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循着“善解人意”,追寻语言精神共生的境界——兼《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

主题:语言文字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8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语言文字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语言文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语言文字论文范文

语言文字网论文

目录

  1. 一、善解人意之一:化繁为简,感受文字的足迹
  2. 二、善解人意之二:化静为动,品味语言的魅力
  3. 三、善解人意之三:化本为本,实践言语的生成
  4. 语言文字网:上饶市实验小学语言文字宣传片

《大自然的文字》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短文,它把比较高深的科学知识通过恰当的语言形式传播给大众,以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意识和素质.经常有老师讲,这样的文章没什么教头!恐怕他们更多的是从内容上解读了教材,如果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读这篇课文的话,你会觉得文章写得真有情趣,你也会越来越喜欢这篇课文的.

本课的作者伊林被人称作是最善解人意的科普作家,任何复杂生硬的科学原理在他笔下都变得津津有味.因为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用生动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用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近日,我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吴丹丹执教了本课,她循着“善解人意”,努力地追寻着语言与精神和谐共生的境界.

一、善解人意之一:化繁为简,感受文字的足迹

对于本课的教学,有一种普遍性的教学过程,老师们基本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4)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关于文本内容的问题,而对于这些六年级的学生是一读就懂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就着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牵着走,显然是不明智,也是不和谐的.吴丹丹老师另辟蹊径,设计了这样的学习内容:

自学要求: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它们又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默读课文,独立完成表格;小组讨论.

出示表格:

这样的改变,绝非仅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而是循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将繁琐的教学问题整合,显得更加简约的一种善解人意的做法.学生循着这样开放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必定潜心会文,必定思绪飞扬,必定兴趣盎然.在自主阅读,合作交流中,他们一定增强了整理信息的水平,提升了言语概括的能力,一定培养了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的意识,也一定能领略大自然的文字的足迹和奇妙之处,从而油然而生一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有时,把简单问题做复杂是一种痛苦,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善解人意的智慧.善解人意,首先就是在课堂中实现充分自主,让学于生.

二、善解人意之二:化静为动,品味语言的魅力

本文是科普读物,写得浅显平实而又生动有趣.作者行文多用口语,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多用比喻和拟人,也尽量采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如“铁匠的铁砧”“就像披着毛皮一般”“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贝类是居民”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为文章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读来明白如话,浅近晓畅而又生动形象.即使这样,如果我们只是从知识性出发,从文本的内容出发,而不以敏锐的心关注伊林那“善解人意”的语言,再生动、活泼的语言也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如一潭死水.

如何唤醒静止的语言,让它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灵动起来?吴丹丹老师及时出示了以下文字:

伊林被人称作是最善解人意的科普作家,任何复杂生硬的科学原理在他笔下都变得津津有味.因为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用生动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用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这段资料后,吴老师紧接着将教学的触角伸向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善解人意”,“同学们,请细读课文,关注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生硬的科学原理变得津津有味的,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善解人意’.”

“在森林里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生:我觉得这是一段善解人意的文字,字里行间透着活泼生动,“躺着”“披着”,青苔好比毛皮,把静的石头写活了.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生:文章引出一连串的问题,表达出好奇,更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进一步阅读的愿望.这就是“善解人意”.

这是本节课中的“亮点”,之所以说它是亮点,不仅是说设计,还在于学生全情投入于“善解人意”的语言赏析中.有人时常会问,如何上出这一类科普类文章的“语文味”?著名特级教师魏星倡导“按照言语生成的规律来教,以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追求语文教学的敞亮境界”.吴丹丹老师没有从科学知识入手,而是从鲜活、生动地语言切入,用一种自由、智慧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去感受伊林的“善解人意”,去追寻津津有味语言背后蕴藏的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去体验科学工作者所肩负的科学精神.善解人意,便是让“善解人意”的语言在儿童的心灵里灵动起来,让科学精神伴随着语言的品味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根植.

三、善解人意之三:化本为本,实践言语的生成

“化本为本”,第一个“本”为课本,第二个“本”为语文之本.为何要实现化“本”为“本”?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让学生语文能力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提升?就必须“化本为本”.将文本生动、鲜活的语言内化并迁移便是“化本为本”的捷径,魏星老师说,“如果语言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文本语言采取冷漠,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最终目的指向语言的运用.课堂尾声,吴丹丹老师引导说:“同学们,如果我们也能写出这么善解人意的文字那该多好呀,看黑板上,我们有许多题材呢,能不能学着伊林的语言,也写一个善解人意的片段来解释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呢?”

此时,教者创设由读到写的情境:你正在操场上踢球呢,快速运球时竟然撞上了一只低飞的蜻蜓等不一会,学生便创作出了“善解人意”的文字.

生:你正在操场上踢球,快速运球让你差点儿撞上蜻蜓.蜻蜓怎么会低飞呢?它的翅膀受伤了吗?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会告诉你:快下雨了,回家吧,躲进自己的屋里.

生:如果你喜欢探险,你会在阳光少的地方发现一些绿“毛”,那是大自然的“防风衣”吗?它们怎么只长在背阴的地方呢?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会说,那是青苔,它们讨厌阳光,迷路了可以用它们找方向.

生:当你在森林里迷路时,只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便可以找到出口.青苔喜欢长在阴暗处,那里是北方,而那些色彩鲜艳的喜阳植物会面朝太阳,那里就是南方.所以如果想走出森林,只要按照大自然的指点,就一定可以做到.

课堂上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无论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都以不同的形式发挥教材中的“例子”功能,实现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的目的,并在这一过程中增“智慧”,长“精神”.课堂中这一“善解人意”的练笔,有效地将内容与表达,学语言与用语言有机结合,巧妙地实现了语言与精神共生的境界.

语言文字网:上饶市实验小学语言文字宣传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语言文字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语言文字网引用文献:

[1] 语言文字论文范文 语言文字有关论文怎么写2万字
[2] 语言文字论文范文 语言文字类有关论文范例10000字
[3] 语言文字论文范文 语言文字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循着“善解人意”,追寻语言精神共生的境界——兼《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word下载【免费】
语言文字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