过不同的体型自我评价对其减肥行为产生影响.合理膳食技能的干预实施具有一定效果,使得中小学生的合理膳食技能综合正确率有所提高,其中除了“每天都吃早餐行为”正确率这一项没有显著提高,其他各项均提高显著.可见,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工作已刻不容缓,应及早从低年级儿童入手,以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等行为生活方式为着眼点进行干预,做到早期预防,培养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进而建立“家庭—学校”综合干预网络模式.

创新点:首次对吉林省10个市(州)及长白山管委会所在地的中小学生群体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进行全省范围内的实证研究与综合评价;首次将有关膳食运动的“知信行”调查与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的现状调查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全方位阐述全省中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总体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首次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和*效应检验的综合分析方法,在比较体型自我评价与实际BMI评定的同时,检验自我评价体型在BMI评定与减肥行为间的*效应,从而综合把握中小学生群体对自身体重的自我认知情况;首次拟合DID模型对中小学生群体合理膳食技能的干预前后变化进行检验,科学评价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

第五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格式:中国7~18岁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动态变化与综合评价研究

第一篇1985-2005年中国7~18岁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1985年至2005年全国7~18岁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动态变化趋势,分析1985年和2005年两个时间段中国汉族学生身高及体重变化特征并与同时期日本学生的身高及体重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间的变化差距和趋势.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抽取1985年至2005年中国7-18岁汉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数据来自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库.通过文献资料法检索、搜集国内外有关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研究原理与方法、评价原理与方法、有关学生体质发展趋势、有关学生体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策措施等文献资料,形成研究综述,利用动态数列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和分析1985年至2005年中国7-18岁汉族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与日本学生身体形态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均数、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标准差、P25、P75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率、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在推断性统计分析中,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利用自编SAS程序,用Z检验对中国与日本同龄学生体质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91410.html

所有分析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5.0、SAS 9.03统计软件和EXCEL编程分析统计数据.统计假设检验水准定为α等于0.05.

结果:纳入本文统计分析的中国7-18岁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数据样本分别是1985年的411931人、1991年的142521人、1995年的206935人、2000年的209299人和2005年的235981人.1985~2005年我国7—18岁汉族学生各年龄组身高呈逐年持续增长.20年期间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分别增加了4.93cm、3.48cm、5.79cm、4.47cm.其中城市男生与女生的身高增长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等于0.030),乡村初中男生身高的增长幅度(6.97cm)最大(P<,0.05).各类学生前10年的身高平均增长幅度分别大于后10年身高增长幅度(P<,0.05)(分别为城市男生:2.98cm与1.96cm,城市女生:2.18cm与1.30cm,乡村男生:3.48cm与2.32cm,乡村女生:2.83cm与1.65cm),1985~2005年我国7—18岁汉族学生各个年龄组体重呈逐年增长趋势.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分别增加了7.36kg、4.45kg、4.82kg、3.02kg,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体重增长幅度分别大于乡村男生、乡村女生体重增长幅度(P<,0.05).20年间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的超重率分别增加了18.84%,9.50%,8.57%和4.78%.城市男生超重率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其他学生人群(P<,0.05),其中以城市小学男生的超重率增长幅度(22.24%)最大(P<,0.05),1985~2005年我国汉族学生各个年龄组胸围呈增长趋势,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分别增加了3.30cm、2.91cm、0.94cm、1.03cm.城市男生的胸围平均增长幅度分别大于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胸围增长幅度(P<,0.05),我国汉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与我国人均食品支出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913-0.983之间,P<,0.05).乡村学生的身体形态相对城市学生而言发育滞后约15年.

1985~2005年我国汉族学生各个年龄组肺活量呈逐年明显下降趋势,同时,后10年学生肺活量下降幅度(270.28ml)明显超过前10年学生肺活量下降幅度(85.36ml)(P<,0.01).城市汉族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肺活量下降幅度分别为304.11ml、393.88ml、311.65ml和412.95ml,乡村女学生肺活量平均下降幅度超过城市男生和乡村男生肺活量平均下降幅度(P<,0.05),其中以乡村高中女生肺活量平均下降幅度(574.50ml)最大(P<,0.05),1985~2005年间我国汉族学生脉搏年代变化略有增长.城市汉族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脉搏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为2.20次/分、1.52次/分、1.72次/分、0.69次/分,1985~2005年我国汉族学生血压年代变化略有下降趋势,城市汉族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收缩压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1.67mmHg、3.76mmHg、3.27mmHg、5.46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4.21mmHg、5.27mmHg、5.15mmHg、6.24mmHg.

1985~2005年我国汉族学生各个年龄组50米跑速度先提高后下降,在前6年(1985-1991年)提高明显,然后经过数年的波动后在后10年迅速下降.20年间乡村男生50米跑速度平均提高0.21s,与其他类别学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汉族女生50米跑平均下降幅度(0.18s)高于城市男生(0.02s)和乡村女生(0.04s)(P<,0.05),前10年学生立定跳远平均成绩增长幅度(9.49cm)超过后10年学生立定跳远平均增长幅度(-5.09cm),(P<,0.05),20年间城市汉族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为2.75cm、0.15cm、10.70cm、4.02cm,乡村男生立定跳远平均增长幅度最大(P<,0.01),城市女生立定跳远平均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学生(P<,0.05),1985-2005年间中国汉族7~12岁男生斜身引体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在2000-2005年期间均呈现下降趋势.乡村学生的增长幅度(14.35次)大于城市学生增长幅度(9.70次),(P<,0.05),13~18岁汉族男生引体向上总体上略有下降,尤其后10年下降趋势明显,1985-2005年间中国汉族7~18岁女生仰卧起坐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乡村女学生的增长幅度(5.92次)大于城市女学生增长幅度(3.91次,P<,0.05),2000~2005年间汉族学生握力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握力的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为2.70kg、2.26kg、2.83kg、2.25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85~2005年我国7~12岁汉族男生50×,8往返跑以及13~18岁男生1000米跑成绩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城市7-12岁男生50×,8往返跑成绩平均下降幅度(12.11s)超过乡村男生平均下降幅度(7.61s,P<,0.05),1985~2005年我国7~12岁汉族女生50×,8往返跑以及13~18岁女生800米跑成绩均呈现下降趋势,城市7-12岁女生50×,8往返跑成绩平均下降幅度(9.94s)超过乡村女生平均下降幅度(7.37s,P<,0.05),1985~2000年7~18岁中国汉族男生立位体前屈以及2000~2005年坐位体前屈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女生坐位体前屈均呈现上升趋势.20年间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立位体前屈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2.57cm、1.04cm、1.04cm、1.54cm,城市男生立位体前屈平均降低幅度大于其他类学生(P<,0.05),近5年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坐位体前屈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0.46cm、0.73cm,而城市汉族女生、乡村汉族女生坐位体前屈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0.78cm、0.17cm.女生坐位体前屈平均增加幅度大于男生坐位体前屈平均增加幅度(P<,0.05).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5000字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选题

1995-2005年中国汉族学生近视率呈现增长趋势,城市学生近视率的平均增长幅度(9.50%)总体上略高于乡村学生(8.85%,P<,0.05).城市小学生近视率的平均增长幅度(13.49%)高于乡村学生(7.77%,P<,0.05).但乡村高中生近视率的平均增长幅度(10.02%)高于城市学生(6.86%,P<,0.05).重度近视率的增长速度较快,尤其以乡村高中女生增长幅度为最大(11.93%).1995-2005年间我国城市学生乳牙龋患率出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在1.87%~19.94%之间,但乡村学生乳牙龋患率变化不大,乳牙龋患率在性别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学生恒牙龋患率出现下降趋势,城市学生恒牙龋患率下降幅度(7.55%)大于乡村学生(1.93%,P<,0.05),1995年~2005年我国城乡部分年龄组学生的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呈现下降趋势,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11.41%、10.58%、11.31%、9.82%.男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平均下降幅度(11.36%)高于女生平均下降幅度(10.2%,P<,0.05),2000-2005年间各年龄组学生的蛔虫感染率有所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1.47%.

1985年7-18岁中国汉族学生的身高显著低于日本同年龄组学生,其中12岁-14岁组男生身高差别较大,分别达到7.35cm、7.18cm、6.73cm,10岁-12岁组女生身高差别较大,分别达到5.11cm、5.90cm、5.88cm.中国各个年龄组学生的体重均低于日本同年龄组学生,两国学生体重差距较大的年龄段在11岁-15岁之间.2005年中国学生身高与日本学生身高的差距已不明显,其中中国7-10岁男生的身高均高于日本同年龄组男生、11-15岁年龄组日本男生身高均高于中国同年龄组男生(P<,0.05),7-9岁、14-18岁年龄组中国女生的身高高于日本同年龄组女生、11-12岁组中国女生的身高低于日本同年龄组女生(P<,0.05),2005年中国各年龄组城市学生的身高已经普遍高于日本同年龄组学生平均水平.除7-9岁中国男生体重超过日本同龄男生外,其他各个年龄组男生、所有年龄组女生的体重均低于日本同年龄组男、女学生.

1985-200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各年龄组学生的身高增长幅度(2.59cm~6.90cm)、体重增长幅度(1.79kg~8.66kg)明显高于日本同年龄组学生身高增长幅度(-0.05cm~2.44cm)、体重增长幅度(-0.03kg~2.89kg),(P<,0.05),两国学生身高、体重的差异逐步缩小,这种差距变小的趋势在小学和初中生中尤为明显,中国小学低年级男生的身高、体重甚至超过日本同龄男生,总体上讲两国学生的体重仍然存在一定差距,2005年中国多数年龄组学生的体重水平仍然相当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中国学生的体重依然明显低于日本学生.

结论:

5.1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高.身高在前10年间的增长幅度大于后10年间的增长幅度.乡村学生身高的增长幅度大于城市学生,但城市学生体重和胸围的增长幅度大于乡村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体重增长有加速的趋势,提示城市小学生有较大机会出现超重和肥胖,

5.2各个年龄组肺活量呈逐年明显下降趋势,同时,学生肺活量在后10年下降幅度明显超过前10年,乡村学生肺活量平均下降幅度超过城市学生,女生肺活量平均下降幅度大于男生.其他身体机能指标变化不明显,

5.3反映学生爆发力、力量、柔韧性、耐力等运动素质指标没有明显增长并且在后10年存在下降趋势.运动素质的变化趋势呈现“∧”形状.

5.4学生低血红蛋白患病率、龋齿患病率呈下降趋势,中国汉族学生近视率呈现增长趋势,城市小学男生的近视率增长相对较快,提示近视眼的预防重点应放在城市小学生人群,

5.5中国各年龄组学生的身高、体重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日本同年龄组学生,两国学生身高、体重的差异逐步缩小.2005年中国小学低年级学生、城市学生平均身高已经超过日本同龄学生,但除低年级男生外,中国其他年龄组学生的体重仍然低于日本学生,2005年中国多数年龄组学生的体重水平处于日本学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

第二篇中国7~18岁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综合评价研究

目的:采用专家评分法建立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体系和方法,并探索TOPSIS、综合指数法、秩和比法、密切值法等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在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评价的应用价值,提出更切合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实际的综合评价方法.

方法:采用文献系统分析法搜集国内外有关学生体质与健康测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原理与方法,并结合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测试指标,形成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应用德尔菲法确定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最终建立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用综合指数法、秩和比法、TOPSIS法、密切值等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进行综合评价,对各种评价方法所获得排序结果的一致性或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各种结果的差异性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Kruskal-Wallis H检验.

所有分析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5.0、SAS 9.03统计软件和EXCEL编程分析统计数据.统计假设检验水准定为α等于0.05.

结果:共对38位来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管理部门从事体育、儿童保健教学、研究和管理的专家完成了全部三轮咨询.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以现有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指标为基础,涵盖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状况等4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通过三轮专家咨询,最终分别建立了不同性别、小学(7-12岁)、中学(13-18岁)学生体质与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状况等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693、0.2540、0.2445、0.2322.综合指数法、秩和比法、TOPSIS法、密切值等4种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年度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年度间的综合排序结果依次为:1995年、2000年、1991年、2005年(1985年).表明1985-2005年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变化呈八形变化趋势,即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发育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较高的整体水平,但本世纪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容乐观,主要是学生机能和素质的下降,对各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省份间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相对落后.对综合指数法、秩和比法、TOPSIS法、密切值等4种综合评价方法所获得的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四种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可作为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综合评价方法.

结论:

1.所建立的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用于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群体评价.

2.综合指数法、秩和比法、TOPSIS法、密切值等4种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排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可作为中国

本文是一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用文献:

[1]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论文题目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题目怎么定
[2] 最新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提纲模板范本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大纲如何写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范文参考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