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 > 文章内容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学校艺术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学校艺术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3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参考: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2. 第二篇学校艺术教育论文样文: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
  3. 第三篇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
  4. 第四篇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例: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
  5. 第五篇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格式: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100篇免费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可作为优秀学校艺术教育论文写作参考,适合学校艺术教育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参考: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引下,学校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素质教育在当代的不断推进,作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也在改革与发展中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水平仍与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优化发展和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成为了制约与阻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瓶颈.

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艺术教育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体现.但如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感悟艺术真谛,发展艺术技能,对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负担沉重的大国来说,却并非易事.

农村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能否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能否得到提高.

2006年在葡萄牙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艺术教育、关注面向弱势人群的艺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当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弱势人群的时候,在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落脚点也应该把艺术教育普及到每一所农村学校,关注到村小里孩子们的艺术教育,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艺术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理念的落实找到实施方法、途径和解决对策.

基于此,本论文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有:

1、艺术教育管理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内容涉及现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2、农村学校艺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与行动研究.包括艺术学科与教学法研究,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外活动研究,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文化艺术环境的创设的研究,艺术教学质量的保障及监控的研究等等.

3、农村学校艺术师资培养培训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涵盖农村学校艺术教师教育的模式研究,艺术教师道德水平与心理状况的研究,农村艺术教师义务与权利的研究,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名、特、优艺术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外聘艺术教师的研究等内容.

4、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设施改善与资金投入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逐步解决到位,设施改善与资金投入的渠道、方法及其有效功能的发挥等问题.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引导农村艺术教育管理者、工作人员和教师形成由艺术教育的“素质观”“基础观”“公平观”“普及观”“审美观”“特色观”和“开放观”构成的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体系.

第二,构建切实可行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模式.其具体的实施模式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全面覆盖模式——“四个到位”;农村学校艺术教学改革模式——“四个突出”;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四个结合”;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四个吸纳”;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研模式——“四个机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四个注重”.

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体系的形成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施模式的构建为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希冀由此可以引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现更高的目标——面向全体、实现优质、走向公平.

第二篇学校艺术教育论文样文: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

表现、感受、创造、鉴赏、音乐与相关文化等音乐学习内容领域,是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不同领域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领域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感悟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表现为感悟和创造提供源泉,感悟为表现和创造提供动力,创造为表现和感悟提供新的发展,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

唱歌(声乐)和奏乐(器乐),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获得美的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及发展和提高音乐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唱歌和奏乐活动,不仅构成了音乐艺术的两大基本部类,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音乐基本技能和相关音乐基础知识及音乐文化修养,有利于通过唱歌和奏乐等相关艺术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主体的人的审美经验,促进主体的人的情、知、意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从学堂乐歌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已历经百余年.当仔细阅读、审视这一百余年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之后,能够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作为音乐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乐器演奏,百余年来始终是整个音乐教学环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尽管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者对其进行过相关的讨论和研究,但均未触及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和器乐教学的全部.

造成了这一薄弱环节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未能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乐器与人、乐器演奏与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器乐与民族文化传承及民族精神的重塑、器乐与社会和谐发展等诸方面的关系,也未能从实践的层面深入认识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并总结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发展规律,找到真正适合于我国中小学生发展的器乐教学实践形式等.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看,我们同样未能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整体水平、民族文化传统、教育行政主管领导及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来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它们对其发展有何影响,如何利用这些影响因素,并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以促进各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等等.

为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逐层解剖影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的诸多关系,透过其诸现象、外部联系、个别片断,深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本质、内部矛盾、各环节的整体联系,试图解决上述问题,提出适宜性的发展对策,回归器乐教学的本来面目.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理论上认识乐器与人、乐器演奏与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器乐与民族文化传承及民族精神的重塑、器乐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也是有关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的基本理论构架,从国外部分国家(包括同在东亚文化圈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发展概况,总结出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第二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通过百余年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曲折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和提取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并针对诸多问题展开相关讨论,找出问题及其根源所在,总结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指导今天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健康、稳步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

本章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思想文化变迁等因素,直接影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发展,一百多年来,我们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认识始终是不到位的,我们始终未能找到真正适合于我国中小学生发展的器乐教学实践形式.

第三章,从现状调研的层面,根据对我国中西部及边远地区部分欠发达市县与东部沿海及部分发达城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实地调研,找出影响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稳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并给予相关讨论,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与实践取得成效提供现实参照.

本章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地区文化教育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对学校美育的认识与实践:学校文化建设及校长的教育追求和教育理念,对学校音乐教育受重视程度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认识不到位,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始终不够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学习、练习及展演活动未能遵循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三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课外器乐社团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课外器乐活动与课内器乐教学总体发展始终不相匹配,二者互为支持、共促共进的关系尚未形成,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关系和理念不够清晰,器乐教学尚未达到一种民族音乐文化自觉的发展状态.

第四章,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百余年器乐教学的发展历史和针对六市县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实地调研,试图提出促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发展对策: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基本理念及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中小学校课堂器乐教学的有序组织与发展及课外、校外器乐活动的展演与宣传,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师资培养与教学研修,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材料的组织与出版及教学用乐器的制造、督检、售后服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范.

全文的结论是:

(1)没有“器乐”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不完整的,学生缺失音乐体验的重要基础,

(2)器乐教学对培养和发展中小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创造力和养成乐于亲近音乐的态度、乐于终身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3)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以及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的差异,决定了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规定某一种模式、某一类乐器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

(4)器乐教学是实施民族文化主体教育及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5)器乐教学实践是一个多环链相扣的整体,其涉及从乐器制造到演奏、音乐表现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链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体的实施与发展.

第三篇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旨在对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艺术教育思想展开研究.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在美育观念引进的过程中形成确立,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最主要的实践途径、作为美育最主要的落实方式,在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意义上受到关注.从传统的德性教育和近代以来日趋强化的工艺技能教育中独立出来,艺术教育在美育的意义上,获得了在现代教育结构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定位,并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落实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陷于危机、历经变革的现实基础上确立、发展,正是以改良人心、改造社会为目标.艺术教育在情感教育意义上的提升,突出地体现为发挥艺术教育对于情感、精神的作用,不仅具体地针对趣味的提升、嗜好的改良、精神的涵养、情操的陶冶,不仅强调通过艺术教育的情感作用洗刷人心,改良国民性;而且从现代完整的教育理念出发,从现代人格知、情、意全面建构的教育理想出发确立艺术教育的意义、地位,规避“主知”教育的局限,由情感教育协调促进认知、道德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抗日救亡的历史境域中,艺术教育对于情感、精神的作用,在激发凝聚民族生命力、团结民众、激发斗争精神、凝聚战斗力的意义上,也得到关注阐发并推向实践.因此在总体上,以社会人生改造为目标,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形成了将艺术审美的非功利性与教育的功利目的相整合的思想内容,突出体现了由艺术审美无关利害的感性培育导向社会人生目标实现的功能化机制,体现了“无用之用”的理论内涵.正是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推动下,以学校教育为主、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实践取得发展.因此,把握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发展进程和理论内涵,总结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对于当前发展、落实人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发挥艺术教育对于人自由协调、全面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具体分五部分展开:

第一章,描述、分析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首先,就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发生的背景而言,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图画、手工等在洋务学堂中用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工艺教学课程,逐渐转变为面向普遍国民的基础教育内容.在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图画、手工等被确立为中小学堂中均应开设的课程,并在相关的学堂章程中提及图画等“感发”、“愉悦”的审美内涵.这一从兴办工艺学堂到“中小学均应开设图画手工课”的具体教育形态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变革、教育理念的变革、艺术观念的变革相关.从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甲午中日战争后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随着“中体西用”的限制被突破,器物层次的变革转向制度变革,洋务学堂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理念,转向改良、维新思想家以培养现代国民为目的的教育主张.因为正如器物技术层次的学习与变革需要教育讲求实学、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政治制度的层次革故鼎新,建立新政体,则要求造就新国民.由此教育转向对国民整体的关注,转向对与现代化政体相关的国民整体素养的关注.在“以强敌为师”的思想导向下,中国开始学习日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价值观从传统的求仕主义开始向国*义转换.在向日本学习的过程中,大批艺术学子赴日留学,成为丰富中国艺术、传播现代艺术的先驱,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同时,从日本转口输入的现代意义上“艺术”、“美术”等概念、以及直接向欧洲学习、引进的西方现代艺术作品、学术思想促成了艺术观念的变革转型.

与此相关,1901年蔡元培在《哲学总论》中引进了“美育”的概念,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列为教育学中与德育、智育并列的独立学科,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对美育的价值与功用做出系统阐述,并在从1903年到1907年写下的一系列文章中系统研究了美育问题.正是在“美育”观念引进、阐释的过程中,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得以生成、确立.正如王国维将艺术视为无利害性审美对象的典型,认为“艺术之美”优于“自然之美”,强调艺术审美活动慰藉人生的意义,以艺术为“上流社会之宗教”,以作为人工创造之艺术美的“古雅”,为“美育普及之津梁”,并作有《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等具体探讨艺术教育内容的文章.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蔡元培之前系统阐述现代美育问题的第一位思想家,其对美育问题的系统阐述确立了艺术教育在培养“完全之人物”的现代教育结构中作为情感教育、作为美育的意义.

第二,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在思想、体制、教学实践中的普遍确立与1912年美育被纳入“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密切相关.不仅《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大学令》对美育思想做出政策性说明,确立了艺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且由美育、情感教育的意义出发,相关教学规则中都明确了艺术课程“涵养美感,陶冶德性”的意义.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现代艺术教育思想为教育界、思想界普遍接受.艺术教育实践者积极结合艺术教学实践,阐释、实现艺术教育作为美感教育的意义,将现代艺术教育与新文化运动、与社会人生的改造相联系,同期不仅出版有艺术教育刊物、刊发了大量艺术教育文章、出版有艺术教育学的专著,而且成立了由艺术教师组成的、以鼓吹提倡艺术教育为宗旨的“中华美育会”.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普遍确立.

第三,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不断总结和深化,而且在抗日救亡的紧迫局势中,艺术教育面向革命斗争的社会主题,一方面在理论上探讨艺术教育对救亡使命的承担,提出以艺术激发凝聚民族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领导下,左翼美术教育运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创办发展等为革命服务的艺术教育活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

第二章,分析、总结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现实基础和理论资源.

首先,就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现实基础和目标设定而言,在社会变革的现实基础上,将社会的改造落实为国民的改造,艺术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情感的、美感的教育作用改造人,从而改造社会.这一现实基础上的目标设定,具体体现为艺术教育思想者就国民性的反思批判,提出以艺术教育改良人心的具体主张;在新文化运动倡扬科学、*的理性精神之际,强调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将艺术与科学并举,强调以艺术“辅翼道德”;在救亡斗争中发挥艺术激发生命力、服务于革命斗争意义.

第二,在思想资源上,对于西方现代美学、美育观念的引进,直接构成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生成确立的理论基础、逻辑框架和核心命题,所形成的现代知识形态和思想内涵,使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区别于传统,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思想.(一)对于康德知、情、意三分的划分结构的引入,成为现代教育结构确立的理论基础,成为艺术教育地位确立的理论基础.(二)康德在“三分”体系中,以审美作为认知和意志的桥梁;席勒继承康德哲学思想,由人从自然状态经过审美状态达到自由状态阐释美育理论.这一以审美为认知与道德、自然与自由之津梁的逻辑框架,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确立艺术教育与智育、德育等教育组成部分关系的理论依据,成为对艺术教育做功能定位的理论依据.(三)“无利害性”命题的引入,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界定艺术教育性质的理论资源.(四)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中,对于西方哲学、美学思想资源的引进吸收,还包括对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哲学家思想的吸收.(五)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和文艺观,成为中国*在革命教育中确立艺术教育思想、开展艺术教育实践的理论资源.

同时,固有的艺术教育传统在变革、扬弃的过程中,其深层的结构、潜在的惯性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对西方美学、美育观念的吸收、改写的期待视野、潜在基础不仅与现实相关,更与传统相关.(一)对于以儒家礼乐教化为主的艺术教育传统,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加以扬弃、改造的是道德*的教化内容和德性教育的整体模式,代之以情感、认知、*相协调的现代人格的全面建构.(二)对于艺术教育传统的继承,主要在于对艺术教育传统中深层的作用机制、作用结构的继承,包括阐发礼乐教化中情感与道德的作用机制,在情感教育具有独立地位的前提下论述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阐发道家、禅宗思想中具有审美经验意义的内容.

第三章,论述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理论特征.

首先,关于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理论内容,着重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一)培养“完全之人物”的现代教育整体构架,是对传统德性教育的超越,也是对西方、以及中国近代以来偏重知识技能教育的反思,是对理想化教育形式的设计.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构想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确立的基础框架,正是知情意教育构成中,情感教育地位的确立,艺术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美育最主要的落实方式,获得了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情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二)就艺术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理论定位而言,由艺术是富于情感特质的主要审美对象,而以艺术为“情感教育的利器”,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强调艺术教育诉诸情感的意义,反对将艺术教育局限于技艺、技能训练,并且从艺术审美“无利害”的自律性内涵出发阐释艺术教育诉诸情感的性质和功能.此外,与对于艺术审美“无利害”性质的接受、阐释相关,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关注艺术教育中艺术形式的价值.(三)就现代教育结构中艺术教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而言,总体上确立了知、情、意相辅而行、全面发展的基本关系.具体而言,不同思想者有不同的侧重点,以王国维、蔡元培为代表的艺术教育思想家以德育为中心,把美育视为德育之助,强调艺术教育辅翼道德的作用.就与智育的关系而言,主要体现为蔡元培在大力倡导美育的过程中,将艺术与科学并举,强调二者互相促进对社会发展、现实人生的意义.此外,艺术教育者还多从情感教育的意义立论,强调艺术教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渗透.总之,着重把握王国维、蔡元培等从培养“完全之人物”,养成健全人格的现代教育理想出发对艺术教育思想的阐述,着眼点在于它具有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现代化追求相匹配、以对现代思想和学术的知识诉求为精神支撑的理论意义.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3000字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校艺术教育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题目

第二,在理论特征方面,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汲取西方美学“审美无利害性”的自律原理,在相应于主体心理结构划分的教育框架中,确立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意义,主张由艺术审美活动无关利害的超越性,实现诉诸情感、使人性全面协调发展的效能.从理论上说,审美、情感的独立地位的确立,在于同认知和*相区别,作为只与事物表象相关的感觉经验,不关乎实践和*考虑,与有目的地使用对象的态度相对立,而具有独立于实用语境的无利害性;将艺术审美活动运用于教育,确立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独立地位,则根本在于发挥艺术审美感性培育的意义.但现实社会实践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国家社会所需的人才,解决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具有与现实需要相关的实际目的,具有以需要为前提的功利性;而且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现实而言,深重的民族危机、剧烈的社会变革,使教育与“救国”之使命相连,无论是致力于社会改造而倡导教育,还是致力于发展独立的学术以求教育、文化的深远发展,总体上,改造人以改造社会、“立人”以“立国”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因此,以社会人生改造为目标,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对于艺术审美非功利性的阐发,对于艺术教育感性培育地位的确立,正是基于人心改良、社会发展的现实目的,具有社会人生改造的功利诉求.由此形成了艺术审美的非功利性与教育功利目的相整合的思想内容,突出体现了由艺术审美无关利害之感性培育导向社会人生目标实现的功能化机制,体现了“无用之用”的理论内涵.

第四章,从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实践,分析把握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影响.

首先,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方面,具有审美教育意义、情感教育意义的艺术课程在普通学校中普遍设置.尤其在1912年颁布的教育法令中,具体明细的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程的名称、内容、目的以及课时设置.在法令制度上对艺术教育的确认和保障,体现了艺术教育思想的理论作用.因为正是基于学理上合理性的阐述论证使得制度及教学实践不是流于形式地照搬仿效,而是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甚至影响至今.同时,伴随学校艺术课程的设置,为满足教育师资需要,专业艺术系科首先在师范学校设立.而且以蔡元培的思想影响和实践推动为代表,专门艺术学校广泛兴办.如果说私立艺术学校的兴办,不仅与艺术教育思想的影响相关,其集中于上海等通商口岸,也与工商业需要、民间个人利益驱动相关,私立艺术学校在办学目的、教学水平、以及学校建设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上存在个体差异,那么,公立专业艺术学校的建立则成为中国现代专业艺术教育“正规化”的开端.以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理念的为基础,专业艺术教育超越了传统的*化倾向和近代以来实业教育的技能化、工具化局限,基于艺术自身的性质、着眼于人的健全发展,上升到了新的发展层面.

第二,在社会艺术教育实践方面,突出体现了两种主要教育观念的影响,一方面是蔡元培所倡导的美育观念在社会实践层面的积极推进,另一方面,与革命斗争相联系,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的艺术教育观念在社会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展开.前者意在通过对民众艺术知识的普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涵养情感、完善人格,通过发挥艺术教育的情感意义,提升国民的精神趣味、改造完善国民的人格心理,最终由国民素质的提升,实现社会改造的目标;后者,由直接诉诸军事政治斗争以抵抗侵略、清除社会发展障碍而改造社会出发,将

第四篇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例: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为了客观地把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音乐新课程的实施,本论文从基础音乐教育的认识论基础和现状调研入手,就广东、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四川、甘肃、青海、宁夏9个省区的33所学校之基础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围绕我国初中学生音乐学习状况、音乐师资状况及其学校、社会、家庭等影响因素展开.包括学生对音乐和音乐课的态度、音乐兴趣指向、对基础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情况,教师对音乐新课程的认识与领悟程度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方式方法、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情况、学校领导对音乐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态度、教师业绩考核等.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

依据音乐的艺术特征和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就音乐新课程与以往的基础音乐教育实施进行比较,在肯定已有成就的前提下,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为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好坏,关键在于各级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度.执行得力,方可统一基础音乐课程各阶层实施者的思想认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所致,目前对音乐教育自身价值与特点的认识还很不足,音乐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现象较为严重.

基础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具体概括为:对基础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执行力度逐层递减,应试教育仍在继续,音乐课程标准设计美好而实践困难,没有经济的强有力支持,音乐课程在全国范围的均衡推广只能是一种理想,短期内无法解决高质量、大批量的音乐教育师资,实验教材的编写、审查和选用中存在人为因素所致之弊端,各省区经济发展悬殊较大,制约了部分地区教学设施的基本配备,新课程资源普遍短缺,有效开发成为困难.

对以上问题,该文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较强的解决对策.最后,提出了旨在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更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建议,包括学校音乐教育领导机制的协调化和高效化、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等相关教育法规的层层贯彻落实、音乐教育的发展性学科建设、课程标准的定期修订与进一步完善、实验教材的严谨性合理性及其良性再生、民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有效性、农村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

第五篇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格式: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本文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将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基本观点用一种具有逻辑性的行文结构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进行深入阐发:1、深入探索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架构、基本特征、美学根基,以求更深刻更全面地呈现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的理论风貌.2、对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追踪溯源,探索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注意体现理论流变过程中的内在转换机制,并从历史文化语境入手来深入探索这种理论转变的动因,由此展现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立足现实、改造人心、改造社会的精神指向.3、将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与相关的古今中西哲学、美学、艺术、美育及艺术教育观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展示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独特性和理论意义,并进一步将其放到中国现代美育思潮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其所处的历史地位.4、将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与当下实际相联系,探索丰子恺的艺术教育观点在当下艺术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文章共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章,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产生的双重背景.

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美育思潮自觉地将美育的实施与人的情感完善连结起来,希图通过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并且在方法论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上都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丰子恺承续了中国现代美育浪潮开创者们的基本学术理路和精神取向.同时1923年的“科玄论战”中玄学派对科学的质疑和限定对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催生作用.19世纪中期以后,一场以提倡培育人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为目的的现代艺术教育运动席卷欧洲.这场思想运动的主体思想在日本大正年间(1912年—1926年)被引进到日本.丰子恺于1919年东渡日本留学,接触到了19世纪欧洲艺术教育思潮,并将其中的一些观点融合到了自己的艺术教育思想之中.

第二章,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美学基础和理论特征.

丰子恺艺术教育的首要基础是“绝缘”.从直接的理论渊源上来说,“绝缘”理论来自美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从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来看,“绝缘”是受康德“审美无利害关系”命题的激发所产生的理论变种.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的许多概念、基本的理论精神都植根于此.其次,丰子恺站在艺术家的立场上对艺术与科学的性质、功用、“势力范围”等等做出了详细的界定,为进一步探讨艺术教育开辟出了独立的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其宗教的超越性,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在具有一般美育的陶冶情操、熏染人格的特点的同时,也充满了宗教的劝诫与救赎的超越性色彩,通过艺术来宣扬佛家精义,在对人进行艺术陶冶的同时将佛家的精神理念灌输到人的心灵之中,以此来实现艺术与宗教精神的融合,使艺术承担起宗教的超越性功能,这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独具特色的地方.其次,实践性.如果说蔡元培注重在制度上、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美育实施的策略的话,那么丰子恺则是在微观的层面上使美育真正地走向了大众,走向了课堂.在实践性原则的指引之下踏实地应对艺术教育现实中的问题.


https://www.mbalunwen.net/ufo/92259.html

第三章,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的三个基础性概念.

“情的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受厨川白村与佛教“苦谛”的影响,丰子恺指出人的“奔放的自由的感情”受到压抑后产生“人生的苦闷”,以“绝缘”为主要特征的艺术能使受到压抑的感情得以宣泄.这是丰子恺关注人生、希图通过人格完善的培养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是西方现代非理性思潮所宣扬的张扬生命力、张扬情感的追求在亚洲的遥远回声,也是佛教的寻求解脱、寻求超越的思维模式在艺术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艺术的心”:艺术教育的目标.“艺术的心”是“芬芳悱恻之怀,光明磊落之心”,它有三个特征:“绝缘”、“同情”与慈悲,是审美之心、道德之心和宗教之心的融合.“艺术的心”与老子、孟子、朱熹等思想家的“赤子之心”有着极大的区别;与李贽的“童心”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在功能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艺术的心”在从属于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所追求的感性的完善、情感的慰藉这一总体目标的同时,又超越了这个范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

“艺术的生活”:艺术教育的理想旨归.“艺术的生活”是中国现代美学中“人生的艺术化”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一概念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首先是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艺术化.其次,是艺术的原则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的运用.最后,“艺术的生活”最根本的内涵在于把艺术的态度运用于生活中,体味出生活的艺术情味.“艺术的生活”从根本上来说是与道家的审美人生态度是相通的,但它又是和现实的社会人生改造联系在一起的,而非在纯粹的审美观照中消除*泯灭现实的人生关怀.

第四章,丰子恺的社会艺术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丰子恺在吸收托尔斯泰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艺术作品要有丰富的内容,同时又要浅显易懂,艺术教育应该做到“曲高和众”.丰子恺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艺术大众化的实施方法:充分有效地利用旧形式、改良工艺品、艺术理论的通俗化与培养“艺术爱好家”.丰子恺的“曲高和众”思想继承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化育”立场和精神取向,与三四十年代的革命文艺大众化中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丧失有着根本的不同,同时也对新时期商业大众文化条件下知识分子角色重新定位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参照系.而切实体现丰子恺的“曲高和众”理念的是丰子恺的漫画.“子恺漫画”以自身恒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民众基础证明了丰子恺的“曲高和众”思想的正确性与现实可行性,同时也对当下社会艺术教育所要集中思考的文艺如何在赢得大众的同时又能保持对大众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功能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第五章,丰子恺的学校艺术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如果说蔡元培、王国维、鲁迅、梁启超从理论上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新篇章的话,那么在学校艺术教育这一领域,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等人秉承着前辈的意志,将专业艺术教育大大地往前推进了;而以丰子恺、陶行知、叶圣陶等人为代表的这一群体则是在更为基础的普通艺术教育层面上作出了更有意义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价值更为基本.

丰子恺受李叔同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启发而提出“心为主,技为从”的艺术教学原则,即要以培育学生的美德为主,以训练艺术技能为次.从理论自洽性的角度来看,这一教学原则是从他的艺术教育基本思想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从更深刻的理论渊源上看,这一原则是受19世纪欧洲艺术教育运动影响的必然结果,但同时也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除此之外,丰子恺还提出“大艺术科”的原则,即要将艺术教育融入、渗透到各个教学科目中去.丰子恺借用德国学者恩斯特·,威柏的《教育艺术论》中的观点为他的思想提供理论支撑.这一原则与新时期以来盛行一时的“大美育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暗自吻合的,同时也是关于形象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的问题,对当下的教学方法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除了提供一系列的艺术教学原则之外,丰子恺还总结出了一套极具可操作性的艺术科学习法:一、辨识门径.丰子恺认为学习图画应该从练习写生入手.音乐学习的门径是“以声乐为基础,以器乐为本体.”二、涵养感觉.这主要是指练习屏除思虑而用纯粹的耳或眼来感觉自然界的声或色的功夫.三、苦修技术.丰子恺并在肯定艺术教育要以培养人心为主的情况下,极其强调修习技术的重要性.

本文关于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学校艺术教育引用文献:

[1] 学校艺术教育专业论文选题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题目怎么取
[2]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集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大纲模板范文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提纲如何写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学校艺术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学校艺术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