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中西医结合专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1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参考: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对策研究
  2. 第二篇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样文:多囊卵巢综合征近20年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文献研究
  3. 第三篇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模板:李岩防治肿瘤学术思想及岩龙胶囊对Lewis肺癌的作用
  4. (一)李岩教授防治恶性肿瘤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理念.
  5. (四)探索李岩肿瘤学术思想的体会与思考1.倡议建设独立中医肿瘤学科.
  6. 第四篇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例:危北海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
  7. 第五篇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格式: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100篇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中西医结合专业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参考: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对策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艾滋病的防控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公共卫生任务,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利用医学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抗击艾滋病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为了抗击艾滋病,传统医学(以“中医学”为典型代表)与现代医学(西医学)均在努力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西医HAART(抗病毒治疗)疗法被认为是治疗艾滋病的主流疗法,但是,HAART治疗会出现肝功能异常、恶心、腹泻、头痛、疲乏等不良反应.较多研究证明,作为传统医学的典型代表,中医药在缓解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方面疗效独特,同时,经历了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医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艾滋病治疗理论与评价方法体系.中国政府重视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中国中医药试点治疗艾滋病工作自2004年开始,至今已有10余年,试点省份从5个扩展到19个.虽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19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但是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导致中医药艾滋病防治工作缺乏完整而独立的工作体系,大部分中医艾滋病治疗仅局限在“试点层面”上,另外,在艾滋病防治方面,中、西医常常“各自为战”.本研究认为,目前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的参与中存在诸多羁绊,限制因素包括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当前,缺乏关于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方面的系统与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全球传统医学发展现状、艾滋病流行趋势、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现状、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的试点工作现状、中西医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合作现状、中医药艾滋病科研实践情况等角度出发,分析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提出促进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政策建议.具体目的包括:1、构建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影响因素框架;2、分析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国际环境,梳理我国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分析影响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国际与国内环境;3、分析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效果的具体建议;4、总结中医药试点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5、总结中医、西医在艾滋病防治重要决策、科学研究、临床实践等方面的合作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6、提出促进中医药参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基本界定为描述性研究,研究采用循证医学评价、德尔菲法、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现有数据利用、SWOT分析法、利益相关者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结果1、影响因素框架研究中采用的德尔菲法的Cr值为0.88,研究方法具有较强说服力.本研究将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影响因素指标界定为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其中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疗效指标、国际环境指标、国内环境指标、中医药试点治疗艾滋病效果指标、中西医结合抗击艾滋病情况指标以及社会满意度指标等.2、在疗效指标中,“A01疗效本身”、“A02疗效标准”、“A03疗效宣扬”、",A04疗效认可”、“A05中医诊治的特殊性:辩证论治”、“A06抗病毒治疗效果”等二级指标均被纳入影响因素框架,说明除了疗效本身外,疗效标准、中医辨证论治特征、抗病毒治疗效果、疗效认可等其他指标对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影响同样重要.3、按照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部分关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试验研究具有阳性结果,但是由于大多数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和验证的中医药治疗的异质性较大,还需要开展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验证有潜在优势的中药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4、国际社会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参与艾滋病防治的重视程度不够.5、国家从宏观政策上支持、鼓励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发挥作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直接相关的高层面的政策法规较少,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具体目标不清晰.从艾滋病诊疗方案来看,中医与西医方案割裂,两种方案不是一个有机的整合体.缺乏促进中医药参与艾滋病治疗的具体配套政策,如艾滋病治疗中药审批政策、医保政策、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等.6、从试点规模来看,从2004年开始至今,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工作范围从5个省扩展到19个省,参加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的机构数量从2004年的25个增加到2012年的170个,参加试点治疗的医务人员数量从2004年的296人增加到2012年的844人.中医药试点工作初步建立起来了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拥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治疗队伍.但是,目前的队伍尚未过千,总体不够壮大;从中药制剂品种数量来看,虽然试点工作开展已近10年,但是中药制剂种数增长缓慢,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的现状;从经费投入来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经费投入在增长,经费增长主要体现在中药经费的投入方面,但是,人员经费投入过低.7、仅从现有资料来看,重大决策中中西医界存在合作,但是合作力度较弱;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科研课题设置的总量偏少,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科研课题数量远少于针对其它常见病的课题数量,资金支持力度偏弱,研究周期较短,有研究能力的机构较少,中西医合作开展研究的局面尚未形成.在临床实践中,西医专业医务人员最青睐的疗法为西药抗病毒疗法,使用该法的比例远高于中医专业与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中医专业与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最青睐的疗法为中西医结合疗法,使用该法的比例远高于西医人员;与中医人员相比较,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更青睐西药;三类人群,特别是中、西医人群对治疗艾滋病疗法的主要分歧不在中药是否有效,而在于单独的“西药抗病毒”疗法是否为最佳疗法.8、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群众基础情况近九成的居民都有过看中医或吃中药的经历,说明人们对中医、中药的利用是相当普遍的,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存在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所有的中医药服务类型中,被调查者对于“中成药”的喜爱程度最高.主要建议要促进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关键是提高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的疗效认可,特别是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标准的认可,核心问题是解决疗效问题(包括建立科学合理并被认可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产出高水平的临床试验、梳理好现有成果),重点工作包括增加中医界在艾滋病防治重大决策中的参与力度并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尽快摆脱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的帽子、壮大中医药艾防队伍并融入艾防主体队伍中,解决的技术瓶颈问题是促进《艾滋病诊疗指南》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两种方法的融合,形成一个包括中药、西药在内的综合的艾滋病诊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中西医结合专业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8000字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中西医结合专业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题目

第二篇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样文:多囊卵巢综合征近20年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文献研究

目的:

收集及整理近20年有关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文献,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特别是中医治疗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及总结,从整体上把握PCOS的证治发展规律,为今后对PCOS的治疗及下一步临床用药提供系统化思路和文献学基础.

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频数分析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各类中药的使用频率进行比较,探析PCOS病因病机、不同种类药物的运用情况,以推论出用药的主导趋势:通过聚类分析,进一步全面、系统地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证治规律提出证据.

研究对象来源:199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学术期刊所刊载的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文献.

文献纳入标准:文章的内容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关;发表文献属于国家新闻出版署正规法定期刊,时间为1992年1月-2012年12月;患者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文献中报道中药治疗组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病例数目不少于20例;发表文献中不得含有治疗其他妇科疾病的描述;发表文献以设立随机、对照试验者为优先.

方药纳入标准:所选方药疗效明确;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药物;所选方剂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凡属于PCOS内治范畴的方剂均可入选.

方药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主治症过于庞杂,对PCOS缺乏针对性的方剂;无方名的方剂;单味药方.

数据库的建立: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方剂数据库、药物分类数据库),建立SPSS数据库.

统计分析:利用Excel软件及SPSS统计学软件,通过编写程式,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

结果:

(1)纳入研究文献:根据研究目的和纳入标准最终得到完全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为209篇,其中106篇为中医疗法文献、103篇为中西医结合疗法文献.1992年—2002年的11年间仅为22篇,2003年后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在106篇中医疗法文献中,共报告了6,04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其中治疗组或实验组4,895例患者,对照组1,153例患者.治疗组的样本量>,100例的只有3篇(占2.83%%),31篇(占29.25%)的样本量在50-99例之间,72篇(占69.92%)的样本量在20-49例之间.在103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献中,共报告了7,724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其中治疗组或实验组4,018例患者,对照组3,706例患者.治疗组的样本量>,100例的只有2篇(1.94%),24篇(23.30%)的样本量在50-99例之间,77篇(74.76%)的样本量在20-49例之间.

(2)病因病机学分析

209篇文献中,有141篇(占67.46%)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肾虚关系密切;有11篇(5.26%)认为与脾脏有关,其中9篇认为因脾虚所致;有22篇(10.53%)认为与脾肾相关,即脾肾两虚;有39篇(占18.66%)认为与肝脏有关.209篇文献中,有130篇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与痰有关,占62.20%;有77篇认为与血瘀有关,占36.84%;有1篇文献认为与郁热有关.

(3)用药分析

在所研究的209篇文献中,共涉及用药144味,总使用频数(次)2037味次,平均每个方剂使用药物9.75味,平均每味药使用14.15味次.使用频次>,2的药物有93味,共出现1966味次,占总用药味次的96.51%;使用频次≤2的药物有51味,共出现71味次,占总用药味次的3.49%.

药物种类分析:就文献中记有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144味中药,分属于19个药物种类,依据《中药学》各论中的顺序,分别是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等.

入选研究文献中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药物排名前6位、频数相对较高的是:补虚药(42.75%):常用补阳药有菟丝子、淫羊藿、鹿茸(鹿角胶、鹿角霜)、巴戟天、仙茅、补骨脂、肉苁蓉、杜仲、续断、紫河车等,常用补气药有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常用补血药有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等,常用补阴药物有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活血化瘀药(13.70%):常用药物有川芎、郁金、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牛膝、鸡血藤、穿山甲、泽兰等.清热药(8.00%):常用药物有夏枯草、栀子、黄芩、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等.理气药(5.99%):常用药物有陈皮、香附、枳实等.化痰药(5.84%):常用药物有半夏、胆南星、皂角刺、贝母、白芥子等.利水渗湿药(5.35%):常用药物有茯苓、泽泻、车前子、薏苡仁等.前六种在用药中所占比例(累计频率)达81.63%.

药物聚类分析: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和临床专业知识,在SPSS18.0数据库中对出现频数大于15次的44种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确定5个聚类方:

C1方:柴胡、夏枯草.

C2方:胆南星、枳实、穿山甲、仙茅、香附、丹参、赤芍、益母草、丹皮、生地、车前子、白芍、泽泻.

C3方:山药、党参、甘草、枸杞子、牛膝、茯苓、桃仁

C4方:白术、黄芪、石菖蒲、苍术、补骨脂、半夏、陈皮、皂角刺.

C5方:续断、鸡血藤、女贞子、鹿茸、杜仲、菟丝子、肉苁蓉、淫羊藿、巴戟天、当归、紫石英、熟地黄、红花、川芎.

结论

(1)肾虚血瘀痰浊是PCOS的基本病机.

(2)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用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导.

(3)依据药性理论和临床专业知识,聚为5个聚类组合体,分别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各证型的基础方:肝气郁结型;肾虚痰湿血瘀型;脾肾阳虚、瘀血内阻型;脾肾阳虚、痰湿阻滞型;肾虚血瘀证.

第三篇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模板:李岩防治肿瘤学术思想及岩龙胶囊对Lewis肺癌的作用

目的:

1.探索中医肿瘤专家李岩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作为继承老中医经验,对中医肿瘤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参考作用.

2.实验研究岩龙胶囊对Lewis()市癌瘤株转染的C57BL/6小鼠的作用,为该药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对中医肿瘤专家李岩教授防治恶性肿瘤的主要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和探索.方法包括通读其著作,重点在《肿瘤临证备要》、《肝癌防治锦囊》、《肺癌防治锦囊》、《乳腺癌防治锦囊》、《鼻咽癌防治锦囊》、《肠道抗癌力》、《癌前病变》等,总结提炼学术思想成文;在临床肿瘤诊疗中随诊李教授,记录其经验的点滴,然后总结成文;列举病例说明李教授临床处方开药的经验.

2.通过实验研究李教授所研制的岩龙胶囊对小鼠Lewis()市癌的作用.方法:将50只成功接种Lewis()市癌瘤株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岩龙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造模后第8天,前三组灌胃给中药,每天1次,药量分别是一岩龙胶囊高剂量组:4.4g/kg;岩龙胶囊中剂量:2.2g/kg;岩龙胶囊低剂量:1.1g/kg.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顺铂注射液(DDP),每天1次,剂量是0.001g/kg;四组共给药7天.阴性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共7天.停药后继续观察7天.记录小鼠一般情况,造模后第21天处死小鼠检测各项指标.

结果:

一、临床理论研究

(一)李岩教授防治恶性肿瘤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理念.

1.“医”方面指重视临床指导思想,通过诊治肿瘤病人总结抗癌临床经验和教训.早在20世纪70年代工作上提出恶性肿瘤防治研究的重点内容是:狠抓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包括少数民族医学);猛攻三关(病因关、早诊关、治疗关),提高临床疗效.

2.“教”方面指注重培训具有中西医技术的“临床、理论、实验”三结合的肿瘤科专业人员.他通过建立肿瘤机构,因才施教,在两岸三地培养了数十名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医生.

3.“研”方面指科研工作时强调“三严”,重视方法,更重视设题.药物研究特点既要重视中医中药理论的辨证论治,又要尊重现代药理,还有重视实验对肿瘤和整体的作用.他曾以临床与实验对照筛选了上百种抗癌单味中药,曾进行单味药和复方中药的荷瘤动物和试管筛选实验,曾观察多种中药的急慢性药物毒性及抗癌作用和对抗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

4.“药”方面指研制临床有效中成药.他研制的岩龙胶囊可用治多种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白血病、乳腺癌等中医辨证属于毒热蕴结型.

5.“书”方面提倡总结撰写肿瘤防治研究工作以及临床的经验和教训,留后辈学习借鉴.他在肿瘤方面的著作共580多万言,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

(二)李岩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理论

1.恶性肿瘤的观点:第一,认为恶性肿瘤是一大类疾病,在防治研究中,既要重视其共同规律,也要重视其在不同部位、不同系统、不同机体的特殊规律,对临床上可以提前用药控制病情的发展尤为重要.第二,认为恶性肿瘤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复发和转移,在治疗各个阶段中,均应对这种可能性给于充分的重视、估计及措施.

2.恶性肿瘤的病因:要求掌握中西医对肿瘤的发病理论认识.他认为中医学病因内容与现代致癌因素有相近之处,也有特殊之类.两者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对号入座”.此外,特别提出要重视癌前病变的防治.

3.恶性肿瘤的诊断:他提倡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既有中医的四诊八纲,也要结合西医的化验、影像、病理报告作为诊断依据.

4.恶性肿瘤的治疗: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要求掌握西医常规治疗的理论,而中医治疗要掌握中药、针灸、气功、按摩、心理调摄、膳食六个疗法及护理方法.

5.恶性肿瘤的预后:必须严格按西医的要求按时复查肿瘤是否复发和转移,按需要调整治疗和预防方案,并认真和较长时间地采用中医药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三)李岩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

1.李岩防治恶性肿瘤临床经验介绍

(1)鼻咽癌、乳腺癌、肺癌、肝癌、胰腺癌和大肠癌的中医诊治经验,包括辨证论治、手术和放化疗期间的饮食及禁忌、练功、危象、复查及癌前病变的治疗验方等.

鼻咽癌的论治包括:①肝郁犯肺,气血凝聚型,治宜丹栀逍遥散加减;②肺胃蕴热,灼液成痰型,治宜清气化痰丸加减;③风热毒邪,蕴结脏腑,堵塞肺络型,治宜羚角钩藤汤加减;④正气衰败,气血双亏型,治宜人参养荣汤加减.

乳腺癌的论治包括:①肝郁气滞型,治法宜逍遥散加减;②脾阳不振,痰湿不化型,治宜十六味流气饮加减;③火毒蕴结型,治宜连翘金贝煎;④气血两虚、肝脾不调型,治宜人参养荣汤加减.

肺癌的论治包括:①肺毒血热型,治宜小蓟饮子加减;②肺瘀痰结型,治宜平胃散加减;③肺热阴虚型,治宜清燥救肺汤加减.

肝癌的论治包括:①瘀毒不化型,治宜白蛇六味散加味;②热毒蕴结,肝著癖黄型,治宜龙胆泻肝汤加减;③邪实体虚,正不抗邪型,治宜香砂六君子汤和理中地黄丸加减:

胰腺癌的论治包括:①脾胃湿热型,治宜茵陈蒿汤合龙蛇羊泉汤加减;②肝脾瘀结型,治宜膈下逐瘀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③心脾实热型,治宜清心莲子饮加减,.

大肠癌的论治包括:①湿热蕴结型,治宜槐花地榆汤合白头瓮汤加减;②瘀毒内蕴型,治宜膈下逐瘀汤加减;③脾胃虚弱型,治宜参苓白术散加减;④肾阳亏虚型,治宜附子理中汤加减;⑤气血亏虚型,治宜儿珍汤合归脾汤加减.

(2)中医配合西医治疗恶性肿瘤增效减毒的经验:①列举治疗经验说明手术与中医药配合.②列举治疗经验说明放疗与中医药配合.③列举治疗经验说明化疗与中医药配合.④总结活血化瘀法在肿瘤科的应用.

2.李教授肿瘤临床经验的应用

(1)中医肿瘤组方的技巧包括:①处方前明确三个时间:发病时间、确诊时间、治疗时间,有助于初步确定方中药物治疗的扶正力度和祛邪力度的比例.②处方时辨清三个因素——病因、病机和病位,以确定治疗方案中辨证+辨病的选方选药.③处方后三审处方:审病求因是否正确,审机理对否,审辨证是否无误,以患者药后能标本兼治为目的.

(2)列举胰腺癌和乳腺癌术后放疗后肺转移两个病例的治疗,分析李教授临床处方开药的经验.

(四)探索李岩肿瘤学术思想的体会与思考

1.倡议建设独立中医肿瘤学科.

2.总结学习李教授防治恶性肿瘤临床经验需重点掌握的五个要点.

3.“辨证+辨病”组方思维探索.

二、实验研究

岩龙胶囊对小鼠Lewis()市癌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

(一)岩龙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的抑瘤率分别是11.48%、3.95%、3.71%、21.17%.瘤重指数统计中,岩龙胶囊组均能降低瘤重指数,与阴性对照组对比,岩龙胶囊高、低剂量组p值均<,0.001,岩龙胶囊中剂量组p<,0.01,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二)岩龙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的肺转移抑瘤率分别是55.77%、19.23%、61.54%、65.38%.岩龙胶囊高、低剂量组能减少肺癌小鼠的肺转移结节数,与阴性对照组对比,均p<,0.05,都有统计学意义.

(三)岩龙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小鼠体内CD4值分别是10.33±,4.30、6.68±,1.68、7.72±,4.48、10.90±,3.94,与阴性对照组(4.81±,2.61)对比,岩龙胶囊高、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P值分别是p<,0.01、p<,0.05、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岩龙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小鼠体内CD44V6值分别是4.69±,1.38、4.78±,2.01、7.42±,2.12、4.48±,1.92,与阴性对照组(9.37±,2.37)对比,岩龙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p值均<,0.001,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李岩的学术思想体现在“医、教、研、药、书一五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理念.

2.李岩防治恶性肿瘤理论和临床经验可供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参考.

3.李岩研制的岩龙胶囊对小鼠Lewis肺癌及其肺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岩龙胶囊抑制小鼠Lewis()市癌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升高CD4的表达有关;其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CD44V6的表达有关.

第四篇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例:危北海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继承和发展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危北海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中西医结合内科专家,是开展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从事脾胃学说和脾胃病的临床和试验研究工作近60年,主持了北京市的七五、八五、九五科研课题的攻关,在进行脾胃理论研究时,首先建立了400余万字的国内最大的脾胃理论知识库.在复制模拟脾气虚证的动物模型和建立观察指标方面,都做出了重大创新性工作,率先发现木糖吸收试验可作为脾虚证辅助辨证的新指标,提出融合中西医理论于一炉的新观点,得到了该领域内同行的公认和好评.危北海教授近60年的工作经历,见证了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为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全面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前提下,结合现代医学的进展,通过大量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疗效卓著.

本研究旨在探索危北海老师脾胃理论学术思想渊源,总结和继承老师脾胃理论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索、学习、继承和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方法,提高自我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丰富和发展脾胃理论学术思想及临床运用范围,为更好地传承和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打下良好基础.

研究方法:

1.跟师临诊,仔细观察老师四诊方法,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分析老师用药经验和辨证思路,探索老师临症用药规律.

2.认真研读和整理老师的著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虚心向老师请教,结合临床经验,认真书写跟师学习心得,总结老师学术思想.

3.阅读老师所列中医古籍书目,探索老师学术思想渊源,加深对老师学术思想的理解.

4.将老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主动用于临床,进一步总结和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在实践中验证学习成果.

研究内容:

1.危北海脾胃理论学术思想渊源及相关学术流派医家学术思想研究

通过对历代医家重要学术著作的研读,研究表明,脾胃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脾胃学派也是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著名流派,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与中医学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为历代各科医家所重视.而在脾胃学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创建了脾胃学说临床证治的基础.唐宋金元时期诸医家,特别是金元四大家,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推动了脾胃理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李东垣创作的《脾胃论》,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在总结前人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理论学说.明清时期,脾胃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完整的脾胃学说.

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当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脾胃理论多有所发展,各具特色,使脾胃学说更为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代部分医家脾胃理论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

2危北海老师学术思想研究

老师依据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机,根据脾胃疾病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灵活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以“益脾胃、调升降、通胃络、降阴火”为核心的治疗方法.本文把老师的学术思想从益脾胃、调升降、通胃络、降阴火四个方面进行了高度概括,每一方面都从学术渊源、学术思想、辨治规律、及临床应用阐述和总结,是本文的核心,也是对老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的研究方法的探讨.

2.1益脾胃

益脾胃是老师学术思想核心之一,不论治疗脾胃自身疾病还是其他脏腑疾病证属脾胃虚者多从脾胃考虑,对脾虚证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则是老师对我国脾胃理论研究的重大贡献,开创了脾胃理论实验研究的先河,运用祖国医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相结合,首先对祖国医学经典中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脾虚证型的理论假设,并根据现代实验设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了科学严谨的实验研究,把临床和基础,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采取多水平、多指标,多途径的综合观察方案,经过系统而深入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提出了脾虚综合证的临床概念,胃肠复原的治疗学方法,及一系列治疗脾胃虚损的方法.本文探索了老师脾虚理论的形成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临床益脾胃的学术思想及临床证治规律.

2.2调升降

老师宗《内经》气机升降出入之旨,法东垣脾升胃降之理,合历代医家脾胃学说,取长补短,结合脾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临床特点,临床上,特别重视脾胃的升降功能,并把脾胃的升降功能与其他脏腑的升降功能相联系,突出脾胃为升降功能中枢的同时,兼顾肝之生发、肺之肃降、肾水之上济、心火之下交的生理功能.认为只有脾胃健运,升降有序,才能维持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功能.将虚实寒热、气血津液辨证融入调理气机的升降出入之中,顺应脾胃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之性,结合脏腑辨证,执简驭繁,形成独特的辨证治疗方法.老师认为调其出入当责之于肝、肺,顺其升降当以脾胃为主,兼顾心肾.调理气机升降的关键有三点:一者和降肺胃;二者升脾;三者条达肝木.系统总结了老师调气机升降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2.3通胃络

通胃络是老师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胃络不通就会导致胃脘部疼痛不适,而胃脘痛亦是慢性脾胃疾病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病程较长,多迁延难愈,其病多由饮食所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阴阳气血不足、湿热内蕴、痰浊内生、瘀血阻络、毒邪内阻,湿热、痰浊、瘀血、邪毒阻于胃络,不通则痛,导致胃脘痛的发生.然脾胃气血阴阳不足,亦可使胃络失养,导致不荣则痛.因此老师认为脾胃阴阳气血不足、湿热、瘀血、痰浊、邪毒阻滞胃络是导致脾胃疾病的基本病机,而治疗则有温阳益气通络、清热除湿通络、活血通络、化痰通络、解毒通络之不同.本文详细论述了胃络不通的病因病机及老师通胃络临床常用的方法,是老师脾胃理论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4降阴火

老师根据历代医家“阴火”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阴火的根本病机是脾肾之不足,治疗“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主张在补中升阳的同时,适当佐用苦寒降火之品,如果出现火势较重,亦可加大苦寒清降之力.本文从益气升阳降火、清心降火、潜降相火、滋阴活血降火四个方面总结了老师“降阴火”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3危北海老师临床经验研究

本文对老师临床治疗常见病的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主要包括便秘、慢性结肠炎、头痛、胃痞证、失眠、肝之为病及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经验,治疗经验多能体现老师的主要学术思想,亦是老师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特别是比较全面和详细地总结了老师治疗肝之为病及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经验和具体用药规律.

4.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

4.1研究目的:观察运用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验证继承老师学术经验的成效,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干预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依据.

4.2研究方法: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饮食、运动干预的基础上,两组患者分别运用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法和西药水飞蓟宾胶囊进行临床干预,疗程3个月,选择肝脏酶学(ALT)、血脂(TC、TG)作为主要的效评价指标,同时考虑肝脏B超及中医证候学指标,评价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

4.3结果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6例(35.6%),有效26例(57.7%),总有效42例(93.3%).对照组显效9例(17.8%),有效19例(42.2%),总有效28例(62.2%).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经卡方检验,综合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ALT、AST均有降低,治疗组治疗前后ALT、AST匕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LT、AST匕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l,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A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有改善血清ALT、AST的作用,在改善血清ALT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TC、TG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TC、T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TC、TG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BMI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BM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两组自身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均具有改善临床症候的作用,而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胃脘痞满、胁肋胀满、食少纳差、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主要症候均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胁肋胀满、食少纳差、倦怠乏力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在胃脘痞满、胁肋胀满、食少纳差、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主要症候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

4.4结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别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临床常见的胃脘痞满、胁肋胀满、食少纳差、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主要症候,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及降低体重的作用.与现代医学常用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水飞蓟宾胶囊对比,在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调节血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成果:

通过三年的跟师学习和对老师著作及学术论文的深入研究,对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提出了老师“益脾胃、调升降、通胃络、降阴火”的治疗学学术思想核心,并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对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病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疗效,达到了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很好传承和发扬的目的,临床技能及学术水平均有较大提高.

第五篇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格式: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有三:了解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况:探讨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历史发展与现况,讨论台湾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建立之可行性.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供相关单位及人员改进及发展中医之参考.

研究方法

为达成研究目的,在历史研究法架构下,以文献探讨、文件分析、比较研究、半结构性访谈及德怀术专家咨询问卷等方式作为数据搜集与汇整方式,偏属于质性研究方法,同时兼具专家意见量化分析.

研究成果

1.台湾中医师专业地位随历史发展不断提升

台湾中医发展至今日,已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从业者由早期巫师、儒医、跟师或自学者,演变为国家立法规范经考试及格受社会认可之中医师,中医教育也由传统家传、师承、自学、私塾等形式发展至现代学校教育.

其间历经西方医学传入冲击与日据时期中医学几近毁灭之危机,与台湾中医界先进筚路蓝缕设立中医院校,和透过各类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培养台湾中医人才,同时藉由政府立法,强制中医师参加公会*执业登记,及透过中医师公会与各中医医学会等专业团体实施中医师继续教育.整个台湾中医师专业化动态过程与专业性可由历史发展演进来建构分析.检视专业知能、专业资格、专业组织、专业成长、专业*等多项专业特征,台湾中医师已然具备,现更要努力者是追求专业权威之不可取代性.

2.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院校教育造就台湾中医人才

台湾中医师之考选,因应历史背景、社会需求、教育及医疗水平等因素,区分为正规医学教育和非正规医学教育两大类.经由考试评量拔擢各类或经师承或经学校教育培养之中医人才,促进中医事业之发展.

1943年公布之《医师法》明定中西医师地位平等,将中医、西医并于一法规范,条文第3条规定中医师检核考试资格,其中一项应试资格规定为中医专科以上学校毕业,但当时医药行政与教育部门仍以西医为主,中医界人士屡向政府要求成立中医学校或允许成立私立中医学校,均未获准,故全国无人能符合此一条件,此法形同虚设.1945年台湾脱离日本殖民地统治,回归国民政府接管,初期中医师养成方式,只有考试院举办之中医师考试.由于中医学校阙如,为甄拔中医人才以供社会所需,考试院于1946年举办第一次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其应考资格宽松,当时台北考区录取2人.

医师执业资格认*度乃国家法治之体现,其所规定之应考资格应与人才培养制度密切配合,教、考、用始能合一.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原本在中国本土之中西医论争与互动也延伸至台湾,几经波折,1958年中国医药学院成立(后改名为中国医药大学),在创建者中西医师法律地位和教育平等之主张下,以“恢复传统中国医学,吸收西方医学新知,融入中国传统医学”与“促使中西医融会贯通,进而建立新医学体系”为创校宗旨,其在1966年以前仅开设中西合一之医学系,1966年教育部核准该校成立中医科(后改名为中医学系),培养中医专业人才,此为台湾以正规专业教育培养中医师之滥觞,1972年第一届中医学系毕业生为申请中医师检核考试之主要来源.然而当时中医正规专业教育未见普及(1972年第1届毕业生仅43人),而民间不乏师承自修有得之士,因为不具备相当之学历,无法参加中医师检核及特种考试,取得中医师执业资格,且原制定之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应考资格规定,以曾担任公立学校或乡镇公所以上之医疗职务为应考试资格之一,难脱密医漂白之嫌,极为社会诟病,各方建议应予修正,在社会对中医师仍有殷切需求下,考试院数次邀请有关人员举行座谈会,咸认为在中医学校尚未普遍设立之前,应举办中医师检定考试,以为中医师进身之阶,弥补台湾中医人才不足,满足社会对中医医疗之需求.故1968年4月2日修正公布《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规则》,删除“在机关团体担任中医治疗工作3年以上,有证明文件者”之应试资格,增列“经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者”,使自修研习中医有成者,取得中医师特考之应试资格.又鉴于中医师特考及格人员多系自修苦读,缺乏临床训练,考试院1988年《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笔试及格人员训练办法》规定:自1989年起,凡以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报考中医师特考并经笔试及格者,均应接受为期1年6个月之基础医学及临床诊疗训练,训练期满核定成绩及格者,始完成考试程序,发给考试及格证书.

早年《考试法施行细则》即已明订中医师为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1998年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453号解释:“各类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之执业,攸关人民生命、身体、财产安全至巨,因此其执业资格之授予,应视各类科性质及其专业领域所应具备之专业知识为考虑,自应循完整之正规专业教育及实习养成方为正途,以确保人民之生命财产安全.”加上医事技术日新月异,医疗*更有赖教育熏陶,台湾中医师培养走向正规学术化.同年(1998年),长庚大学在创办人王永庆“研究中医以补西医之不足”指示下,于医学院中成立中医学系,每年招生50名,中西医双主修修业8年.1999年12月29日《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修正公布全文27条,并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该律法取消检核制度,将检核精神融入考试,其后2000年6月14日修正之《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也为中医师检定考试订出“落日条款”.因此2001年1月1日起不再受理中医师检核,而于2000年12月31日前申请中医师检核并经核定准予笔试有案者,得于2001年至2005年内继续参加中医师检核笔试,2006年中医师检核考废止停考,至于中医师检定考试则规定2005年为最后一次受理新案报考,2008年旧案补考划下句点,2009年停办.为此考试院特于2000年12月30日订定发布《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高等考试中医师考试规则》,其应试资格规定均为接受正规医学专业教育者,另2002年1月16日也修正公布《医师法》全文43条,其第3条第3项规定中医师特考于2011年*最后一次考试,因此2012年以后中医师高考将成为取得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唯一管道,即必须具备完整之正规专业教育及实习养成方可成为执业中医师.同时《医师法》第8条第1、2项规定:“医师应向执业所在地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申请执业登记,领有执业执照,始得执业,医师执业,应接受继续教育,并每六年提出完成继续教育证明文件,*执业执照更新.2009年4月22日之前,执业超过6年之中医师必须提出修毕继续教育180学分之证明檔,始可*执业执照更新,否则无法再执业.台湾藉由立法执行中医师继续教育并与执业执照更新换证结合已具体落实.

3.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精致化发展取向

台湾中医教育改革在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师资精进与教学评鉴上,不断追求卓越与高质量之教育产出,所培养学生参加中医师资格考试及格率年创新高,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运用视听媒体等强化教育质量,且创新将中医经典医籍融入现代基础医学理念规划出新课程,引进问题导向学习、临床技能教学等提高学习动机之教学法.精致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卓越性、绩效性、科技性和创新性等四个主要特征,印证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发展现况.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94721.html

4.台湾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在中医专业团体与卫生行政部门结合规划下可行

(1)关于制度设计原则:中医师分专科执业为专家认同,专科医师培养质量监控应由中医专业团体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执行,且应为开放系统,接受各方监督.

(2)关于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专科划分应本着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原则进行,专科医师培训可采取双轨制及2+X培训模式.

(3)关于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台湾中医专科医师之甄审,各科每年至少*一次,且不能限制医师执业只能从事某一项专科:卫生署不宜依专科医师人力供需作名额增减管控:专科医师之申请资格、甄审程序步骤、甄审方式、测验科目、范围、时间,计分及合格标准等由各专科医学会拟定甄审办法报请卫生署公告施行:甄审以笔试为之,并得实施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外国之中医专科医师资格经审查该外国专科医师制度、训练过程与台湾相当者,仍需实施笔试、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

(4)关于专科医师管理制度:台湾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施行前应建立种子医师制度,已领有专科医学会所发给之专科医师证书并经卫生署审查合格者,仍需接受2+X年教学医院训练,惟三年内申请专科医师甄审,得免笔试、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台湾中医专科医师训练医院评鉴应由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规划*,培训经费采政府补助、培训中医院所出资及个人适当负担之方式.

5.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专科医师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应形成连续与完整之医学教育体系.

建议

根据研究研究结果、文献探讨及专家访谈意见,对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执业资格及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提出建议.

1.中医师专业教育方面: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创新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体系,并结合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元传承,形成连续与完整之中医学教育,成就高级中医临床人才,重视临床学习经验,争取中医住院制度.

2.中医师执业资格方面:重视临床技能,采取三阶段国家中医师证照考试:结合中医教育改革,继续优化试题内容质量.

3.在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方面:制度实施前加强宣导并修订相关法令,教育部认可之教学医院评鉴,中医专业团体也应接受评鉴认可.

4.后续研究者之思路:中医专科医师问卷对象可扩及病患,可探讨中医教育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课程比率、及全科或专精分化之相关议题.

这篇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中西医结合专业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选题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中西医临床类论文题目 中西医临床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3]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论文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专业参考文献怎么写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中西医结合专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