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大全 > 文章内容

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怎么写 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土木工程大专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30

土木工程大专论文范文

土木工程大专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第六章 改革与发展时期(1984~2012)
  2. 第二篇摘要范文: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学科规训的突围
  3. 第三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4. 第四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模板:北京市毕业生需求信息
  5. 第五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怎么写:黑龙江省交通可持续发展人才战略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7. 第七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范文: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研究
  8. 第八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格式: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质量基准的研究
  9. 第九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社会流动的教育机制探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范文资料,适合作为土木工程大专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第六章 改革与发展时期(1984~2012)

第一节综述197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此,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84年以来,学会近30年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开拓前进阶段,1984年(第四届理事会建立)至1992年(建会80周年),巩固提高阶段,1993年(第六届理事会建立)至2002年(建会90周年),改革发展阶段,2003年(第八届理事会建立)至2012年(建会100年).一、开拓前进阶段(1984~1992)1.组织建设稳步发展被",文化大革命",以及以后的种种原因推迟了的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二篇摘要范文: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学科规训的突围

我国工程教育按照科学教育的模式来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学科导向建制以后,高等工程教育领域里最突出的痼疾,并在对“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追捧中有进一步升级的趋势.历史的进程总是如此相似,早于我国工程教育萌芽之前二个世纪的西方国家,工程教育也曾在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下,走过科学化的发展道路.那么,究竟这种科学化的发展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在大学这个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要制度性场所中,没有任何的教育实践可以先天地避免权力的染指,个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接受一种方式的规训.“学科规训”这一概念既指向了知识本身,更多意义上在于它的社会建制.学科规训在本研究中具备双重身份:它首先是一种研究视角,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学科生成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科功能理论,它所关注的正在于解释学科知识生产为何会呈现当前的状况,因此,学科规训理论在塑造“学科人”上具有较好的话语建构力量;其次它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即科学进入大学以后,科学教育的规训方式是如何建立起来并影响整个人才培养方式的.

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大学,促进了现代意义上学科体系的形成,并改变了知识的特征——分门别类、标准化与规范化及严谨的理论逻辑体系——成为规训权力合法性来源.正是在科学建制化过程中,知识与权力的共谋以及知识所获得的霸权地位才得以彰显,通过学科规训建立起来的知识生产和个体塑型的秩序实质上就是科学规训.科学规训的主要特征在于“书写中心主义”和“可算度性”.其中,“书写中心主义”的本质就是理论中心主义;“可算度性”则指向了评价标准的简单量化.科学规训的结果是,原有的以人文学科为主导的大学教育体系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科分类为基本范式的学科规训制度.这种新的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很快也成为了现代大学的基本教育制度.自然科学在大获全胜的独尊地位中,反过来规训了产生于它之前的人文学科及后来进入大学的应用性学科.18世纪后半期至今以来的教育体系就是在这种科学规训的方式下被建构起来的.

当科学规训的藩篱套住大学场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后,19世纪下半叶才逐渐进入大学的工程知识,也必须借助科学规训才能使经验性、实用性的高等工程研究和教育在大学中获得合法地位.工程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领域源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但因各国办学传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例如德国和法国的传统大学坚守它的“纯正血统”,长期将实用知识排斥在外,因而产生了一批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新机构;而美国的办学模式则比较多样化,较早地在传统综合性大学里建立起了专门的工学院.

学科规训让实用工程知识在大学中获得学科建制,从而使工程教育科学化.由此,工程教育的特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设置上,特别重视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理性逻辑思辨以及公理化、数学化等学术话语方式的训练;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特别重视对确定性理论知识的考核.它的优点在于能够促使个体建构起完整而融贯的理论知识体系,接受严格的方法学训练,熟知具有普适性价值的研究方法,从而有助于个体理论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最终提高个体的专业化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依赖经验和实践总结的“手册式”工程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

但是在这种成功背后,也遮蔽了它内在隐藏的矛盾.以理论和学科为中心的科学教育模式,日益被导向单维的追求效率的工具,它一味地以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对教育模式作出简单量化及去情境化的非法还原,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被分科教育模式分解得支离破碎,其最后的结果是造就了缺乏创造力、实践力和综合能力的“单向度”人.这种不断自我增强的规训机制的弊端,在20世纪50年代工程学科的高度分化与融合以及大量交叉学科与横断学科的出现中被暴露无遗.

工程教育开始反求诸己,“回归工程实践本质”、“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工程的本质特征内在地决定了工程教育的特征.就工程本身而言,它是一个领域,而非学科.但任何知识形式要想在大学中获得传播和生产的合法性资格,就必须以学科的形式出现.故此,工程教育改革的*点在于对科学规训藩篱的突围,寻求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科为依托、强调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从以理论为中心到以实践为中心的转变.

第三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我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面临着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等一系列重大的挑战.因此,亟待广大成人教育研究者去探讨我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存在的与现实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我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问题.而在我国严格意义上的农林高校成人教育改革研究才新芽萌生,提出的理论架构和解决方案也大多是孤立的,单一的,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意义.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于推进现阶段我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并在构建我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论文的内容分为五章:

第一章即引言,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论文研究的框架、主体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从教育史的角度对我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机构、办学形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分类研究,最后归纳出30年来我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之所在.

第三章,深入地挖掘了当今我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外部挑战和内部问题.

第四章,从农林高校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市场化教育理念,实行农林高校成人教育营销,作为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乃至整个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有益尝试,以促使农林高校成人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五章,文章在深入研究世界成人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国农林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围绕世界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探寻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农林高校成人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第四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模板:北京市毕业生需求信息

~~

第五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怎么写:黑龙江省交通可持续发展人才战略研究

论文的研究工作是以探询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人才战略的成功经验,构建黑龙江省交通人才战略为目的而展开的,首先分析国外发达国家的人才发展现状及趋势,总结经验,得出对我国人才发展的启示,而后深入研究我国人才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再对黑龙江省交通发展的轨迹进行分析,对人才状况进行*.根据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人才预测学提出的各种趋势外推模型、线型回归模型,对黑龙江省交通人才的需求领域、数量和环境逐一分析.同时,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交通的人才状况从总量与结构、存量与增量、数量与质量等各对立面间的矛盾关系上去予以把握,以检验人力资本对黑龙江省交通实力增长的重要作用,为其实施人才战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提出黑龙江省交通人才战略的具体实施对策.

第六篇摘要范文: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工矿企业中建筑业的死亡人数在2011年超过了煤矿企业,跃居第一位.这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重大损失,对行业发展也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高发的原因,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各级领导安全观念淡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知识欠缺、安全意识落后.同时,由于目前从事施工现场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高校土木工程或工程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而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基本没有接受过建筑安全与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因此针对这样的形势,本文积极探讨高校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阐述了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详细介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等相关理论,然后深入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经验,主要表现在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课程更新快等特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建筑安全管理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重学术轻实践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先进经验为依托、从企业对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应具有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筑特点加安全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为保障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运行从高校、企业、政府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希望本文的探索能对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一定意义,为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作出贡献.

第七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范文: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从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向集约型发展模式,那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就发生转变,人才供给关系,人才体系有着不同的要求;通过“十一五”的发展广西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广西地区人才供应结构体系的转变,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为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另一方面广西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人才体系、技术结构、特色产业,地方经济等因素都对高校人才的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增加,普通高校本科、专科的专业布点迅速增长.1999年扩招是政府基于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需求,解决产业结构升级与结构性矛盾,以及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解决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不对称等因素考虑的,通过扩招,促进了高校对现存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增设部分新专业;压缩或屏弃部分老专业;改造部分不合理的专业.以市场为导向,活化专业适应面,即促进各学科融合、交叉、又开拓专业口径.近几年广西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迎来井喷式的发展,但是在增长的总体框架下,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表现出几个较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新兴学科的发展比较快;二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尤其是应用文科专业迅速发展;三是传统的工业类专业增长速度稳中有降,低于各学科门类的平均增长速度.这与我国第二产业类专业从业人口近年来连续减少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扩招以后各高校专业调整的总体趋势是向办学成本降低的学科方向发展,高校专业设置有趋同化的趋势.通过对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现有的专业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优化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为高职高专院校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起到指导作用.此外本研究还有助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各类高职院校办学,使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又快又好的持续发展.

第八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格式: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质量基准的研究

我国尚处于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早中期,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对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需求剧增;然而,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未能适应这种变化,无法满足这种需求.高质量地规范地培养大批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是专业界(企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个迫切的课题,也是高等教育界必须正视而严肃的问题.

本文在对工程管理、工程管理教育、高等教育质量、专业学位等概念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内外工程管理教育后,提出了设置我国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设想;借助基准管理(Benchmarking)、布卢姆(Benjamin S. Bloom)教育目标分类、管理者胜任力方法和理念,佐以相应的实证研究,构建了工程管理硕士质量指标和质量基准;最后,针对质量指标和质量基准,提出了若干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质量保证之对策建议.

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1章:引言.本章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而现有的培养体系却难以满足这样需求的现状,引出本文的关于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规范化培养的研究论题,进而提出本文将完成的6项研究任务,并阐明了为完成这些任务的研究思路.

第2章:文献综述:相关概念与理论.在梳理“工程管理”概念的基础上,辩识“工程管理”与“工业工程”、“技术管理”、“项目管理”三者的关系,为提出工程管理硕士的设想清除了概念混乱的障碍.梳理、研究了基准管理(Benchmarking)、质量管理、布卢姆(Benjamin S. 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方法,为后面研究提供了宽厚的理论基础.

第3章:国外工程管理教育概况与相关标准.对国外工程管理教育的基本情况作了较全面的梳理与介绍,着重对美国工程管理及工程管理教育标准进行了重点分析,这些研究对我国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质量标准等方面有借鉴作用.

第4章:中国工程管理教育现状与需求分析.本章分析了中国工程管理教育的现状,发现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定位不够合理、培养目标与标准不够明确、培养模式有待改进三个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调查也发现相似结论.究其原因,这些不足主要源自中国工程管理教育未能很好地结合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因此,中国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应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与社会需求的接轨、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学位制度应增设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本章阐明工程管理硕士是工程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的一个职业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专业学位.该学位强调职业性,即符合市场导向和职业胜任的要求,并与应用性相结合.

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土木工程大专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学年论文、5000字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土木工程大专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范文题目

https://www.mbalunwen.net/lunwendaquan/070523.html

第5章:中国工程管理硕士质量体系及基准构建.本章首先从管理者职业胜任能力的角度剖析了工程管理人才应具备的主要素质,建立了工程管理硕士质量模型.在此理论假设基础上,围绕这六大方面的胜任要素,对业界进行调查,以了解工程管理领域的实践对工程管理人员胜任素质和人才质量的重点关注方面和重视程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工程管理硕士质量模型中主要胜任要素选择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揭示各胜任要素的重要程度,即权重,进而建立起工程管理硕士质量指标体系.然后,以当前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在各项质量指标上的表现,以其均值作为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质量基准的参考标准.最后,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国内外对工程管理人才标准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基于教育目标的二维工程管理硕士知识/技能基准.

第6章:工程管理硕士质量保证之对策建议.结合前文的研究成果,本章就保证中国工程管理硕士质量从质量保证制度建设、教育过程关键点质量控制、相关环境保障体系建设、专业界参与四个方面提出了质量基准达标的对策建议.

第7章:结论.概括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九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

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第十篇摘要范文:社会流动的教育机制探究

本研究从教育与社会流动的相关性出发,以江西吉安新圩毛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05-2010年毛氏家族五代人教育生活与社会流动状况的历史考察,探讨了社会流动的教育机制问题.

具体而言,本研究历经一年半(2012年3月-2013年9月)的实地田野研究,主要运用历史文献法、口述史与生活史等研究方法,共收集到了包括地方历史文献、教育史料、家族史料、口述史料等在内的大量研究材料.在历史文献与口述史料交叉互证的基础上,本文集中讨论了教育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流动机制,它是如何对毛氏家族五代人的社会流动与家族结构产生影响的.

通过对毛氏家族的历史考察,本研究发现:在科举制度下,毛氏家族的精英分子期望利用义学、族学、书院教育(传统时期被认可的文化方式)与科举考试等获得向上社会流动的文化动力;废科举后,家族精英则凭借新式教育与新式文凭实现了向上社会流动,并迅速地完成了新旧身份之间的转换;民国时期,现代教育被新学精英纳入到宗族实践中来,家族的整体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家族成员的职业结构开始发生分化,家族女性角色开始崛起;在政治运动年代,家族社会裂变为阶级社会,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弱化;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三十年,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日益紧密,教育促成了毛氏家族青年一代在职业结构和阶层构成上的巨大分化.在这一过程中,家族作为一类血缘性抑或拟血缘性的初级社会组织已日渐式微.

个案是可以延伸的,本文认为,毛氏的家族史与教育史应当置放于更加广阔的历史脉络中加以考察.毛氏家族的个案研究表明:以学校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兴起、普及与社会化,它所具有的社会流动功能与历史变迁是息息相关的,教育不仅仅是纯粹的教育行为,而是具有广泛历史功能的文化机制:宏观地看,科举制废除以后,现代教育不仅通过促进社会流动催生了新兴的职业群体与社会阶层,而且旧有的社会结构也在这一流动过程中实现了分化与重组;微观地看,现代教育体系把个体聚集于学校场域之内,通过一定年限的教育生活,个体被赋予了国家所承认的文化资本和职业资格.在此过程中,个体也实现了自我的“社会流动",:教育改变了他们的居住空间、身份、职业、社会关系、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行为特征与心态等,而这些改变又进一步的塑造着他们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从而使“流动",与“变迁”成为了可能.

这篇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摘要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土木工程大专引用文献:

[1] 土木工程大专方面论文选题 土木工程大专论文题目怎样定
[2] 土木工程大专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大专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提纲模板 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提纲如何写
《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怎么写 土木工程大专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土木工程大专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