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主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2

简介:关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论文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目录

  1. 1.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2. 1.1 理清人才培养标准与实际教学操作的关系
  3. 1.2 确定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过程的约束
  4. 1.3 提出学生的普适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的一致性准则
  5. 1.4 调整教学与实践方式并引导学生建立系统思维方式
  6. 1.5 强化工程控制论对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理念的影响
  7. 1.6 形成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与创新模式
  8. 2.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9. 3.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0. 3.1 实践成效
  11. 3.2 建设成果
  12. 4.结语
  1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摘 要:针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汽车、通信、建筑和诸多行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求,按照以前瞻性技术为引导、适用性技术为重点、原理性技术为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与实践环节上,率先提出了工程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即以培养掌握“工程控制论”的具有系统思维方式、工程实现方法的人才为核心,构建、提升、凝炼三个层次,电路、系统、网络三条主线和六个方向构成.经过近五年的实践,验证了模式的成效.

关键词:工程型 培养模式 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73-02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一个核心、三个层次、三条主线、六个方向构成:

一个核心就是以培养掌握“工程控制论”的具有系统思维方式、工程实现方法的人才为核心.

三个层次是:(1)以专业基础课教学为前导、专业课教学为重点的工程知识基础构建层面,奠定工程实践的理论基础;(2)以课程设计为兴趣引导、实习环节为能力强化的工程应用基础提升层面,积累工程实践的经验方法;(3)以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专业技能大赛为契机、毕业设计为过程的工程问题分析解决凝练层面,形成工程型人才的创新能力.

三条主线是:(1)以电子电路为脉络的传感器适配与功能驱动分析设计的教学实践主线;(2)以信号处理为脉络的微控制器与可编程器件分析设计的教学实践主线;(3)以网络通信为脉络的嵌入式系统与数字通信分析设计的教学实践主线.

六个方向包含三个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和三个产品应用研发方向:(1)光电传感检测机理研究方向;(2)全数字电视架构研究方向;(3)在系统可编程芯片研究方向;(4)汽车电子应用研发方向;(5)网络终端应用研发方向;(6)智能家居应用研发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遵循目标明确、脉络清晰、标准科学、约束合理、方法优化、过程完整、途径有效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及时反馈调整,达到成效显著的目的.

1.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本着培养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的目标,按照下列流程进行实施.

1.1 理清人才培养标准与实际教学操作的关系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标准:

(1)具备工程背景——了解工程问题的特征:可实现性、可操作性、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价比.

(2)具备工程基础——掌握扎实的工程问题解析理论与技术.

(3)具备系统思维方式——形成系统的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

(4)具备工程实现方法——强化工程实现能力与构建工程实现的科学方法.

实际教学操作的任务:

(1)传道——讲解工程问题分析机理.

(2)授业——教授工程问题解决方法.

(3)解惑——解释工程问题的相互关联与系统解决途径.

(4)答疑——提升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标准与教学操作的关系:

培养标准是数学期望,教学实践是逼近过程,学生是教学对象主体,教师是教学控制算法,培养模式是过程优化的约束,教学效果是算法实现的性能指标.

形象的说: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就是一个自适应滤波器的工作过程.

1.2 确定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过程的约束

本着事实求是的原则,认清学生学习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分布呈现由正态分布向均匀分布发展的趋势,但均值较高;教师教学过程普遍呈现程式化的态势,高学历高智商,缺少工程背景与意识;针对这一状况,提出对二者的关联约束是模式创新的关键.

1.3 提出学生的普适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的一致性准则

对于学生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学习方法采用课上听讲与课后研习强化的方法比较适宜,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采用课堂引导与课后思考强化的方法获得认同.对于教学来说,前期以基础知识和专业背景的强化为主,后期以知识融合和工程意识的方法构建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是普适的,据此,构成了教与学的一致性准则.

1.4 调整教学与实践方式并引导学生建立系统思维方式

在教与学的一致性准则衡量下,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和配套的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上,建立课程信息关联与反馈机制,通过三个层面与三条主线的认知与实践,做到解决问题时“瞻前顾后”、“统一协调”,逐步使学生建立并形成工程问题解决的系统思维方式方法.(表1)

1.5 强化工程控制论对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理念的影响

理论问题的研究方法往往可以根据选择或改变研究途径、设定假设或约束来绕开难点往前走,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指导性原理与方案;

而工程问题的解决由于受到可实现性、可操作性、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价比的硬性约束,必须做到模块化与系统化的统一,即模块要做的精细,系统要做到优化,模块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系统中各模块的相互协调来解决.

这一思想在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中得以阐述并成为中外系统工程界的思想基石.这一工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工程创新理念产生影响,通过专业教学与实践不断深化工程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法的理解,形成系统工程意识.

1.6 形成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从以下三点上体现有效性:

(1)从课程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与实践环节的建立与完善上,根据学生的能力与特点,不断调整与更新,达到针对核心培养目标下的有效.

(2)从教师教学工作与实践指导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上,根据专业培养主线与方向的归结凝练,不断强化与更新,达到适应三个层面教学实践的有效.

(3)从提高学生工程知识学习能力与工程问题系统解决方法的实践上,根据依托背景来学习与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思路,不断优化与更新,达到构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有效.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经过近五年的不断探索和反馈调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面向电子信息学科的、工程型培养方向的、具有系统思维方式与工程实现方法的人才培育方式方法,培养出大量适应电子信息工程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印证了模式的创新性与有效性.

2.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提出了掌握“工程控制论”、具备系统思维方式、工程实现方法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做为支撑在年轻教师队伍中倡导踏实进取、勇于奉献、团队互助、乐观向上的精神,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践工作任务,创造了宽松施展空间与创新氛围.

构建了由一个核心、三个层次、三条主线、六个方向组成的全新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架构;

做为支撑先后公开出版了四本针对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材,凸显了专业培养层面、主线与方向,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化教师系统工程教学水平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

做为支撑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认识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业务实习、生产实习内容、毕业设计内容上,针对能力培养和水平提升逐年进行了调整与优化,编写了系列实践教材.

3.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实践成效

数字验证了电子信息工程三个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光电传感检测机理研究方向、数字电视架构研究方向、在系统可编程芯片研究方向)和三个应用产品研发方向(汽车电子应用研发方向、网络终端应用研发方向、智能家居应用研发方向)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在专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上崭露头角的杰出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数已达到专业人数的15%以上,成为学术骨干和项目负责人、业务经理和部门负责人.

毕业生信息反馈显示,一个核心、三个层面、三条主线、六个方向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技术上的前瞻性,在人才素质与能力提升上的潜在作用显著,工程意识与系统工程理念的潜移默化,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参与的大型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表2).

3.2 建设成果

(1)形成了针对性强的专业培养方向:网络终端、汽车电子、智能家居.

(2)编写并出版了系列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教材:《电子工程师—制图与制版技术》、《电子系统—仿真分析教程》、《ALTERA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技术》科学出版社,《实用电子电路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电视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构建了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工程背景建立——理论教学知识传授——课程实验验证强化——实习环节能力培养——设计环节建立工程意识.

(4)高素质教学与实践团队的形成与凝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充实,已形成一支由年轻博士组成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团队,并经历多年繁重的教学与实践环节锻炼,凝聚成为踏实进取的团队作风.

(5)构建了高效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年的创新与实践,凝练出工程型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并经受了人才市场变化的检验.

(6)杰出人才层出不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有香江学者1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科研精英12人,科研骨干16人,教学骨干4人.

4.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教学改革成果的总结与凝炼,反映了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的创新.

近五年来,按照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成效显著,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杰出人才不断涌现,这一点印证了“具有系统思维方式、工程实现方法”的培养核心以及从三个教学层面、三条专业主线、六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型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与创新性.

坚持工程型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教学与实践过程,使培养模式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争取各级建设资源,将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宋健.工程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王效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探讨[J].武夷学院学报,2011,30(2):85-89.

[3]李学农.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4):188.

[4]万丹梅.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174.

[5]李松松,郭显久,曹立杰,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6]沈献博,姚文华.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见习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9):91-93.

[7]潘君.浅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4-46.

[8]覃焕昌,潘大胜,颜锦.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1):131-13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9] 胡晓,秦剑,刘长红.基于课程群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05(3):39-40,81.

[10] 胡文静,刘振球,孙亚辉,等.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21-22.

总结:本文关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引用文献:

[1] 热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论文选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论文标题怎样定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识方向论文题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识论文题目怎么取
[3] 容易写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论文选题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word下载【免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