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职称论文 > 文章内容

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参考 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研究生优秀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8

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参考:若干振动机械系统的振动摩擦动力学特性及实验研究
  2. 第二篇研究生优秀论文样文:金属—氧簇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3. 第三篇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模板:英语学位论文的语类特征研究
  4. 第四篇研究生优秀论文范例:基于表面等离子体调控的拉曼与荧光角度分辨光谱的研究与应用
  5. 第五篇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格式:大气污染源排放颗粒物组成、有害组分风险评价及清单构建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研究生优秀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参考:若干振动机械系统的振动摩擦动力学特性及实验研究

振动利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闻邦椿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为这一新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大量工作,目前振动利用工程已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必要机制.振动摩擦作为振动利用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处在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或者说还正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工程技术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振动摩擦所带来的好处及其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许多工程实践已经证明,在振动工况下,物体间的摩擦系数和摩擦力可以显著减小,零部件的磨损可明显减轻,同时其耗能也会随着降低,工效可以得到大大提高,进而可为企业和国家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振动与摩擦的内在联系,闻邦椿教授提出了亟待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的新学科“振动摩擦学”,这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外已研制出许多采用振动原理的机械设备,工作过程常常包括诸多的工件与物体之间的摩擦,也包括物料或物件之间的相互摩擦,如振动压路机、振动沉拔桩机、振动输送机等.但有关振动摩擦机理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深入,或者说还没获得充分的研究,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果能够对振动摩擦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在揭示其科学涵义的同时,能够在工程中更好地加以利用,将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位论文、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研究生优秀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选题

本课题以闻邦椿教授提出的振动摩擦概念为先导,将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典型振动机械作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以非线性动力学、散体动力学、摩擦学以及颗粒物质力学的最新成果为基础,采用国际领先软件和实验设备,将理论、仿真和实验紧密结合,研究振动机械系统的振动摩擦动力学特性.课题研究内容包括:研究考虑振动和物料相互之间摩擦的散体动力学特性,即振动工况下固体松散物料颗粒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特性及其运动规律;振动压实过程中的振动摩擦及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振动桩-土系统中的振动摩擦及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相应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高校博士研究生优秀论文培育基金的大力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散体振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振动现象,有着极为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它的研究甚微,因为常规研究刚体和流体的方法和手段均不适用于对散体的研究.本文创新性地将散体动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相结合,分析研究了散体物料振动规律的离散单元法及颗粒流程序,运用散体动力学及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散体物料在振动工作面上的离散元模型并求解,研究了振动作用下散体的运动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给出了散体物料在振动工作面上的运动过程及其摩擦力分析.

(2)运用离散元解决软件EDEM对振动工作面上散体物料的运动进行数值仿真模拟.建立了振动作用下散体物料系统的参数化模型,采用离散单元法对振动工作面上散体物料的运动进行分析,得到了振动作用下散体物料的运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单颗粒散体物料和散体物料群的运动速度曲线是不相同的,这是颗粒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物料稳定运行后,料群的速度曲线波动要比单颗粒速度曲线小很多.在本文中的参数条件下,随着振动幅值和振动频率的增大,单颗粒散体物料和散体物料群的速度均有所增大并逐渐趋于各自的稳定值.这说明振幅和振频对散体流动性的影响有一个最佳值,物料获得最大输送速度时所选取的振动频率和幅值并不一定是所在范围内的最大值,还和其他因素有关.

(3)高速摄影对散体振动的研究中,以往学者仅仅关注了散体介质的运动轨迹,并未对散体的运动特性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采用高速摄影设备及数据处理技术对振动工作面上散体物料的运动展开大量实验研究.分别以单颗粒散体和散体物料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振动参数,分析振动工作面上散体物料的运动速度及其变化规律和部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与EDEM分析结果相吻合,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这说明将离散单元法用于对散体振动的研究是适合的.同时也说明高速摄影技术对散体振动的研究是成功的,它不仅为散体振动的基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固散耦合振动摩擦机理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4)将散体动力学、颗粒物质力学以及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从散体动力学及颗粒物质力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振动压实过程中的振动摩擦机理及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采用PFC3D三维颗粒流软件,建立了基于散体介质理论的振动压实-土体系统的试验模型,分析了振动压实过程中土体的孔隙比及土体内部接触力链网络的演变规律.通过改变振动频率和幅值,研究了振动参数对土体孔隙比及土体内部接触力链网络的影响.孔隙比直观地反映振动压实的效果,力链网络是关于压实散体材料的重要概念,其演变规律决定散体振动摩擦系统的力学性质.因此,研究振动作用下土体孔隙比及力链网络的演变规律对建立散体振动摩擦系统宏观的微观理论有重要意义,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反映振动摩擦机理的应用.本文中分析得到的土体孔隙比及力链网络随振动频率和幅值的变化规律相吻合,印证了PFC3D颗粒流程序对散体振动摩擦系统的研究是成功的.

(5)从土体性质及其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振动沉桩过程中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通过桩对土的作用分析了沉桩过程中桩-土之间的振动摩擦及土体的振动液化机理.建立了考虑摩擦力影响的非线性振动桩-土系统动力学模型,计算了等效线性化刚度和阻尼系数,并通过渐进法分别得到了振动桩-土系统的共振响应和非共振响应.利用数值方法对振动沉桩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通过改变激振力幅值、振频及土体刚度得到了振动桩-土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第二篇研究生优秀论文样文:金属—氧簇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本论文主要致力于新的金属-氧簇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在酸性条件下,选用不同的反应体系,通过水热方法主要合成出33个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非经典金属-氧簇合物,其全部为首次合成.这33个化合物分别为:

1.[V16O39Cl][Fe(Phen)3]3·,7.5H2O (1)

2.[(HSiMo12O40)(H4,4’-bpy)2][(H4,4’-bpy)(H2O)2]·,2H2O (2)

3.[Cu2(4,4’-bpy)2][HPMo12O40]·,(C5H6N2)(3)

4.[(HSiW12O40)(H4,4’-bpy)2][(H4,4’-bpy)(H2O)2]·,2H2O (4)

5.[(SiW12O40)(H4,4’-bpy)4]·,(4,4’-bpy)·,2H2O (5)

6.[H4SiW12O40](2,2’-bpy)4(6)

7.[Cu3(4,4’-bpy)3][HSiW12O40]·,Im (7)

8.[Cu(Phen)(4,4’-bpy)(H2O)]2[PW12O40]·,(4,4’-bpy)(8)

9.[Mo8V7O42][Cu(2,2’-bpy)2]2[Cu(2,2’-bpy)]·,2H3O (9)

10.[H24,4’-bpy][PMo12Sb2O40]·,6H2O (10)

11.[Him]2[PMo12Sb2O40]·,H2O (11)

12.[H3(DABCO)2][PMo12Sb2O40]·,2H2O (12)

13.[Mn(phen)3][PMo12Sb2O40](13)

14.[Cu(Phen)2]2[PMo12Sb2O40](14)

15.[Cd(bpy)4(H2O)2][PMo12Sb2O40]·,bpy·,2H2O (15)

16.{[PMo12Sb2O40][Cu(Im)2]2}·,Im (16)

17.{[PMo12Sb2O40][(Cd(Phen)2)2Cl]}(17)

18.[Cu(Phen)2]4[Cu4I3(Phen)4][BW12O40]·,3H2O (18)

19.[Cu(Phen)2]4[Cu4I3(Phen)4][PW12O40]·,3H2O (19)

20.[Cu(Phen)2]4[Cu5Cl4(Phen)4][AlW12O40]·,4H2O (20)

21.[Cu(Phen)2]4[Cu5Cl4(Phen)4][PW12O40]·,4H2O (21)

22.[Cu(Phen)2]4[Cu5Cl4(Phen)4][BW12O40]·,2H2O (22)

23.[Cu(Phen)2]4[Cu5Br4(Phen)4][AlW12O40]·,6H2O (23)

24.[Cu(Phen)2]4[Cu5Br4(Phen)4][PW12O40]·,4H2O (24)

25.[Cu(Phen)2]4[Cu5Br4(Phen)4][BW12O40]·,8H2O (25)

26.[HAlW12O40]][Co(Phen)2(H2O)]2·,4H2O (26)

27.[PW12O40][Ag4(bzmd)2](27)

28.[Ag6(bzmd)2][SiW12O40](28)

29.[Cu3(4,4’-bpy)3][PMo12O40]·,(C5H6N2)(29)

30.[HPW12O40][Cd(2,2’-bpy)3](2,2’-bpy)(30)

31.[SiW12O40][Cd(2,2’-bpy)2]2(31)

32.[Cu(Phen)2]2[Cu11Cl7(Phen)8][PW12O40])(32)

33.{[PMo12V2O42][Cu(enMe)2][Cu(enMe)2(H2O)]}[Cu(enMe)2(H2O)](33)

研究了过渡金属、有机配体和反应体系的pH值等因素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在确定其单晶结构的基础上,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IR)、紫外(UV-Vis)、电子顺磁共振(EPR)、荧光、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多种表征,还研究了部分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电化学及磁学性能,为进一步探索金属-氧簇合物的功能特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展开应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本论文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前25个化合物:

一、钒-氧簇合物

利用水热方法合成了1个钒-氧簇合物(化合物1).化合物1是新的基于[V16O39Cl]6和过渡金属配离子[Fe(Phen)3]2+的簇合物.[V16O39Cl]6是首例由15个VO5四角锥和1个VO4四面体组成的簇阴离子,罕见的是VO4四面体中含有两个端氧原子.详细分析表明,化合物1中存在着强烈的O-H·,·,·,O氢键和C-H·,·,·,O氢键作用,通过氢键作用,化合物1形成3-D超分子结构.对化合物1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IR、XRD、UV-Vis、XPS表征及热重分析,并对化合物1进行了磁性测定,表现为反铁磁性相互作用.


https://www.mbalunwen.net/lishi/092325.html

二、钼-氧簇合物

利用水热方法合成了两个钼-氧簇合物(化合物2-3).化合物2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1-D超分子链,有趣的是这两种链互相交织,形成2-D超分子层状结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化合物2中还存在着C-H·,·,·,O氢键作用,这些氢键作用增强了化合物2的稳定性,并且将簇单元、有机配体和水分子连接成3-D超分子结构.化合物3通过金属氧簇阴离子、过渡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连接方式为POM-M-L-M-POM的1-D链状结构.对化合物2-3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IR、UV-Vis、XRD、XPS表征及热稳定性的研究,并对化合物3的荧光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定.

三、钨-氧簇合物

通过水热技术合成了5个钨-氧簇合物(化合物4-8).其中化合物4-6是基于金属-氧簇阴离子和纯有机配体的化合物.通过氢键作用,化合物4形成新的2-D超分子层状结构,化合物5展现出新的1-D超分子双链状结构,2,2’-bpy作为双桥将化合物6连接成1-D超分子链状结构.罕见的是化合物7-8通过金属-氧簇阴离子、过渡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连接方式为POM-M-L-M-POM的骨架材料(POMMOF).化合物7展现出新颖的3-D骨架结构,而化合物8则展现出独特的2-D层状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化合物8的过渡金属配合物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同时与两种有机配体配位.对以上化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IR、UV-Vis、XRD、荧光、XPS表征及热稳定性的研究,并对化合物7-8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定.

四、二帽Keggin型金属-氧簇合物

通过水热技术合成了9个二帽Keggin型金属-氧簇合物(化合物9-17).其中化合物9代表了二帽Keggin型簇阴离子与混价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桥氧和端氧相连形成的具有三支撑结构的分立簇合物.化合物10-12代表了基于不同有机配体和二帽Keggin型金属-氧簇单元{PMo12Sb2O40}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独特的超分子链状结构.化合物13-15是基于{PMo12Sb2O40}和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具有分立结构的化合物.有趣的是化合物13和14中的POMs分别被堆积成面心立方格子和体心立方格子的形状,化合物15通过氢键作用形成新颖的3-D超分子结构.更有趣的是化合物16中的簇阴离子[PMo12Sb2O40]2-作为一个多齿配体与四个过渡金属配离子[Cu(Im)2]+TMCs配位,从而形成独特的1-D链状结构.罕见的是化合物17中含有一个蝴蝶型的金属卤素簇{Cd(Phen)2]2Cl}3+,这个金属卤素簇作为桥将簇阴离子[PMo12Sb2O40]3-连接成1-D链状结构,这是首例基于簇单元{PMo12Sb2O40}、过渡金属配合物和卤素离子的具有拓展结构的化合物.对以上化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IR、UV-Vis、XRD、荧光、XPS表征及热稳定性的研究.并测定了化合物9的变温磁化率,表现为反铁磁性相互作用.

五、基于金属卤素簇和金属-氧簇的化合物

通过水热技术合成了8个基于金属卤素簇和金属-氧簇阴离子的化合物(化合物18-25).其中化合物18和19是同构的,并且这两个化合物中的金属卤素簇是七核的.同构的化合物20-25代表了新的基于九核金属卤素簇和金属-氧簇阴离子的化合物,除此之外,化合物20-22中含有氯离子,而化合物18-19和23-25中的卤素离子则分别是碘离子和溴离子.对以上化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IR、UV-Vis、XRD和XPS表征,并研究了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第三篇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模板:英语学位论文的语类特征研究

英语学位论文是学术英语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术英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80年代以来,学术英语研究的重心开始从语域分析、修辞分析逐渐转向语类分析.语类的早期研究源于亚理士多德关于文学“类型”的观念,主要局限于文学作品.俄罗斯学者巴赫金率先将语类的概念和研究扩展到非文学领域,关注文本/语境和符号模态的关系.近30多年来,语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话语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对国际期刊论文的语类分析.然而,尽管现有研究对论文语类的探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仍存在某些不足:一是不少研究仅关注某一特定视角,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断面式研究较多;二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且经验式研究较多,理论深度不够;三是研究重心多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研究相对薄弱.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多种方法,从多维视角深入研究英语学位论文语类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以语类理论为背景,以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为主要研究样本,以美国ProQuest数据库中英语本族语者的同类论文为参照语料,采用文本分析、语境分析和批评分析的方法,探究学位论文语类的本质特征.本研究试图探析的问题是:(1)中国英语学位论文在语步结构上有何特点(2)中国英语学位论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征(3)中国英语学位论文的学科期待是什么具体而言,我们首先运用语步结构分析方法探究了样本语料的宏观结构模式,以及论文引言和结论部分的微观语步;其次,运用Coh-Metrix和Vocabulary Profiler等研究工具分析了样本的语言特征;再次,通过政策性文件解读、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等方法,考察了英语硕士学位论文的学科期待;最后,从批评的视角分析了英语硕士学位论文语类在生成、传播与接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文本分析显示,与国外学位论文相比,中国英语学位论文在语步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特点:尽管绝大多数论文都采用传统简单型语篇组织模式,但它们在组织各部分内容时却常采用“螺旋式”的展开模式,不进入主题;在建构基本框架时往往只是进一步陈述相关文献,而没有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框架;在引言中,通常用较长的篇幅陈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很少指出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总结研究结果时,常偏离研究问题;在评价研究结果、阐明研究意义和提出研究展望时,往往流于形式.此外,在词汇语法资源的使用上,中国学位论文也显得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通过文本分析和语境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在阐述论文重要语步时往往不到位,以致无法有效地创建或巩固研究空间;不少学位论文“形似而神散”,很难实现作者的交际目的;(2)较少使用否定表达,人称代词等手段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3)在文献引用上,表现出对“权威”的崇拜.这些问题表明,中国学生未能有效地建构起应有的作者身份.

通过解读各类政策性文件,我们发现英语学位论文承载着明显的学科期待.这些期待集中反映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术机构对英语学位论文写作目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规范等方面的一般要求.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的结果显示,英语学科社团主要成员对学位论文的期待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语境分析表明,英语学科对学位论文的期待与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表现出某种“失落”.

反观中国英语学位论文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无论是作者身份的“迷失”,还是学科期待中的“失落”,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必要的学术训练,学术根底薄弱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表明,以下三个因素影响了学生学术素养的提高: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某些决策性失误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二是不少高校英语课程的设置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学术素养训练的需求;三是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不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影响了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

从本质上讲,语类是人们对特定语境做出反应和期待、高效“做事”的一种话语方式.语类分析从语境的视角整体讨论并解释特定语类的交际目的及其生成的缘由,试图揭示隐藏在语篇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认知上的动因.在高等教育的语境下,学位论文语类必须符合特定学科的期待和“以言行事”的规范,有明确的交际目的,这些都有其学科文化和认知上的动因.从这个意义上讲,运用语类分析探讨学位论文语类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探讨英语学位论文的学科期待,我们既可以揭示英语学位论文写作中各种机构性语境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可以了解学科社团成员在这一语类实践活动中的各种需求,从而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其次,通过综合运用文本分析、语境分析和批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中国英语学位论文语类在生成、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本研究不仅可以为英语学位论文乃至整个学术英语研究提供重要反馈,而且可以为设置相关课程、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从语篇走向语境,力图揭示英语学位论文语类的本质特征,其理论意义与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语料库分析等经验主义的方法研究英语学位论文的语类特征,有利于深入探讨语类语篇和语言选择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重视语类理论即理性主义的方法对语言现象的“洞察力”.这种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有机结合,符合语言学研究的正确方向.(2)视学位论文写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活动,采用文本分析、语境分析和批评分析三种方法全面探析了学位论文的语类特征,这一研究不仅有利于人们深入了解学位论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过程,而且有利于指导我国学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提高其学术素养.(3)选取学术英语中相对薄弱的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特别是聚焦于我国英语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这是我国学者参与国际语类和学术英语研究的一种积极努力,有利于推动学术的“多样性”和理论创新.

第四篇研究生优秀论文范例:基于表面等离子体调控的拉曼与荧光角度分辨光谱的研究与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plasmonics)由于其在亚波长尺度内对光波有卓越的调控能力而引起了人们极大地研究兴趣,近年来发展迅速.表面等离子体(SPs)可以作为一个连接宏观的光场与微纳尺度的局域光场(或者说远场与近场)的媒介,可将光限域在亚波长尺度范围内,因此实现对衍射极限尺寸下光场的控制.SPs不仅广泛用于制备纳米光学器件,在增强光谱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如表面增强拉曼(SERS),表面等离子控制的荧光等.通过SPs的共振和限域作用,分子所在的局域电磁场强度会得到极大地提高,因此分子的拉曼信号等光谱信号会得到几个数量级的提高.由SPs与光的耦合机理可知,SPs尤其是传播型SPs的激发与发射具有方向性,因此借助SPs还可实现对光发射方向性的控制.对SPs增强光谱的方向性进行研究可以实现高效的激发,增强信号强度,更为重要的是可实现定向的光谱信号发射,从而提高收集效率.此外,借助SPs我们还可以对光束方向(如荧光,透射光束等)进行调控,可实现在微纳尺度下光束控制等问题,这在微纳光学和光电领域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本文中,我们围绕SPs调控光谱学中与方向相关的问题,利用自行搭建的角度分辨的光谱检测平台,研究了以下一些问题:

1.研究了SERS的定向发射问题.基于电磁场增强的原理,SERS的增强因子最高可达109-1010,然而却无法达到单分子检测所需要的1014左右,因此SERS要达到更高灵敏度只能借助其他增强途径,如共振增强,电荷转移等,而化学增强对分子种类依赖性很强,并不是一种普适的增强方法.因而任何有助于额外增强SERS的途径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最近研究者们注意到,由于SERS的发射方向一般是分散的而导致SERS在的收集效率很低,如果能实现将SERS定向发射,则可以极大地提高收集效率,进而提高SERS的检测灵敏度.我们研究了在kretschmann棱镜结构和周期纳米井阵列结构下的传播型SPs的定向的耦合发射.用传播型SPs耦合SERS,可以实现SERS的定向发射,引入纳米粒子的局域SPs共振现象可提高局域电磁场强度,我们将两种SPs组合在一起可以实现高增强倍数的SERS的定向发射.我们通过基地优化结构参数,如光栅周期等,使发射方向与基片法线方向垂直,从而有助于提高SERS的收集效率,详细内容见第二章.

2.开发了一些面向特殊检测需求的拉曼光谱检测平台.商品化的设备无法满足一些特殊的检测对象的测量要求,借助自行研制的新型检测仪器可以率先在新的研究领域展开研究,因而研发新型检测平台对提高团队科研水平有重大意义.为满足特殊测量需求及特殊样品的光谱检测,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我们开发了多种新型拉曼检测仪器和检测平台:针对SERS的基底制备和检测过程复杂、重现性低的问题,结合上述的SERS定向发射现象,我们开发了便携式SERS检测仪,具有较高灵敏度和使用方便性,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拉曼检测仪器;针对拉曼光谱仪在微流控芯片领域应用的困难和局限性,开发了便于在微流控芯片上使用的小型微流控拉曼分析仪,对在微流控芯片上的拉曼光谱研究提供了便利;针对普通拉曼无法观察和定位透明生物组织和亚波长尺寸的样品,将拉曼检测与荧光成像和暗场成像技术联用,可以方便的在透明生物组织及纳米结构下的用成像方法找到感兴趣的位置,然后用拉曼光谱进行分析,是一种非常灵活、功能强大的综合光谱检测平台.这些自行开发的仪器和检测平台,为课题组开展更加具有挑战性的科研项目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详细内容见第三章.

3.利用电信号实现对光发射方向的调控.用电信号来调控光信号一直以来都是光电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尤其是在微纳尺度上的器件上.由于SPs在微纳尺度下对光有卓越的调控能力,而且由于SPs对环境折射率变化十分敏感,可利用该性质在微纳器件上实现对光的调控.液晶材料是一种具有电光效应的典型的超分子材料,其折射率随外界电场改变,因此可以用液晶材料实现用电信号实现对SPs的调控,进而实现在微纳器件上对光的调控.基于以上想法,我们分别在kretschmann棱镜结构和周期纳米井阵列结构下的荧光发射的方向和波长进行了用电信号的调控,证明该方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调制手段,具有可连续地、可逆的、快速地(响应速度为毫秒量级)调控光谱的优点.详细内容见第四章.我们又基于SPs引起的光的异常透过现象,用电信号实现了光束透射方向的控制,该方案具有器件结构简单、光束强度较高、光束方向性好、透射方向可控等优点,该研究成果可以用于三维立体显示领域.详细见第五章.

第五篇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格式:大气污染源排放颗粒物组成、有害组分风险评价及清单构建研究

源排放颗粒物的组成是受体模型解析大气颗粒物来源的基础.对源排放颗粒物的组成了解越详尽准确,大气颗粒物来源的判断结果就越准确可靠.目前国内外源成分谱缺乏且陈旧,源特征标识组分等相关信息极度匮乏,尤其是受采样条件的限制,现有的燃烧源成分谱大多不能代表其真实排放.当前燃烧源排放有毒有害空气污染物的环境影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源排放清单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排放因子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国内相关研究多借鉴国外的排放因子,并不能反应国内的真实排放水平.采用能真实反应大气颗粒物污染源排放颗粒物的采样设备,对大气主要污染源排放不同粒径的颗粒物上化学组分的排放浓度、百分含量组成、标识组分、排放因子等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再悬浮采样方法建立了土壤尘、道路尘和城市扬尘三种开放源排放TSP/PM_(10)/PM_(2.5)上载带的无机组分和PAHs成分谱,比较不同粒径颗粒上组分含量、成分谱组成、标识组分特征比值等之间的差异,为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提供精准的基础数据,并对三种粒径尘载带重金属和PAHs的来源的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利用自行设计的二级稀释通道采样器建立了固定源排放PM_(10)和PM_(2.5)两种粒径载带无机组分和PAHs成分谱和有害组分(碳组分、重金属和PAHs)排放因子,比较了成分谱的差异、获得了PAHs标识组分、更新和完善了PAHs特征比值及特征元素比值;利用二级稀释通道采样器和便携式机动车尾气采样系统,通过发动机台架实验研究工况对轻型和重型柴油发动机排放颗粒物上化学组分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11工况下轻型/重型柴油发动机排放PM_(10)/PM_(2.5)载带组分成分谱和排放因子,研究发动机运行参数对其排放颗粒上组分的影响;并通过道路随车采样,获得了机动车在真实路况上行驶时排放PM_(10)/PM_(2.5)载带无机组分和PAHs含量、成分谱组成和有害组分排放因子,并比较不同类型、不同运行时段、不同负载、不同燃料类型的机动车排放颗粒物上化学组分的差异;利用稀释通道采样器,系统地研究了家庭炉灶燃烧玉米秸秆、木材、蜂窝煤、块煤排放PM_(10)/PM_(2.5)载带无机组分和PAHs含量、成分谱组成和有害组分排放因子.本研究将国内相关领域首次带入到细颗粒水平;从源的角度分析了阴阳离子比值、NO_3~-/SO_4~(2-)和OC/EC比值,这些工作可为大气颗粒物酸缓冲能力分析、颗粒物来源解析、二次碳气溶胶来源判断等提供可靠源数据支撑,也将会带动有关研究者重新审视这些领域的研究;并利用实测所得燃烧源排放PM_(2.5)上有害组分的排放因子,结合能源统计年鉴、农业统计年鉴等相关信息,建立我国2009-2010年各燃烧源排放PM_(2.5)中相应组分的源排放清单,在国内外首次将排放清单的研究深入到细颗粒组分层面.

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再悬浮采样方法为当前研究开放源排放颗粒物中不同粒径颗粒化学组分的有效方法,稀释通道采样方法为获得燃烧源排放粗细颗粒物中化学组分的有效方法,现有的稀释通道采样设备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以满足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监测与表征的需要;(2)燃烧源排放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在0.21-503.3mg/m3和0.41-869.2mg/m3之间,室内块煤燃烧排放颗粒的质量浓度最高;(3)燃烧源排放PM_(2.5)和PM_(10)中浓度较高的几种组分通常为Al、Ca、Fe、Si、NO_3~-、SO_4~(2-)、OC和EC等,不同类型的源排放颗粒物中这些组分的差异较大;(4)阴阳离子的当量浓度比值分析表明大多数燃烧源排放的颗粒为酸性,除秸秆燃烧和柴油卡车排放颗粒物有时会表现为碱性;(5)燃烧源排放颗粒中NO_3~-/SO_4~(2-)比值均小于1,OC/EC比值在多数情况下也远大于2.在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用NO_3~-/SO_4~(2-)判断机动车尾气和固定燃烧源对于大气颗粒物的影响的重要程度和用OC/EC大于2来判断大气二次气溶胶存在时应慎重;(6)不同类型燃烧源排放PM_(2.5)和PM_(10)中特征元素比值Cu/Sb、As/V、Ni/V、Zn/Pb和Zn/Cd的比值差异较大,在应用于来源解析时,应尽可能的采用某一地区的源排放数据,且需考虑到粒径的差异;(7)分歧系数表明大多数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的成分谱均存在差异,尤其是针对细颗粒物;(8)不同类型燃烧源排放粗细颗粒中PAHs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差异较大,优势组分含量、环数分布、组分百分含量组成、毒性、PAHs标识组分、特征比值等也随源类型和颗粒粒径的不同差异很大.在应用于大气颗粒物中PAHs来源解析判断时,需尽可能的采用当地的源排放数据,同时现有的PAHs源排放成分谱、排放因子、特征比值等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及时更新;(9)本研究得到了六种固定源、六种类型机动车、四种室内燃料排放PM_(2.5)和PM_(10)两种粒径上OC、EC、V、Cr、Mn、Co、Ni、Cu、Zn、As、Cd、Sb、Pb和PAHs排放因子和排放因子的不确定度,可为当前我国空气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清单提供基础数据.

为您写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研究生优秀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研究生优秀论文题目 研究生优秀论文题目怎样取
[2] 经典研究生优秀论文参考文献 研究生优秀参考文献有哪些
[3] 研究生优秀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研究生优秀论文提纲如何写
《研究生优秀论文范文参考 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研究生优秀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