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参考 国学经典导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国学经典导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3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参考:“儒经”诵读思潮在民间社会的兴起及其动员机制
  2. 第二篇国学经典导读论文样文:吴宓国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3. 第三篇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模板: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
  4. 第四篇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例: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
  5. 第五篇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格式: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

★100篇免费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可用于国学经典导读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参考:“儒经”诵读思潮在民间社会的兴起及其动员机制

1990年代以来,曾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并沉寂长达八十年的“儒经”诵读活动再次兴起,进入21世纪更是呈加速发展之势,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文化思潮和文化运动,被称为“第四次读经回潮”.许多学者开始从教育、文化、现代化反思和社会运动等视角探讨当代“儒经”诵读思潮兴起的原因.本研究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当代“儒经”诵读思潮在民间社会兴起的原因进行探讨.

本研究以发生在H市D区的由两个民间读经组织——鼎佳组织和华山组织——推动的“儒经”诵读活动为研究个案.2004年,鼎佳组织开始成立第一个读经机构,至今已拥有七个读经机构,并动员上千人参与到“儒经”诵读活动中,2007年,华山组织加入“儒经”诵读活动推广的行列,并扩展了“儒经”诵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至今拥有两个读经机构,动员几百人参加“儒经”诵读活动.

本研究以资源动员理论为研究视角,以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和框架动员三个维度为分析框架,对以上个案进行研究.资源动员理论把资源因素视为影响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变量,认为社会可供给运动组织支配的资源总量的上升,促使社会运动的产生.资源因素主要包括物质资源、成员资源和话语资源(其中最主要是框架资源),因此资源动员理论即以这三个维度作为其分析框架,对社会运动进行探讨.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主要如下:

第一,民间读经组织手中可支配的物质资源在不断增加.D区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提高了D区民间读经组织的外部支持者的经济实力和内部成员个人可支配的资金数量,鼎佳组织和华山组织积极动员并获得了足够的读经活动场所、资金和时间等资源,为“儒经”诵读思潮在民间社会的发起和发展奠定了必需的物质基础.

第二,民间读经组织的成员资源实力得到增强.在短短的几年内,鼎佳组织和华山组织发动了大量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再加上组织者较强的组织能力、组织成员较高的同质性、动员网络的“差序性”等特点,大大增强了成员资源的实力,为“儒经”诵读思潮在民间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成员条件.

第三,民间读经组织的话语资源日益丰富.“传统文化热”为民间读经组织提供了有利的价值诉求话语,但传统文化话语本身的抽象性及其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不能直接成为群体行动的动力,因此组织者又将其价值诉求话语整合成“君子务本”、“公益活动”和“振兴民族文化”等若干个简单实用的集体行动框架,此外,民间读经活动的推广者还运用了策略性话语来激发和积累被动员者的问题感、危机感和紧迫感等情感,从而强化了框架动员的效果,为“儒经”诵读思潮在民间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准备了思想基础.

第四,从民间读经活动的结果来看,尽管民间读经活动开展的时间还不长,但它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和作用.参加读经活动后,儿童和组织成员在智力水平、思想和行为方式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组织成员的文化自觉性也有了提高.

第五,本研究结果表明,当代社会可供给民间读经组织支配的资源总量——包括物质资源、成员资源和话语资源等——的上升,直接促进了“儒经”诵读思潮在民间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当然,促使当代“儒经”诵读思潮在民间社会的兴起的因素还有社会转型、中国崛起、传统文化底蕴、政治机会结构、儒家传统复兴、教育体制的弊端等等,这些因素与资源总量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共同推动了当代“儒经”诵读思潮在民间社会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篇国学经典导读论文样文:吴宓国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清末以降,西方文化紧随坚船利炮涌入中国,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中西文化的激烈交锋中,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显露出其笨拙、闭塞的一面,在与“欧化”、“西化”思潮的对战中败下阵来.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侵袭下的式微贯穿于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之中.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学似乎已经无力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而逐渐被社会主流文化所忽视.但是仍有一大批有识之士如康有为、唐文治、章太炎、王国维、吴宓等不仅极度肯定国学的价值,且用切身行动进行国学教育,以培养国学教育与研究的后继之才.本文以吴宓为个案,从吴宓一生的国学教育经历入手,着重于研究吴宓先生的国学教育思想.吴宓出生于西学东渐、中学逐渐式微的清末,他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变化,此时的中国人在西学的冲击下由于对文化竞争的认识不足,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文化立足点.针对这一情况,吴宓意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以各种方式阐发了他对于国学及国学教育的看法.本研究以考察吴宓一生中对国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为基础,从吴宓的国学观、吴宓国学教育功能论、国学教育的方法、吴宓的国学教育治学理念四个方面论述吴宓的国学教育思想,进而对吴宓国学教育思想对20世纪初的国学教育有何意义及局限之处进行考察,最后探讨吴宓国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吴宓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家、教育家、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他的国学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深深地根植于他所深爱的传统文化之中.自1919年发表《论新文化运动》开始,吴必便走上了保存国学、提倡国学教育的道路,可以说,吴宓以一己之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为国学教育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经历过建国后十七年政治高压和十年“*”的质疑、鞭笞、迫害之后,吴宓在1980年代的“文化热”中重新回归学术界,受到学人的广泛关注.而国人也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及教育的考察重建民族文化心理、更新社会价值取向.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二章重点考察国学概念的流变及吴宓的国学观.本文对“国学”概念从古代至现代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并从价值论与知识论两个角度将近人对近代意义上的“国学”的几种不同看法及态度进行了概括,之后引出吴宓对“国学”概念的解读.吴宓对国学的态度及热衷于国学教育与他所面对的现实语境是分不开的.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中国,西学东渐下中国固有文化的地位日益衰落,*战争以后以清政府为主导的取法欧美的活动积极开展;与此同时,一些列强开始在其势力范围之内利用传教士办报办学,积极在中国境内推行非中国化教育;而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更易于接受先进思想的青年士子的欧化倾向日益泛滥.值得一提的是,当国学在本国遭遇发展的困境之时,国外的汉学研究却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西方国家联合考古小组在中国西北部的考察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世界瞩目.吴宓认定国学对个人对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国学的传承与推广不仅可以补充西洋文化之缺失,世人还能够根据国学中包含的道德精义救世.他不仅主动参与到新、旧文化的论争之中,还躬身践行,为国学的存续寻找一线生机.本文的第三部分探讨吴宓国学教育的功能论.吴宓对国学教育之功能的看法可以用三个方面来概括:一是促进文明传承,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二是促进文明融合和对话,即沟通中西理事,融汇中西文化;三是重塑人文主义精神,即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经义重建道德理想环境,恢复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姑且不论国学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它在传承民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上的作用是无法抹杀的,其对于知识、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对话,以及国人的人格重塑、国家精神文明的重建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作用.作为“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坚守者,他一路披荆斩棘,所渴望的不过是要擦掉蒙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上的历史积尘,使它重焕光彩而不至于被抛弃,更欲使其继续散发它那智慧与文明的光亮,作为一座精神灯塔,永远指引中国前进的航向;使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得以重塑她的大国风范.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得益于一个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在第四章本文探讨吴宓为实现国学教育的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方法.在吴宓看来,国学教育不仅仅是推广国学,更应该是用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者继承人类的智慧.本文认为,吴宓的国学教育方法是他在修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儒家先儒诸多教育方法影响,经过自身的学习、揣摩的过程将这诸多的教育方法相互联结、取舍而构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吴宓所施行的教育方法是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而开展的,在教学生活中他指导学生将国学知识内化,从知、行两方面齐头并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学生对国学的认识系统、最终形成学生生产生活和科研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对吴宓国学教育方法的考察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文献研读、课程设计及考核办法;对国学教育师资的选择与聘任标准;以及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学术建制的创新.第五章讨论吴宓国学教育治学理念.吴宓提出了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文化、用国际的视野来研究学术、用专与博相结合的方法研讨学问的观点,还认为应该审慎的对待“整理国故”,提出了“历史为思想服务”的命题.另外,由于由于吴宓本人的学术视野及价值选择与当时的社会存在一定的分歧,所以即便是在那个时代,吴宓的教育观念也势必带有一些个人主观色彩从而造成其国学教育理念的历史局限性.第六章重点论述吴宓国学教育思想对当今国学教育的启示意义.如今再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在校时的辉煌已无可能,我们也再难建立一个新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然而如果没有当年这些国学教育与研究机构,那么今天的国学教育更无从谈起.这些机构不仅引领了二十世纪初期的国学运动,更对今天的国学教育与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吴宓作为中国第一所国学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创始者,他的国学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国学教育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吴宓的国学教育实践及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国学教育思想为现代社会的国学传承即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值得今人借鉴.如果对吴宓的国学教育思想加以了解、学习,并有意识的将他的国学教育思想运用到当今的国学教育实践当中去,一定会给今日的国学教育事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推进作用.

第三篇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模板: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

文言诗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特殊的领域.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已走过了百年历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百年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思想、理念、实施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为了全面总结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所走过的路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发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沿着由历史追溯到现实观照到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坚持史论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研究原则,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

文章前有导论,后有结语,正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历史回顾与反思”.本篇全面梳理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演变历程,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教材编选、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过程作了比较具体的历史描述和特征归纳.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背景以及不同阶段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时期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特点形成的原因作了较深入地分析,力求探寻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价值取向、目的要求、内容变迁、方法沿革等方面的一般规律.

文章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把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分为“现代转型”和“当*展”两大阶段.“现代转型”包括“过渡”“激进”“平和”三个时期.从清末新政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处于由传统“经学”教育向现代国文、国语教育转化的孕育和过渡时期,其主要发展趋势为“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这个时期的国文教学在教学宗旨上强调的仍然是“忠君”“尊孔”的圣化作用,但也明确地包含了“实用”思想,突出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教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选文的经典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时代要求,并注意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适切性;教学方法虽然基本上还是传统语文教育方法“读、背、讲”的延续,但不乏对传统教学法的反思和改进之举,并在延续旧法的同时,尝试引进新法.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凝结为强大的“批判传统,抑制文言”的势头,加速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在国语教育阶段,教育目的已由传授“圣贤之道”转向“练习常用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教育内容则由文言独霸变成文言与白话并存,并出现由文言文教学逐步过渡到白话文教学的趋势;在标举科学、*、自由、个性的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学方法出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接受到发现、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轨.1927-1949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了现代转型的裂变,进入到“反思传统,规范文言”的平和期.在“学科本体建构”的意识和努力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革命性演变,现代文言诗文教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81859.html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到“当*展”阶段.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展包括“起伏”“探索”“融合”三个时期.1949年-1978年,在革命政治话语的统摄之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两次“大起大落”,在很大程度上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性解读方式窄化文学价值”和“文学分析范式弱化语言训练”两个方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工具论”长期主导着中小学语文教学.在科学理性的引领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了“探索期”.一方面,在改变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训练方法的无序性等方面,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由于对工具理性的过分推崇,训练的异化使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陷入僵化的模式.“人文论”以矫正语文“工具训练”的姿态出现于90年代之后.在深刻的现代性反思中,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被冷落多年的“文化价值”受到重视,文言诗文教学思路由单一走向融合,“文学鉴赏”得到关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审美发现、情感体验与意义建构的过程.

中篇为“现实观照与剖析”.包括“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和“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两个部分.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坚守”,这是我们从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中解读出的一个“关 键 词 ”.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文章首先从课程论的视角,沿着社会、个人、学科三个层面展开了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坚守的意义探寻.接着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了当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困境,并追溯了问题的根源,对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异化现象及成因作了较深入的剖析.文章指出,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主要存在“教学目的南辕北辙,教学内容游移不定,教学方法两极分化,教学评价剑走偏锋,教师发展专业缺失”五个方面的异化现象.

下篇为“未来前瞻与建构”.探寻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出路,“如何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文言诗文教学需要在坚守中创新,也需要在借鉴中创新.本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在前面纵览历史的基础上,思考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要继承与创新哪些传统经验;另一方面,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思考当*湾、香港的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及评价测试等方面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思考如何把当前各种先进的科学理论,教育理念及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实践中来.基于这样的思考,把文言诗文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整合起来,文章提出了加强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树立“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5000字专科论文、10000字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国学经典导读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题目

第四篇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例: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

中小学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论题,是一种以文学欣赏为核心,以情感培养为目的,全面凸显文学审美性、文化性与语言性的教育形式.

自1904年“中国文学”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学教育已走过了百年历史.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等方法,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百年演变历程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实困境与问题作了掘进式剖析,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文章指出中小学文学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突出文学经典教育,确立“文学语言”的主体地位.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作历史追溯,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特点,然后重点聚焦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论争,揭示中小学文学教育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惑.在此基础上,剖析当下中小学文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面向未来,提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理念与策略.

文章前有引论,后有结语,正文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为“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现代转型和当*展三个部分.

清末新学制的颁行是中小学文学教育获得近代独立的标志,“文学”开始从传统的经史之学中分离出来.至民初,“涵养文学兴趣”成为“国文要旨”的重要内容.相对于中国古代的“泛文学教育”来说,处于独立期的中小学文学教育注重经典性、实用性与教化性,强调文学诵读.

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代转型分为“激进”“沉思”“深化”三个时期.20年代改“国文”为“国语”之后,国语教材、国语教学都表现出对“文学”的高度重视,但国语教育偏重“精神”而疏于“技术”,30年代的中小学文学教育试图在“返本”与“开新”、“实质”与“形式”、“精读”与“略读”之间寻求平衡.40年代的中小学文学教育被提升到“了解固有文化”的高度,重视文学经典教育,重视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科学探索,谋求“文学欣赏”与“语言训练”的有机融合.

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当*展分为三个时期,即“汉语、文学分科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工具论的产生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长期低迷”“人文论的兴起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复兴”.50年代,中小学文学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拥有相应的文学大纲与文学教材,分科实验结束后,“工具论”长期主导中小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成为语言文章训练的附庸:“人文论”以矫正语文“工具训练”的姿态出现于90年代之后.在现代性反思中,被冷落多年的中小学文学教育终于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审美发现、情感体验与意义建构的过程.

中篇为“现实的观照与剖析”.包括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论争与困惑、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问题与成因两个部分.

文言与白话之争反映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转型困惑,“文”“道”之争体现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目标游移,语言、文学之争折散出中小学文学教育所面临的关系困扰.

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中小学文学教育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着文学教育的生态,科学主义思想在整体上控制着文学教学,主知主义对文学感受力的消解,文学教材囿于“教化”与“训练”模式,文学阐释中存在着深深的“工具情结”,受体制制约的文学教师普遍表现出文学素养的缺失.

下篇为“未来的前瞻与建构”,主要论述了21世纪加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理念与策略.

我们认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问题,必须确立文学审美的核心理念,坚持以文学经典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根基,强化“文学语言”在中小学文学教育中的本体地位,平衡精读与略读、阅读与活动、对话与建构、欣赏与创作等多重关系.

第五篇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格式: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

教育关乎人的发展,教育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的发展问题.正因为人是“未完成的人”、“现实的人”、“文化的人”,所以,离开了教育,人就不成其为“人”.教育使人成为“人”,实际上就是,捍卫和解放人的主体性,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受过教育的人”.然而,由于“重知识、轻文化”思想的存在,现代教育世界是一种“知识教育”、“技术教育”的世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世界、情意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难以培养出具有完整性、主体性和独立个性的人,也就难以培养出有思想、有理想、有智慧、有德性、有文化的人,更有违于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通识教育一般问题的分析,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通识教育以“人”为逻辑起点,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开展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拓展人文视野,增进入文关怀,促进学生的人文发展.通识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包括突出人文意识、提炼精神品味、增强主体人格、焕发德性情感、确立终极关怀等五个方面.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不仅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而且有其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通识教育的全面实施,有赖于诸多资源和条件,然而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和创新,则是先导因素和根本条件.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前现代的西方教育思想、现代西方教育思想以及从孔孟到蔡元培的中国教育思想等四个方面,分析和考察了古今中外经典教育思想对通识教育的借鉴意义,目的在于为通识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履践通识教育理念为本文之要.为避免过于抽象的思辨,本文以复旦大学的尝试为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所要面对的诸多问题.复旦大学倡导通识教育理念,突出强调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旨在扭转大学教育过度功利的倾向、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复旦大学结合本校实际,在通识课程设计、教学与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也凸显了困难和矛盾.无论如何,作为国内通识教育的改革先驱,复旦大学的尝试为我们讨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问题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和进一步思考的契机.

这篇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国学经典导读引用文献:

[1] 新颖的国学经典导读论文题目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大纲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提纲怎样写
[3]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摘要怎么写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范文参考 国学经典导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国学经典导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