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库 > 文章内容

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英语教育专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7

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

英语教育专业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参考: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
  2. 第二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样文: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
  3. 第三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模板: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
  4. 第四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例: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服务型英语学习研究
  5. 第五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格式: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

★100篇免费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英语教育专业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参考: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

课堂协商是二语习得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二语习得社会文化视域出发,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协商的概念作了重新界定.在本研究中,协商主要指意义协商和形式协商.其中,意义协商不仅包括由交际失误引发的协商,同时还包括以成功交际为目的的协商;同样,形式协商不仅包括由语言错误引发的对语言使用的协商,同时包括任何针对语言形式和显性语言规则的互动式对话.不同于以往局限于‘问题驱动’协商的研究,本研究的协商定义更为宽泛,相对于课堂也更加具有针对性.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社会文化理论、二语习得生态观(van Lier2000,2004)、情境学习观(Lave&,Wenger1991)、参与隐喻(Sfard1998)、以及隐性、显性语言知识理论.尽管这些理论各有差异和侧重,它们共同构成了本研究从社会文化视域对课堂协商话语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二语习得两大主流派系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在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很多分歧,但二者都认同课堂互动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二者的区别是:认知派认为,互动对学习有辅助作用;而社会文化派认为,互动不仅仅是对学习有益,互动即是学习本身.在社会文化视域中,二语习得是‘参与’而不是‘习得’(Donato2000),学习不仅是学习者个体大脑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意义建构和同化到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因此,协商是语言发展过程的载体,协商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

在研究方法上,课堂录音观察、学习者问卷、学习者显性与隐性语言知识测试卷、及教师访谈共同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工具.本研究的语料转写全部在转写软件中完成,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转写的规范性和统一性.语料分析工具采用的是重新建构的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该研究方法以Mercer(1995,2004)提出的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为基础,通过融合维果斯基的历史方法、Wells(1999)的对话方法、以及Kumpulainen&,Wray(2002)的功能分析法,针对‘外语型’中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中国英语课堂互动话语的特点,采用会话分析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建立语料库的基础上,对语料进行细致质化分析和对预设分类的量化分析.定量分析中,在数字统计的基础上,采用SPSS17.0对学生隐性与显性语言知识测试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总体上,本文对语料的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有机融合是当前学术界的一种普遍共识,两者的有机融合有效地保障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兼顾.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两所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师生.之所以把本研究落脚于英语教育专业一是为了深入了解和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为突出英语教育专业特色找到突破口.近年来,尤其是自2007年教育部推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和试行免费师范教育以来,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英语教学界对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和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视.在英语教育专业,如何在基础课教材编写中突出师范特点,如何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教师’因素,从专业基础课程入手培养学生的教师素养和能力成为热点议题.从‘未来教师’的职业需求来看,在英语教育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隐性语言知识),同时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即,讲解和示范语言的能力(显性语言知识),使‘师范’概念贯穿到师范英语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为了深入了解英语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课堂师生互动中的话语协商为研究内容,探究英语教育专业课堂师生协商的特点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性质和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及课堂互动模式的反思.结合研究问题与假设,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语言分析层面,语料中的师生间意义协商明显多于形式协商.在意义协商中,只有少量是由交际失误引发的协商,大多数是为保持成功交际而展开的协商;在形式协商中,多数协商并非由语言错误引发而是师生针对语言使用展开的协商,但是语料中对语言规则及显性语言知识的协商与讲解数量非常少.这个结果证明,本文对协商概念的重新界定是有道理的,以往研究对协商概念的界定过于狭窄、过于侧重协商的对话性质.

(2)在认知分析层面,协商的加工过程体现在三种类型的协商当中:同意式、探究式、及争论式.其中,探究式协商,尽管数量有限,对调动学习者对学习的积极投入与探究式学习非常有益,但是,学习者的学习被动性是阻碍此类协商发展成为有效协商话语的重要因素.

(3)在社会分析层面,协商过程主要采纳的交互模式是合作式和专家/新手模式,较少使用主导/被动模式.这一发现与中国社会文化中尊重权势,提倡合作精神的传统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动允支架,一旦被学习者接纳,即可有效发挥其引导共建协商过程和知识共建的功能.

(4)以上研究发现引发我们对中国英语教育专业的反思.师生协商意义领先的性质反映了交际法教学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影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视导致了对课堂教学中语言技能学习的过分强调及对语言形式的忽视.学生隐性与显性语言知识间的落差表明,学生对显性语言知识的掌握需要特殊的专门学习.在英语教育专业中突出‘教师’因素意味着要强调语言知识的科学性.此外,外语学习不是认知派所倡导的学习者个体头脑中知识累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以探索、批评的方式在与他人的交往*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https://www.mbalunwen.net/recommended/93096.html

综上所述,本研究很好地证实了二语习得社会文化视域在课堂互动话语领域研究的优势,同时证明,以往研究中对协商概念的界定过于强调自然会话的特点,范围过窄,不适用于外语课堂协商话语研究.此外,本文使用的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对语料的分析不仅兼顾了定性定量分析的优点,而且可操作性强,是一个可以广为应用的课堂话语分析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等亚洲文化中,有必要重新思考外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倡小组及同伴互动、夸大学习者作用而淡化教师作用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上,本研究的发现有利于语言教师及教育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课堂师生协商的复杂性与偶然性,发现决定学习者课堂活动参与程度的协商互动在语言、认知及社会层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同时,本研究所反映出的英语教育专业重视技能型教学、师范特色不突出,及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将为后续的英语师范专业改革提供有力的证据.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反思中国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协商式互动模式.尽管该模式的理论与应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其提出为中国英语教育专业突出‘师范’特色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路径.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必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在技术路线上,尽管考虑到了研究的持续性,本研究还不是理想的跟踪性研究;转写软件的使用很好地保障了转写的统一性与规范性,但转写与标注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本文提出的对协商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分析工具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还需在今后针对不同对象在各种社会文化和学习环境中的研究来加以验证.二语习得社会文化视域,作为对主流认知传统的挑战派,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已经得到一些研究的证实,但针对涉及诸多社会文化变量的协商互动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最后,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后续的干预性研究可以更加深化协商话语研究,同时验证本文提出的英语教育专业课堂协商互动模式及其有效性.

第二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样文: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机构,我国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教学应如何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任务,成为我国语言教学界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也将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一步步推向深入.在探索语言教学如何与大学生主修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的过程中,我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视线投向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一种典型的内容与语言整合型的语言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国内所有对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所能发挥作用的研究中,仍是将之放在通用英语教学的大前提下的探讨.本研究则跳出了通用英语的框框,将整个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完全放在专门用途英语方法下来建构.因此本研究的假设得以形成,即:针对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是一个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的大学ESP课程系统.

本假设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大学公共英语和ESP教学方法结合更具科学性.因此本研究从对专门用途英语性质的研究入手,对ESP这种语言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放在中国情境下进行了解读.研究认为ESP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方法体系,可以为英语语言课程建构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中课程的设计面对的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以就业或进行学术深造为目的成人或即将成人的学习者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学习需求,通过促进学习者用语言完成目标领域中实际任务的语言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原有语言能力基础上,高效率地获取语言与学科领域知识.这样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论正是我国目前大学公共英语改革过程中,所需要的革新性的课程开发指导理论.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ESP与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确实有许多契合之处.但是我国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否有必要ESP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对当前情境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合理目标进行了探讨并在对全国7所重点高校现有英语课程的设置通过网络进行调查后,提出中国语言教学目标应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目标情境中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通过对各校开设的ESP课程进行考察并将之与国外高校的ESP课程进行比较与反思后,明确目前中国高校ESP课程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ESP课程,没能与通用英语相辅相成,大学英语课程仍是以通用英语为重心,体现不出与中学英语教育的本质区别,对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起不到根本的作用.所以研究对目标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语言能力进行了分解,并将之与ESP方法下的课程所要培养的能力一一对应起来,最后从课程目标性质的角度,明确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应该定位为“大学ESP”课程.

至此本研究假设的成立已找到了依据.可是“大学ESP课程”还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具体模式如何?研究通过探讨国内高校中的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内容与语言关系的处理上,明确双语课程不属于语言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属于ESP性质的课程,是大学ESP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研究提出了中国情境下的大学ESP课程应是真正彻底的ESP课程,它是面向中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二阶段式学科内容与语言整合型的课程,属于英语语言课程体系;第一阶段的课程是以共核语言和宽基础专业知识为主,按大类专业设置分两个学期修习完成的大学ESP基础课程;第二阶段的课程则是“专门性”更高的高阶大学ESP课程,学生在完成大学ESP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再修习两个学期的高阶ESP课程.在建立起具体的课程模式后,本研究选择多所一本类高校大三、大四的学生、从高校新近毕业,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职业场人士以及各一本类高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共400人作为调查对象,对该课程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论证.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80%以上在校学生认为大学ESP课程模式比现有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模式更为科学,更符合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他们更愿意选择大学ESP课程.而高达95.2%的职场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师中也有81.8%被调查者认为这一模式更符合大学生的语言需求,大多数认为自已通过一定的培训,可以胜任ESP教师工作.但有部分教师对其可行性还是持保留态度,主要顾虑是师资和课程设置方面可能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也承认在课程模式的实现过程,必然会遇到问题,但是如果一种课程模式大部分人都认为科学,我们就应该努力推广,排除困难.

模式确立之后,本研究进而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该模式下的大学ESP课程的具体构建.研究提出并论证了语言教学结构观、功能观、迁移理论及活动论为中国情境下的大学ESP课程的建构在理论上提供最为直接的宏观指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如何为大学ESP课程的建构提供学习理论的支撑.再从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上,提出大学ESP课程‖模式下的ESP课程的开发方法、课堂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类标准、课程评估以及测试,为大学ESP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思路.

从理论上来看,本研究突破国内其它研究者对我国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构想,大胆地提出了“大学ESP课程”这一概念,认为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就是一个大学ESP课程体系,在对国内大学普遍存在的ESP类课程进行分析与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情境下,具体的ESP课程模式,并对该课程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论证,为我国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从实践上,本研究对于大学ESP课程的开发、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分类标准、课程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为大学ESP课程的实施在实践上提供了具体的做法.

第三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模板: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

随着构建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高等继续教育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继续教育英语教学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教学改革力度总体较小,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不够.从教师角度看,课堂教学基本上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学习者角度看,成人学生听说能力尤其薄弱,他们迫切希望提高听说技能.

本文针对继续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原则和步骤,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培养过程展开研究(共四轮),试图探索出一条培养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者对学生听力的培养重点通过以听写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来进行,对口语能力的培养重点通过以小组合作式英语短剧排演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同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和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者主要通过测试、问卷、访谈、学生书面报告、教师日记和录像等方式收集数据,利用描述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标注归纳等方法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四轮行动研究,笔者实施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他们不仅听写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听写成绩均分从5.25分提高到11.03分,口试成绩均分从79.83分提高到86.80分),其语法使用、词汇量、拼写准确性、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兴趣、态度、动机、学习策略和交流技巧等方面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笔者得出结论:针对学习者特点实施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是非常有效的提高学习者听力和口语水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对学习者施以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培训并且合理利用形成性评价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1)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在国内现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论文中较少见.该学习群体具有明显区别于普通全日制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者特点,因此如何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深化对该学习群体的认识、总结其学习外语的特征有助于拓宽国际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的核心内容为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听写”和“合作式短剧排演”活动、结合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和形成性评价来培养成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相比该领域之前以理论式探讨和教学经验总结为主的英语教学类研究,本研究内容比较有创意.

3)研究方法和研究时长的创新:本研究主要采用教师行动研究法,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进行了4个学期(共4轮)的行动研究,研究方法和时长在我国高等英语教学领域比较少见,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本篇论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指出对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作者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和评析:成人外语学习者特点、听力和口语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语言学习策略培训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文献综述基础上笔者阐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环境和对象、初步研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过程简述.第四章作为本论文最核心的章节,主要从听力和口语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对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分别通过以“听写”和“合作式短剧排演”为主要手段的系列活动来进行,按照行动研究开展的特点,逐一对四轮研究过程进行具体描述、分析、评价和反思.第五章是总结与反思.笔者以鸟瞰的角度对四轮行动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式总结,对本文四个研究问题做出正面回答,肯定了听写教学和短剧排演教学的积极效果,概括出比较有效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对在研究过程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的学习策略培训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进行描述、讨论和总结.最后一章结语部分首先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继而从应用层面讨论本文对继续教育英语教学产生的教学启示,反思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第四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例: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服务型英语学习研究

兴起于美国的服务型学习以其学术性反思与满足社区需求的功能获得教育界的持续关注.(Hale,2005)服务型学习,作为加强高等教育与公共社会相联系的重要策略,正在被多个国家确定为教育目标,并被引入主流课程之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的英语教学与服务型学习的结合也逐渐获得发展契机.

三种理论一脉相承构成了服务型英语学习的理论基础.首先,以Dewey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想认为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个体真实的生活经历之上;其次,生态系统理论关注教育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将个体与塑造个体的环境结合;第三,语言交际能力理论强调语言使用能力对于语境的依赖,重视个体的语言经验和真实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的服务功能和社区服务的教育功能通过英语课程与服务型学习的结合实现.服务型英语学习是基于经历的语言学习方法,为学习者提供了与真实世界交流的机会,并且在个体、学校和更广阔的语言环境建立起有意义的关联.当前,对于服务型学习在中国英语教学环境下的应用,学界缺少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可行性论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于,一是考察融入课程之中的服务型学习在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英语教学环境下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以此证明服务型英语学习在中国实践的可行性;二是比较学习者在服务型英语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环境下的收获,着重考察服务型英语学习下学习者在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非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证明服务型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同时考察服务型英语学习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

实证研究案例来自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是基于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系列实验,研究者根据服务型学习理论设计学习项目、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服务型英语学习项目“用声音叙事”鼓励学生访问在宁波外籍人士,调研外籍人士对宁波的整体印象,并且提出提升宁波国际化形象的建议;项目以三种不同模式与英语课堂教学结合,教学要求和评估方式有所不同.学习模式一:导入课程的服务型学习,学生访问外籍人士,口头呈现访谈经历;学习模式二:成为课程组成部分的服务型学习,学生访问外籍人士,完成日志记录,以团队形式撰写报告.学习模式三:成为课程的服务型学习,学生走访外籍人士或者外资企业,个体撰写可供公共服务部门参考的调查报告.

研究包括前导研究和核心研究两个部分,研究受试对象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113名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前导研究从2009年4月至2009年7月,涉及学生47名,其中27名学生参加模式一,20名学生参加模式二,实验前后学生都会接受问卷调查以检查服务型学习与课程结合的效果.

核心研究开展时间为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涉及实验组和控制组66名学生,实验组33名学生参加作为课程的服务型学习,即模式三,学生参加“用声音叙事”真实访问活动;控制组33名学生参加课程计划内的专业实践课程,该课程具有自主性学习性质,以常规方式在校内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期间和之后,所有学生接受系列问卷调查以比较两种学习方法的效果.

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数据收集包括问卷调查、学生访问、实践观察、学生日志分析、学生调查报告分析、课程评价等.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以确保对中国专业英语教学环境下服务型学习效果的检验更为系统有效,结果发现:

(1)以不同模式导入课程的服务型学习,学习者的受益程度不同.实验组模式一前后测对比发现,学习者语言学习和应用提高程度最显著;实验组模式二前后测对比发现,学习者文化学习方面提高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模式三在多项指标超过控制组,学习者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和学习模式满意度比控制组学习者更高.数据显示在学习者背景相同的情况下,服务型英语学习的课程融合度与学习者的受益程度正相关.

(2)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促进学习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实验组在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比控制组更有优势,在语言技能发展中,学习者听力、口语表达、写作、翻译、语言理解能力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各项指标均高于控制组学习者,包括母语文化意识、目标语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服务型英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情感态度的变化较之控制组更为突出,如目标语学习态度、对待目标语使用者的态度,英语交际自信心出现显著性差异.

(3)个体成就感激发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交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激活学习者学习策略使用.实验组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方面较控制组更具优势.服务型学习下的学习者学习动机高于自主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者,在内在动机、学科价值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服务型学习下的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较之自主性学习方面提高明显,在练习、融会、组织化三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4)服务型英语学习促进学习者非语言能力发展.服务型学习下学习者的公民意识均高于自主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者,归属感、奉献意识、荣誉感都存在显著差异;服务型学习下的学习者在成长意识均高于自主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者,在思想的成长意识,和对世界的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服务型学习下的学习者所涉及的22项多元能力均强于自主性学习模式下的学习者,决策、适应、发现等能力发展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为服务型英语学习的评估环节,本实证研究中学习者成果丰富,以实验参加者为主体出版著作两部,发表各类文章20多篇,成果得到浙江省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和教育部的肯定,活动先后被多家重要媒体报道,如《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

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描述中国环境下服务型学习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探讨与服务型英语学习相关的因素.结论认为服务型学习研究在中国的实践刚刚起步,和课程教学的结合非常有限,然而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服务型学习在中国英语教学的应用空间巨大.首先,服务型英语学习下,对话关系的形成创造了真实语言环境,这可以弥补英语学习中交际不足的缺陷,有效提升了学习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其次,课堂教学与文化的密切互动有助于学习者实现对母语文化、目标语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建构;再者,个体体验促进学习者的反思能力,这种能力最终会激发学习动机和改进学习策略;此外,服务型英语学习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多元能力发展.

实证研究将“服务型学习”策略与中国外语教学环境相结合,以不同模式在课程设计中导入服务型英语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证明了服务型英语学习的可行性.实证研究沟通课堂的语言学习与社会的语言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度,这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实证研究证明服务型英语学习不但提高了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学习者动机和学习策略,而且增强了学习者的使命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充分体现了大学精神的“育人”本质.

本研究三种不同服务型学习模式的应用证明服务型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行的、有效的.服务型英语学习源于课堂,超越课堂又回归课堂,这个学习过程也构成了学习者基于经历的语言学习循环,希望通过实证研究的具体分析,本研究可以促进服务型学习与中国英语教学环境的结合,并为有志于此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批评的借鉴.

第五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格式: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

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函授论文、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英语教育专业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题目

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是一种新教育模式的探讨与构想.语言是人类表达自己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使用和表达语言来传递人的存在信息,不过,除非人们的意识形态与素质不断提升,否则很少会有人用心去捕捉.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在*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质量以及重构某一与众迥异的人生形态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语言折射人文智慧,也可让人重新认识自我,还能帮助找出自身的偏离之处.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可以给人带来与不同情感、智慧牵手的体验,这种魅力对于当代英语专业教育来说是不可抗拒的,她引领着不同文化群体或文化冲突的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是对英语专业教育寄托的美好希望,其教育价值理念就蕴含其中.

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意在将文化理解的精神贯穿于英语专业教育全过程.因此,文章在导论之后的第二章就对“文化理解”的“本原”进行了概念澄清、对其发生以及哲学意蕴进行了解读.文化理解是理解主体对文化意义的内化,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一种观念性、情感性和意愿性的实践活动;它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极端”倾向,尽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一种自由的思想交流与沟通.从历史的角度看,在人类文明的源头,文化理解就是祖先们的生活方式,它将自由与秩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文化理解是人类个体的心理始动力;另外,文化理解也是社会事件发生所必需的条件.文化理解的活力在于其能弃绝对立与隔绝紧张关系的源头,开辟一个多元并存、开放、互动的新局面.“理解”已成为当代哲学的关 键 词 .无论是巴赫金的超语言学,还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还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及布伯、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亦或哈贝马斯理想的语言环境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文化理解进行了哲学意蕴的阐释,这些理论必将在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教育领域引起强烈的反思与回应.

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是以社会生活为背景进行的构想.论文第三章解析了文化理解的时代背景,阐释了当代英语专业教育的困境以及文化理解与社会大背景的休戚相关.现代化使人类置于与自然界和他人心灵隔离的危机之中,使人类面临多元文化的相遇与碰撞.在这种时代背景中的一元论以及二元论都无法适应形势的要求,人们渐渐意识到文化理解是实现超越与秩序、应对人类危机以及谋求共同发展的最佳选择.

论文第四章是关于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之可能性界说.可能性界说主要立足于“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是可能的”和“英语专业教育与文化理解相契合”的两个前提假设,对于这两个前提的论说实际上是对语言教育观和英语专业教育观的重新揭示与澄明.首先,语言学在二十世纪初开历史先河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密切关注思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此,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研究语言还是文化都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认识其本质.其次,语境论的出现直接导致了语言教育领域从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知性教育向通过语言学习来理解不同核心价值观念为主的文化理解教育的转变.另外,存在主义教育对“我—你”教育关系的阐释、边界教育学对师生关系边界跨越的处理、以及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对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共同解放的追求等等也是对“文化理解与英语专业教育相契合”的多维证明.

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的哲学基础在于人性的理解.论文第五章是对语言符号研究以及英语专业语言符号教育现象的检视,通过分析语言符号教育的逻辑和原理,认为在语言学习的较高阶段,即英语专业的语言学习阶段大幅度增加人文性知识内涵、减少语言符号教育与技能训练的比重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英语专业学习主体在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上的提升而且还有利于母语文化的国际传播.学者们逐渐发现理性认识能力都是在语言结构中发生的,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载体.近代哲学倡导的主客思维模式逐渐被意义辨析、语言表达分析和言语行为分析所替代,因而西方哲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语言学阶段.语言学转向的三条基本路向包括: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句法—语义学分析模式;以乔姆斯基(Noam Avram Chomsky)为代表的理想语法构造模式;以及以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为代表的语用学分析模式.前两种理论模式由于过分注重语言规则本身的考察,而忽略了语言的交往、沟通功能.而语用学的研究将交往职能引入语言分析,把言说者和听者之间相互理解的前提条件作为主要任务,语用学角度的语言分析强调合理挖掘交往的合理性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

论文第六章是针对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作为一种自由的教化实践的全面叙述.这种教育是一个贯穿文化理解精神的开放—生成的英语专业教育模式.在其整个教育过程中,英语专业教育将重温促进学习主体自由成长的本体承诺,重新找回英语专业教育的本真力量.面向文化理解的英语专业教育坚信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系将取*度性关系,整个教育过程将充满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且师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将得到共同发展.

这篇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英语教育专业引用文献:

[1] 新颖的英语教育专业论文选题 英语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2] 优秀幼儿英语教育论文题目 幼儿英语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3] 中学英语教育专业论文题目 中学英语教育论文题目哪个好
《英语教育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英语教育专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