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政治生活论文摘要怎么写 政治生活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政治生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9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

政治生活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
  2. 第二篇摘要范文: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
  3. 第三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4. 第四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模板:《政治生活》模块角色扮演教学研究
  5. 第五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怎么写:构建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支持保障体系的思考
  6. 第六篇摘要范文:政治哲学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7. 第七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范文:政治生活中利益集团的成因分析
  8. 第八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格式:现代政治生活与政治*
  9. 第九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高中《政治生活》贯彻探究性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政治生活论文摘要范文资料,适合作为政治生活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

近年来,虚拟公共领域发展迅速.这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时空———人类事实上既生活在真实的物理时空,更生活在被创生的虚拟时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人类必将并已经成为虚拟空间的参与与主宰者并彼此依存,逐步创建完善着虚拟公共领域.虚拟公共领域兼具真实性和虚拟性双重特征,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它通过影响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而影响着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并进而形塑着人类政治生活.虚拟公共领域对政治生活的这种影响,客观上要求政府提升执政能力,在尽最大努力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及信息自由的同时,也规范着社会道德与公民法制意识的提升,正因为如此更要关注虚拟公共领域中的舆情与民意,引导公民政治心理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发展.

第二篇摘要范文: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

当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强大的渗透力对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论文使用多点民族志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问卷法、事件—过程分析法、口述史方法等,对湘黔桂三省毗邻边区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八寨(乡)的上岩、坪寨两个侗族村寨和孟冲苗寨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民族志调查.通过全面考察发现,大众传媒与这三个少数民族村寨政治生活的关系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脱离不开独坡八寨、通道侗族自治县,以及三省毗邻边区大区域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影响.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村寨政治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村寨的政治信息传播、村民的政治参与、村寨的治理、村寨政治精英的媒介素养和村寨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等方面;同时,大众传媒对与村民政治生活紧密联系的村寨政治文化,村寨政治关系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国家和省级大众传媒(主要是电视)方便快捷地为村民提供了宏观政策信息;而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以及自订的区域政策信息则往往是借助科层制的组织传播来贯彻,地方媒体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地方媒体在政策宣传与贯彻的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以“节庆传播”为特色的民族传播形式.

信息的有效传播为村民政治参与创造了条件.村民对国家政治体系的动员型参与和主动型参与都呈现集体参与的特征,以区域的精英人物为代表.动员型参与与大众传媒议题设置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而主动型参与主要表现为:民族精英组织学会,创办刊物,影响政策制订往对民族有利方向发展.在大众传媒推动下,村民对民族政治体系参与积极活跃.而村民的日常政治生活参与,则主要是通过对民族文化活动的参与来实现的,大众传媒起了宣传推动和促进作用.

村寨精英在村寨政治生活中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对少数民族村寨政治精英的调查发现,无论是传统型,还是现代型,乃至潜在型村寨精英,都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比较积极,也非常善于利用大众传媒资源来开展工作.

在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众传媒所起的作用调查发现,他们的政治信息获取渠道非常不畅,政治生活态度冷漠;而他们有限的大众传媒接触和使用更多地体现为对娱乐消费文化的享用.在村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自由天空”的支教老师们作为舆论领袖的二级和多级传播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村寨治理中,村民利用所获取的大众传媒信息来作为与村干部博弈的工具,往往会给村干部的工作带来一些被动.但同时,村干部也会利用其所掌握的大众传媒资源优势,以及组织传播的独有资源,与村民展开信息对弈.当前的少数民族村寨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工作.

在大众传媒影响下,村民的视野更开阔,在全球的体认中形成了对国家统一体和中华民族更高的认同;并且学会用国家坐标、全球坐标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利益诉求.在大众传媒镜像驱动下,不同民族村寨,同一民族不同村寨之间的关系缓和,在共同的对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参与中,大家消解了历史矛盾,融洽了政治关系;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不同民族间,同一民族内部由于利益关系,仍然存在的矛盾;在传媒影响下不断高涨的民族意识也是需要加以科学引导的问题.

大众传媒对侗苗少数民族村寨政治文化的影响表现在物态文化方面主要是对鼓楼和建筑民居的影响,在制度文化方面主要是对“款”的影响,在行为文化方面主要是对村民参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影响.而这一切体现在村寨观念心态文化方面是从传统的冲突型和服从型政治文化,向现代*的协调型、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

总体来看,现代传媒技术发展,以及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村寨的日趋普及,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寨的政治文明建设,有力地推动着“村民自治制度”在村寨的执行,使得政治不再是高墙王宫之事,使得*在广大的少数民族乡村成为可能.但我们的大众传媒如何走出众声喧哗的“娱乐享受”,如何真正走进那广阔的乡村,回归“大众”本质,却是另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第三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政治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报纸和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所采用的传播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选举的进程和公民对政治的参与程度,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仅代表着人类传播技术的变化与进步,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使得网络社会正在崛起,网络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毫无疑问,网络也对政治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公民政治参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理论源自于近代*理论中人民权利的思想.*本质上要求广泛的政治参与,因此,政治参与是*政治的核心,也是现代政治系统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公民的政治参与体现了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权,而且以人民**制度为起点,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基层*制度等等的制度安排,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为进行选举和*、参加社团组织或者政党组织、信访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利益的分化推动了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崛起,互联网凭借自身的信息量大、公开性和实效性等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平台之一.人们在现实中政治参与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进行宣泄,利用虚拟空间来获得政治参与诉求的实现.对于中国而言,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队伍的扩大,互联网对中国政治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人们越来越多的利用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参与政治生活.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在当下的中国,网络不仅仅建构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也为公民政治参与创设了新的方式,它以一种无中心的、离散的结构打破了以往政治参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网络政治参与所具有的低成本性、平等性、开放性、高效性、直接性、互动性等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政治参与者的平等,政治参与的价值理念在网络时代体现得比任何时代都要明显.在启动公共议程方面,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不依赖政府批准的独特优势.网络赋予了公民话语权,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公众通过网络所形成的网络舆论尽管不必然影响政府决策,却是政府在决策时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同时,网络也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平台,推动了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与对话,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

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政治观念、改变着政治参与的模式和方法,也改变着政府决策的行为,为中国政治发展创设了新的环境.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参与政治生活进而影响政治进程的行为,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参与方式的互动性等特点.在这一新的政治参与模式面前,政府如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与公民在网络空间展开互动和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就能够控制矛盾的发生,也能够疏导和协调各种冲突,网络政治参与就是现实政治的“解压阀”.然而,如果政府不能够跟上网络社会的发展,对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的政治参与模式采取强压和打击的手段,就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升级,网络政治参与就会成为政治冲突的“催化剂”.

2003年“孙志刚事件”标志着中国网络政治影响力的真正形成.2008年初,绥德事件、西丰事件、天门事件和华南虎事件经过网络舆论传播放大,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事件、*案、杭州飙车案,到上海“钓鱼执法”、石首骚乱,再到奥运圣火传递风波和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网络都发挥了惊人的政治影响力.网络不仅仅是一般民众参与政治活动、向政府进行利益表达和政治监督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广大政府官员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的各级官员越来越认识到网络的重要,许多领导干部通过开设博客和发帖等方式参与网民的互动.2011年被称作中国的“政务微博”元年.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开始使用微博,政务微博作为民众与党政机关和政府官员交流沟通的平台,不仅能够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还能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整合电子政务资源.作为政府创新与管理的新方式,政务微博逐渐成为令人关注的力量.换句话说,网络已经成为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新媒介,而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网络的能力,也成为衡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当网络与中国政治相结合,究竟会给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背景和条件是什么网络政治参与将对中国政治生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是什么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怎样的现实困境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政治参与对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挑战本文的研究主题就是就围绕着上述问题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与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政治生态的影响、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现实困境以及加强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本文所依据的基本逻辑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当前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也成为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国家权力、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和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同时,在网络政治参与这一变量的影响下,国家权力、政治文化和政府管理的变化也将反作用于网络政治参与,从而推动对于加强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思考.具体来讲,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是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并对该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述评和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进行阐述与说明.

政治生活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生活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2000字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政治生活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政治生活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第二部分是研究的基础与理论框架.本部分首先对政治参与以及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进行了厘清与界定,然后对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对于媒介的政治功能、议程设置理论以及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关系的理论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是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与发展.本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背景,即互联网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冲突的深化.然后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方式进行了叙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案例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论述.

第四部分是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政治生态的影响.本部分主要是从网络政治参与和中国政治意识的变迁、网络政治参与和公共政策、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以政务微博为例对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政府回应机制与互动模式的转变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第五部分是对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具体形态——网络监督进行了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作为网络政治参与具体形态的网络监督成为当前我国对公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重要方式,本部分从网络监督的兴起、影响以及网络监督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有效推进网络监督制度化建设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第六部分是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困境:数字鸿沟的冲击与挑战、群体极化的负效应.首先对数字鸿沟进行了概述,然后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中数字鸿沟表现及成因以及数字鸿沟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对群体极化进行了概述,然后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的成因以及群体极化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第七部分是加强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主要是通过加强网络政治参与法律法规的健全、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加强网络行业自律和公民网络*建设等方面推动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第八部分是结语.

总之,本文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对中国网络政治参与进行解读,将网络政治参与放在媒介与政治关系的互动中进行考察,对网络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此作为分析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发展背景、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政治生态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具体形态—网络监督、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困境等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作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加强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剖析.


https://www.mbalunwen.net/biyelunwen/75173.html

第四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模板:《政治生活》模块角色扮演教学研究

在《政治生活》模块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符合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转变的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呼唤,有利于改变传统政治课教学的弊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模块的核心词是“*参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主义*政治的机会,让学生在模拟和游戏的情境中对政治生活中所涉及的角色进行角色认知和角色学习,这正符合《政治生活》模块的教学要义.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政治生活》模块中的角色扮演教学需要遵守一系列操作程序.首先,教师在活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仔细分析外部因素,谨慎确定学生演员,并给学生观众安排观察任务,这是角色扮演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其次,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创造良好活动氛围、明确活动要求、适当进行热身活动的基础上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运用鱼缸法、多人角色扮演法、角色倒置、角色轮换等多种角色扮演方法来充实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实现*参与、获得情感体验;最后,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实践智慧,按照特定的逻辑与步骤对活动进行总结与评价.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都证明,角色扮演教学在优化《政治生活》模块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合理设置情境、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全面参与和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互补这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以实现其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第五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怎么写:构建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支持保障体系的思考

保持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是党的一贯要求,它有助于增强党员意识,在发挥政党组织优势、实现党员主体地位、规范党内权力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空心化、随意化、单一性,极端*化与过分集中,平等关系扭曲、同志关系错位,党内政治生活制度虚化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这种状况是思想观念、制度设计、相关载体以及权力配置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实现党内生活的正常化必须围绕心理、载体、主体责任、制度、权力配置以及防范错误倾向等方面构建一套支持保障体系.

第六篇摘要范文:政治哲学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政治生活作为人类总体性活动的其中之一组成部分,是人类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所谓能动性是指人首先能够区分现实存在与各种可能,而不同的可能性又可作为某种特定的理想在政治生活中引导人们不断地改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现实的存在.能动性在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对于理想的追求.而受动性则是指人在进行政治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肯定会受到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条件、环境和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制约和限制.受动性在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于现实存在的把握.政治哲学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理念和政治合法性之基本依据的学说,可以将其一般地理解为是对政治生活的哲学反思,而这种对政治生活的反思也由此会相应地体现为理想性和现实性两种不同的倾向.所谓理想性通常表现为以至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引导为政治生活的首要着眼点,而现实性则通常意味着在现实条件和因素所能允许的可能范围之内再考虑对于现实存在的改变.作为古典政治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就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体认着这两种不同的倾向.

柏拉图从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出发,竭力从理论上构设出符合这种道德原则的理想社会,理想城邦和理想政体,以此作为政治批判的思想依据和理论参照物,并把努力实现这种理想国家作为政治实践的基本目标.为了能够正确地判断政治生活问题的是非善恶,就必须确立理想化的是非善恶标准.而在柏拉图看来,这种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化标准不能来自纷然陈杂的经验世界,而只能来自理性思维本身.可以说,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是一种理想性的政治哲学.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从政治生活的现实经验和现实条件出发,探讨在现实中可以实现的优良国家或优良政体,把为解决政治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合理的策略作为政治实践的基本任务.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称之为一种现实主义,这并不是说,他的政治哲学不探讨判断政治生活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问题,而仅仅是对经验事实的描述,而是说,在他看来,这些标准不是来自纯粹理性的道德预设,而是从政治生活的实践经验中提炼而来.这些思想同样具有充分的道德价值,同样包含着对理想城邦和理想政体的理论构设.只不过,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任何一个标准和主张,都不是基于纯粹的理性思辨,而是基于对政治生活经验和问题的现实思索和考量.

本文紧紧围绕政治生活的理想性与现实性这两种不同的倾向,深入阐释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思想.充分利用二者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主要著作来把握其理论发展的主线,在此基础上对二人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与比较,从而试图在还原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二人政治哲学思想的原貌和不同倾向的同时,对政治哲学自身形态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进行合理的反思.本文主要是从城邦论、德性论、正义论、政体论以及法治论这五个方面来展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除了城邦论是属于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反思和城邦建构的总体性把握外,德性论、正义论、政体论与法治论这四个方面正好构成了考察人类政治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四个向度,而本文也正是从作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主线的这四个方面对二者的思想予以比较分析和阐释.

城邦论是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所选取的共同域,试图从整体上概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于城邦建构的不同倾向的把握:柏拉图力图从源于抽象思维的道德原则出发而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对于现实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德性作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探求优良政治生活的*根基,是二者构建至善城邦与培养完善个体的内在本性表达.柏拉图将善置于形上超验的绝对领域,“善的理念”成为其德性论的形上根基和本体论设定.他试图在至善理念的绝对统摄下构设城邦的政治生活,强调人灵魂中的理性对于其追求至善、获得德性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则将探求城邦至善的政治学与探求个人至善的*学置于实践之学的视域中,强调不仅要知道善是什么,更要力图成为至善的城邦和善人.亚氏并不否认完满意义上的美德,但他更为注重探索在现实中实现和赋有德性的方式,他也由此区分了优良之人的德性与好公民的德性.而作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最高范畴,正义是二者德性论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是从善中推论出来的,他的正义论就属于一种德性正义论,他试图用抽象的道德原则统领整个城邦的政治生活.而亚里士多德则并没有将正义完全寄托于对知识的追求,而是依托于实践活动,注重从制度以及平等的层面上探求正义的实现形式.政体论作为二者正义理论在政治建构中的体现,也显现出二者对于政体不同的建构和把握倾向.柏拉图认为政体评判和排列的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出趋向至善的根本价值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力求探索在现实中能够实现的优良政体.在关于二者对待应如何实现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在政治理想追求方式的问题上,尽管柏拉图承认法律的作用,但他并不认为法律是万能的,他主张将城邦的权力交由哲学家由其来进行统治.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即使是最为优良的统治者也会受到*的影响而可能在执政时产生偏执,因此他极力反对人治而重视法治.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的分析、阐释和比较,使我们梳理并明确了政治哲学的理想性、现实性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不同价值和重要作用.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力避免使政治生活陷入到理想性或现实性这两种不同倾向所可能产生的误区中,而这就需要我们在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框架中把握理想与现实、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因为正是依托于人的总体性实践活动,理想与现实才能够实现具体的、内在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人们对于终极性理想和价值批判的把握才能在其合理范围内发挥引导和批判作用而不至于成为空想,现实性的存在也会在历史活动的进程中不断趋向于理想而非停滞不前.

第七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范文:政治生活中利益集团的成因分析

分析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功能,必须首先了解利益集团的发生和形成,才能更好地理解利益集团.本文对利益集团形成的理论流派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益集团形成的一般理论.文章认为,利益集团的形成具有内在的动机,但利益集团的普遍形成则是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产物,特别是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是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原因.

第八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格式:现代政治生活与政治*

现代政治生活具有普遍性、程序性、公共理性、人类关怀性等等特征.现代政治生活也正是具有这些基本特征影响人类资源分配的活动.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存在三大基本的政治*问题: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冲突,现代国家建设与政治*转换,公民教育与政治*.完善与发展中国的政治生活,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这些基本问题.

第九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社会逐渐兴起,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和重要作用愈益凸显.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的论述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论断,将公民意识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系统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借鉴国外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启示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进行辨析和界定,以调查问卷的数据及相关分析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

全文由七部分构成,具体内容可概括如下:

第一章,绪论.着重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指向.本论文的研究是基于:第一,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需要.公民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空间,关注公民社会中公民意识的培养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服从和责任;公民意识教育则强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意识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公民意识教育.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较为成熟,具备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发展.第三,提高公民意识的需要.公民意识教育基础薄弱直接阻碍了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公民意识教育是提高公民意识的需要.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开拓研究视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充实新的内容.公民意识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元素和突破口.第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公民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对提高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理论以及西方公民意识教育理论的有关论述,明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借鉴国外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进行辨析和界定: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进行探索.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本章总结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的公民意识教育理论的论述,这些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与时俱进的指导.本章较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国家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西方国家较具代表性的公民意识教育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的公民意识教育理论、共和主义的公民意识教育理论、社群主义的公民意识教育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意识教育理论.通过对当代西方公民意识教育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公民意识教育理论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自由主义倡导人性的解放,尊重公民在*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共和主义重视国家的整体利益,注重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社群主义重视培养对社群的认同感.多元文化主义尊重多元文化,关注弱势群体利益的问题.西方公民意识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可以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第三章,部分国家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论文选取美国、英国、法国和新加坡等四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其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整理分析,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启示意义.这些国家关注权利义务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意识教育、参与意识教育、社会道德意识教育等.旨在明确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培养公民具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情感、态度和能力,具有政治信仰的公民.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对人们公民意识形成的作用,体现在多种教育途径中.不仅关注公民道德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环境熏陶教育的作用;重视实践教育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作用;还大力提倡媒体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新型教育途径.通过这些途径,有利于公民形成普遍认同的内心行为准则,培养公民的情感与态度,提高公民生活的能力与技能.同时,锻炼了协作和团体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本章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对公民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关系等相关问题的看法进行分析.接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涵义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基础和条件,公民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存在差异性:教育对象不同,层次性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不同等.继而分析了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困境,探究了思想政治教育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的一些新的视野.据此,文章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进行论述.鉴于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将公民意识教育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更为恰当,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本章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必要性体现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保持与时俱进的必要.第二,明确公民意识教育学科定位的需要.其重要意义是:第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需要.第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的需要.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第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主体性.第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第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将在第五章和第六章详述.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当在把握思想政治导向的同时,用公民教育理念来夯实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内容为:第一,主体意识教育.公民社会的建立赋予了社会成员主体资格,使社会成员从法律上人格和身份的不平等变为平等.主体意识理所当然成为公民社会中公民意识的首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主体意识教育应包括个人意识教育、国家意识教育和全球意识教育等.第二,社会公德意识是公民意识中很关键的内容.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规范和调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是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应至少包括自由平等意识教育、诚实守信意识教育和道德责任意识教育.第三,法律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可以为培养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保障,至少应包括*法治意识教育、公平正义意识教育和权利义务意识教育.第四,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公民树立科学生态*观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通过广泛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普及生态环境基本知识,提高公民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倡导科学的生态*观,获得公民的广泛的认同感和支持感,达到公民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目标,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生态思想政治理论意识教育主要包括生态思想意识教育、生态政治意识教育和生态道德意识教育.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本章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课堂教育.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公民意识教育,在这些课程的讲授中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思想,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公民意识,强化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注重其他学科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且也要向学生传播隐含在专业课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环境熏陶教育.环境熏陶教育包括校园环境熏陶教育、家庭环境熏陶教育和社会环境熏陶教育,他们对于公民意识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环境熏陶教育对公民意识教育的作用,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实践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在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要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生活之中,通过实践教育的途径来切实提高公民意识.实践教育可以通过校内实践教育和校外实践教育来实现.第四,网络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网络不仅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还可以进行互动评论,我们应当将网络可以公民意识教育的新阵地,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第七章,结语.对整篇博士论文进行总体描述,明确了本文主要结论和下一步研究方向.介绍了本文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具有新意.目前理论界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系统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关系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论文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公民意识教育”作为专门的论题,并在此方面力求有所突破.二是研究思路有新意.本研究针对目前公民意识教育面临的困境,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提供公民意识教育的新视野,力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双赢”.三是研究结论有新意.本研究在认真分析调查问卷基础上,立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历史经验和现实依据,借鉴国外公民意识教育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关系进行辨析和界定,提出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和途径的设想.

第十篇摘要范文:高中《政治生活》贯彻探究性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

当前我国在探究式教学及探究性学习的运用研究上已收获颇丰,但随着我国教育理论及课堂教学理论的日新月异,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当中寻找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和操作程序去指导高中《政治生活》的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和质量,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的目的,成为了当前每一位政治教师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为此,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及《政治生活》的教材特点,借鉴现行教育理论中教学设计最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经验,本文将探究性理念贯彻于高中《政治生活》教学设计之中,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如何优化高中《政治生活》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力求为高中政治教师的成长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本文一共由四部分组成:绪论论述了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并且对本文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通过分析高中《政治生活》教材特点、教学现状、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贯彻探究性理念的意义,得出探究性理念与高中《政治生活》教学设计相结合势在必行的结论;第三部分则从原则和措施上论述了如何优化高中《政治生活》教学设计,具体涉及了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问题等六个方面的优化;第四部分用实际案例的形式展示了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如何将探究性理念贯彻于高中《政治生活》教学设计中,并就其进行了详实的叙述与分析.

本文是一篇政治生活论文摘要范文,可作为毕业论文写作参考.

政治生活引用文献:

[1] 容易写的高中政治生活论文题目 高中政治生活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容易写的政治生活论文选题 政治生活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3] 近几年政治生活参考文献 政治生活参考文献怎么写
《政治生活论文摘要怎么写 政治生活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政治生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