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民族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民族毕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民族毕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21

民族毕业论文范文

民族毕业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民族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我国藏族的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2. 第二篇民族毕业论文样文:云南绿春哈尼族习惯法及其教育功能研究
  3. 第三篇民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基于CIPP模型的广西高等医学院校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研究
  4. 第四篇民族毕业论文范例: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5. 第五篇民族毕业论文范文格式: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发展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民族毕业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民族毕业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民族毕业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民族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我国藏族的民族教育政策研究

民族国家如何对待和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一直是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全球经济竞争的需求还是社会凝聚力的需要,教育都是民族国家制定国家政策的重要工具.民族国家运用教育手段解决少数民族问题,是世界民族国家保证国家安全与地区稳定发展的一般规律.

西藏是我国最特殊的少数民族地区.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单一的藏民族高度聚居、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残留痕迹、全体藏民笃信*教、外国势力策划分裂活动一直活跃,西藏因此成为一个斗争繁杂、举世注目、非常敏感的地区.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

西藏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从根本上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培养新西藏建设人才,是发展经济和繁荣文化的人才保证.作为未来西藏建设人才的藏族中学生,借助1984年制定的内地西藏班政策,在内地获得了富有内涵的成长.该政策创造了少数民族教育最独特的异地办学方式,在藏族学生成长的最关键时期施加影响,以同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影响和带动藏族群众,在内地营造民族教育的自然成长环境,有效促进了汉藏民族交流,藏族中学生毕业后返回西藏工作,成为建设新西藏的优质人力资源.内地西藏班政策是*针对特殊的西藏采取的独创性尝试,成为藏族等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成功借鉴.

本研究根据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策略,运用教育公平理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构筑理论框架,重点研究内地西藏班政策,围绕该政策的起源、目标、实施、结果、评价,通过对藏族中学生的内地适应性研究和内地西藏班政策实施过程与效果研究,探寻内地西藏班办学模式效果、藏族中学生跨地域跨文化成长、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藏族民族教育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本研究立足于三个研究层面:宏观上从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内涵与发展,深入到西藏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变化的研究;中观上从内地若干西藏民族中学的办学研究,深入到藏族中学生的内地适应性评价研究;微观上从上海共康中学的历史与特色研究,深入到共康中学学生个体的成长效果研究.三个层面的研究运用了以下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问卷研究法,对全国一届近50%的内地西藏班藏族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做了数据分析;通过访谈研究法,了解内地西藏班政策的实施,笔者赴武汉、重庆、上海、绍兴、常州、南通、北京、天津、郑州等地的11所西藏民族中学访谈校长、德育教导、班主任、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法,进行内地西藏班政策的效果和价值研究,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本人赴西藏调研,深入到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五个地市,走访西藏地市级和乡村学校10所,了解西藏中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深入到内地西藏班在校学生的家中向其家长了解对该政策的看法和建议,向现在藏工作的内地西藏班毕业生了解其求学感受和政策评价.技术手段上借助因子分析法,选取了“对中学生提升文化知识的质量评价、对中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社会的效果评价、对中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对学习中国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联系评价、对传递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联系评价、对拓展文化视野的评价、对认同本民族文化的评价”等十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确定相应的评分标准,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将十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学习、文化、民族三个主成分因子,并对参加问卷调查的上海共康中学94名学生的三个主成分因子的计算得分进行分析,按照综合评价得分数据左偏分布特征,获得了对内地西藏班政策效果较高评价的结论.

根据因子分析法结论、问卷数据结果,结合访谈观点,得出以下结论:综合得分左偏分布证明内地西藏班政策整体效果良好;学习、文化、民族是影响内地西藏班政策效果评价的三大因子.政策执行方面:生源的质量保证了内地西藏班政策的高起点与可持续发展;限定的西藏领导干部子女的入学率,保证该政策的严格执行和教育发展的公正公平.藏族学生培养和选拔制度的分离,保证了对藏族学生评价的客观公正,以及人才培养明确的目标和民族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性.藏族中学生内地适应性方面:藏族厨师内地支教可以提高政策效果评价;藏族中学生在内地的藏语学习难度超过汉语.政策评价方面:内地西藏班政策全面带动了汉藏文化交流;大量的内地西藏班毕业生成为西藏基层干部,维护国家政权,保证民族团结,体现鲜明的政治功效;内地西藏班政策带动*在藏其它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政策建议方面:实施了26年的内地西藏班政策需要适当的调整,以“民居制”代替封闭式学校管理,以“助学金”方式支持学生回家探望,用市场理念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内地西藏班教学质量,注重内地西藏班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西藏人才政策的一体化衔接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内地西藏班政策独特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促进藏汉民族相互认同、保证国家安全稳定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为世界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选题新颖独特.从国家、区域、学校、个体四个层面,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客观评价了政策效果,方法科学准确.在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都获得富有意义的成果,对国家层面藏族等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对区域层面教育政策的执行、对个体层而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

民族毕业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族毕业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在职论文、2000字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民族毕业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民族毕业论文范文题目

内地西藏班的独特政策,体现了*更强的统筹性、地方服从*的政治性、民族地区与内地省市更融洽的协调性、学校自主办学的灵活性、培养人才更鲜明的适用性,是最独特、最有效的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该政策的成功实践对我国藏族等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的建立完善具有积极的策略意义:通过教育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最有效的手段;按照“积极差别对待”的原则,保证藏族等少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少数民族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承担民族团结的使命;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优先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政策宏观调控,把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

第二篇民族毕业论文样文:云南绿春哈尼族习惯法及其教育功能研究

当前我国的教育,受到举国上下的热切关注.如何规范教育,完善和制定好的教育政策法规,引起了近些年来数次人代会的高度重视.好的法律规章如何顺应民族地区的社会实际情况、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是教育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民族地区,要探索这些问题,必须从习惯法中寻求启示.本文试图从绿春县的哈尼族习惯法去获得启示,绿春哈尼族地区是否还存在着习惯法,习惯法是不是必然产生,有哪些内容.

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世界性的民族.在我国云南省,哈尼族人口163万,仅次于汉族和彝族.在对云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现有研究中,学者关注的较多的是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等,而对哈尼族的研究相对较少.2009年春节刚过,我开始了对红河南岸哈尼族的调查.我首到的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绿春县.绿春县,是哈尼语标准音所在地,哈尼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为88.2%,是全国哈尼族所占比例最高的县.2009年2月13日,我亲身经历了县郊十三个村落联合祭祀的“阿龙欧滨”.古老、庄重的祭祀仪式带有神秘色彩,对祭品顶礼膜拜的同时追求原始的公平和正义,整个县城民间与政府共享过年般的喜庆,整个县郊村落农民被强制要求享受“法”定假日,违规者会受到众人的责备和头人的罚款,等等.这种传统的习惯法规约还有哪些,内在结构是什么这些习惯法是怎样产生的,对绿春县的民众会产生什么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搜集有关哈尼族和习惯法的研究文献,请教相关领域的学长和前辈.之后,我数次前往绿春、金平、元阳、红河、元江等哈尼族聚居的地方进行调查研究.在昆明,借工作的闲暇时间,以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的绿春哈尼族学生为个案进行深度访谈,对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探寻,在调查现存于绿春哈尼族地区的习惯法的基础上,梳理了哈尼族习惯法的内容和内在结构,考察了哈尼族习惯法产生的原因及其教育功能.

哈尼人聚族而居,往往一个村落都是一个祖先的后代.一个村落,就有一个寨神“昂玛”,有一个头领“咪谷”,要举行每年一次的祭寨神仪式“昂玛突”.绿春县还存在多个村落因祭拜共同神灵而联合的社会组织,有共同的大咪谷作为头领.多村落每年联合祭祀的仪式神秘又庄重,有一整套习惯法规约和禁忌.哈尼族有自己的历法,有十月年、六月“矻扎扎”节等传统节日,还保留着刻木分水、从开秧门到吃新米饭一系列的农耕礼仪.哈尼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基本内容是敬仰魂、祈求神、安抚鬼.宗教职业者“摩批”,在哈尼族社会中有较高的威望.哈尼族父子连名,实行幼子继承制,祭家祖时仍祭外祖,舅舅有很高的名望.婚事礼俗中保留着哭嫁的传统,丧事习惯法中又透射了豁达的生死观.

哈尼人勤劳、朴实、温和、乐观,能吃苦、不好斗.哈尼人与壮观的高山梯田、秀美的绿色森林和谐相处.哈尼族社会,民族团结,各民族相处融洽.在绿春县,哈尼族习惯法对民众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功能,这种影响和教育有别于现代教育体系中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在法的功能上,哈尼族习惯法和制定法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对维系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哈尼族习惯法中也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如禁忌过多、男女不平等.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进而也影响了制定法的实施.

本文在调查习惯法成因的基础上,继而在绿春哈尼族社会中考察了习惯法的教育功能,得出了有益的启示.一、哈尼族习惯法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其规约已化成民众的自觉性.因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受山地农耕经济的制约,其产生是长期的、必然的.二、哈尼族习惯法的产生历史悠久,被动迁徙时期的流离失所和安居哀牢山区初期开垦梯田的艰辛,锻造了哈尼族性格中的忍让和退让的色彩;进入安土乐居的文明时期后,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形成了当今哈尼人性格中的礼让元素.三、总体来说,哈尼族的习惯法对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民族平等政策是符合哈尼族地区发展需求的,哈尼族社会在和谐的社会秩序中稳步发展.四、哈尼族习惯法中过多的禁忌束缚了青少年的成长,频繁的祭祀活动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利的.加快边疆哈尼族地区的发展,需制定更加完备的法律规章和制度,且要融合哈尼族习惯法中一些积极的因素.

哈尼族习惯法对制定法和学校教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本文结合实地调查,在总结哈尼族吸纳汉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多民族国家发展民族教育启示的基础上,对完善哈尼族习惯法的教育功能提出了相应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一、在现代社会,哈尼族地区的习惯法还广泛存在.哈尼族习惯法规约自成体系,其内在结构是:村落以咪谷为核心祭拜寨神、开展梯田耕种,以摩批为核心的鬼魂崇拜渗透在婚丧嫁娶等家庭礼俗中.二、哈尼族习惯法的文化基础是迁徙文化和稻作文明,已内化在哈尼族忍让、礼让的性格元素中,对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出了积极的贡献.三、完善习惯法的教育功能,需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就是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借鉴哈尼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国外民族教育立法的经验,需进一步重视双语教育的发展和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发展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一、围绕习惯法是什么、有什么教育功能,以绿春县为案例,以绿春哈尼族的习惯法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哈尼族习惯法的结构和产生原因.二、将习惯法与整个绿春民族社会结合起来考察它的教育功能.在学术上,本研究对教育法学研究作了有益的补充.在教育法学的研究中,使教育法学的研究视野向下,在研究教育法的文化基础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以期对中国教育法学理论建设提供参考.在实践上,对绿春地区习惯法的教育应用进行了较全面评价,对学校教育的推进和改善,提供一些帮助.

第三篇民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基于CIPP模型的广西高等医学院校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研究

背景

基层卫生人才是目前急需的医学人才,我国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训项目”,主要培养在基层从事全科医疗的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近几年,各高等医学院校相继加入到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队伍中,均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依据评价学、教育学等理论与方法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判断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设置等教学环节是否适应人才培养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己成为医学教育急需开展的重要课题.CIPP评价模式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教育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步骤.

目的

1.根据CIPP评价模型,通过对广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人力资源需求及现状的调查,了解开展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的背景.

2.通过对广西三所高等医学院校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了解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等,了解开展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及过程.

3.采用SERVQUAL(Service quality)模型,构建学生使用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量表”,并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通过订单式全科医学生对高等医学院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及基层就业意向的调查、与五年制临床医学生教学效果的比较,了解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的培养效果.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86301.html

4.针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进行SWOT战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方法

1.采用文献分析法搜集、查阅、分析和整理订单式医学教育和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开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和发展现状,进行高等教育评价、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的综述.

2.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设计针对各类对象的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高等医学院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就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的背景、投入、过程和结果进行调查分析.

3.采用小组访谈法,使用自编的访谈提纲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其对于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开展的建议.

4.采用数理统计法,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构成比及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Binary Logistic非线性回归模型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计算、解释.

5.采用SWOT分析法,分别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和政府部门就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结果

1.数量上,广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目前仅有全科医生1907人,要达到每万名居民有2~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仍需全科医生9061~14545人,数量缺口大;质量上,广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学历以本、专科为主,中级及以下职称占95%以上,工作内容以基本医疗工作为主,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处于次要位置,实际操作技能落后,学习能力欠佳.

2.在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投入上,广西三所医学院校对开展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非常重视,在招生规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经费、教学设施、机构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有理论教学师资的水平基本能满足学校理论课的教学要求,但合格的临床师资和社区师资比较欠缺.

3.在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上,广西三所医学院校均针对基层医生的岗位需求,单独制定订单式全科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上,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尝试.

4.“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7,重测Pearson’s系数为0.96,结构效度提取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3.74%,该量表信度、效度较好.广西三所医学院校“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量表”各项目的平均分位于2.82~4.15之间,广西医科大学全量表平均得分较高,其次是右江民族医学院,最后是桂林医学院,学生满意度由高到低的维度为:可靠性、保证性、有效性、有形性、移情性、反应性.不同年级学生量表平均分有差别,而性别、民族、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党员和学生干部等个人基本信息对学生量表平均分无影响(p>0.05).

5.订单式全科医学生年龄以24岁以下为主,75%来自于农村,近90%为非独生子女,近90%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万元,父母多为农民及中学或以下文化.学生选择此专业的原因多是家人建议和无学习费用压力,73.0%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就业,广西医科大学学生下基层的意愿较高,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两所院校仅有50%~60%.多因素分析显示,学校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入学时间不久、汉族、父亲文化程度较低、对国家政策了解、入学原因为为家乡基层人民服务、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原因非受入学前合同限制的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较高(p<0.05).订单式全科医学生在基层就业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上优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生(p<0.05),而在医学理论知识掌握方面与五年制临床医学生无明显差别(p>0.05),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在校教学效果良好.

6.围绕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现况、培养模式、师资及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的访谈,来自广西三所医学院校的12名教学管理人员针对学校教育体系及政府支持方面提出了10余条建议,为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订单式全科医学生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订单定向医学教育提出的建议共有285条,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考研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思想教育、政策宣传、招生、国家政策等方面.

结论

1.在人才培养的背景需求方面,基层医生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通过订单式培养的模式,能解决基层医学人才需求量大与学生基层就业率低的矛盾,是缓解目前基层医学人才供应紧张的有效途径.

2.在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实施过程方面,广西三所医学院校从办学指导思想到机构设置、教学条件、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满足基层全科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还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学校对于订单定向医学教育的投入和实施过程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3.在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的效果方面,订单式全科医学教育培养效果良好,通过5年的在校教育及规范的全科医学方向的毕业后教育,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医学人才紧缺的现状,并且通过引进高学历、有系统医学教育背景的医学人才,最终实现改善基层医学人才质量结构的目的.

4.通过SWOT战略分析,结合全科医学人才需求与现状、全科医学学科发展趋势,从高等医学院校和政府部门两个层面提出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具体对策与建议:高等医学院校应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转变教育理念等;政府部门应加强过渡期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等.

第四篇民族毕业论文范例: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绵延几千年的的考试文化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一同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转型.1862年近代学堂及学堂考试的创办,标志着以科举为代表的传统考试开始向近代考试转变.而1905年科举的废除和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则为中国传统考试的近代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当然,由于民国时期动荡复杂的时代背景和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等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考试虽完成了近代化的制度重构,却并未完全实现真正的转型.

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国时期考试制度转型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官吏,沟通社会,统摄教育,奖学励才,也促使“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制度化,形成中国社会“官本位”传统,扼杀人才个性和创造性,并在中国民族文化心理中留下了“恋考情结”.这些传统考试文化的丰厚积淀,既为中国考试在近代的转型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也成为其努力向近代考试演化过程中的沉重负担.对中国传统考试文化情有独钟的孙中山先生,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文化遗产,科学取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的观念和方法,提出了独特的考试权独立学说,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广州革命政府时期对实施文官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构划,为民国考试的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制度蓝图.而戴季陶等人对孙中山考试思想的阐述和发展,又直接指导了民国考试制度特别是文官考试制度的构建和发展.

民国考试制度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官考试和教育考试的判然两分,本文在对民国考试转型的传统文化渊源和思想根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民国考试的制度构建为主线,分别对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和教育考试的制度演变、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述.就文官考试而言,经过北京政府、南京政府等几个历史时期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备的考试体系、法规体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行政权之外,独立行使文官考试选拔、任用、考绩、奖惩等权力的专门考试和人事管理机构,并由此形成民国文官考试一整套组织机构体系,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文化在民国时期得到延续和发展.通过实施文官考试,选拔出了一批建设人才并进行了分发任用,为民国文官队伍输送了新鲜的成份.但是,由于政局动荡,战乱不断,国民党政权缺少必要的权威,各种派系势力对考试制度肆意破坏,以及传统用人思想的惯性影响,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实施情况远未达到其制度设计的效果,通过考试选拔的文官数量十分有限,发挥的作用则更有限.相比较而言,民国教育考试的制度转型则要彻底得多.由于建立了近代学制,放宽了办学管制,考试权下移到学校,相对软弱的政府对教育界的思想箝制也力不从心,民国时期的教育特别是抗战前的教育发展很快,教育考试也随之得到很大发展,种类繁多,制度完备,在考试理念与技术方法方面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学毕业会考、学业竞试等统一考试制度的创建,在合理继承传统考试文化基础上,更使中国考试文化在民国时期有了一

第五篇民族毕业论文范文格式: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发展研究

日益纵深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突发猛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双学位项目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国际合作模式,已逐渐形成一股蔚然发展的蓬勃之势.对中国而言,构建更加开放、充满活力且层级健全的高等教育系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之举.由此,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跨国双学位项目在合作程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力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丰富高等教育供给种类具有重要价值.因而,深入研究跨国双学位项目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对丰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体系,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欧美和亚太地区的跨国双学位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遵循跨国双学位项目缘何产生、如何发展及走向何方的认识规律,对其发展进程、运行框架、实施策略、类型划分及趋势走向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文献分析可知,跨国双学位项目是指由至少来自两个国家的不同大学,通过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并分别授予两个独立的学位证书的合作项目.其内涵涉及学位证书数量、双方合作程度深浅以及隐含在背后的国家教育主权等内容,具有多样性、从属性、市场性和灵活性等发展特点.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区域合作与竞争、教育服务贸易和市场化理念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共同作用下,跨国双学位项目发端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共同体时期的“联合学习”理念,大致经历酝酿准备、初步兴起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并逐步演变成为当今各国高校热衷开展的跨国双学位项目合作模式.其整体发展过程呈现出:在价值趋向上由教育援助向多元价值转变,实施主体由外界驱动向高校主动参与转变,质量保障与资格认可一直是关注焦点,远程教育日趋倍受青睐以及研究生层次开展的跨国双学位项目将继续增多等特征.目前,跨国双学位项目以硕士研层次为开展主体,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和计算机科学等实用性专业.超国家组织、民族国家和高等院校,是目前推动跨国双学位项目发展的行为主体.超国家组织作是全球化的“制度传送者”.通过会议论坛、共识宣言、经费资助与跨国调查等规范性举措,将世界政治与经济发展的规范与原型,以全球性制度压力与竞争压力的方式,输送民族国家与高等教育机构,推进质量保障与资格认证、学位与学历等在国际范围内认可合作.民族国家是影响跨国双学位项目是否具有合法身份及外部质量保障的监管主体.通过法律规章制度、财政经费资助、部门机构设置和签署国家合作协议等具有强制性和竞争性的政策规制,来对高等院校产生影响,为跨国双学位项目及其利益相关者提供必不可少的政策与身份支持.高等教育机构是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实施主体,面对来自超国家组织和国家的挑战压力时,根据自身文化、传统与目标的不同,通过模仿与竞争等方式,在经费来源、课程III设置、人员交流、质量保障、学位授予等方面,采取各项具体的组织与活动策略.规范性制度与竞争压力、规制性政策、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以及模仿与竞争是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途径.跨国双学位项目合作院校之间是“主体——主体”的交往模式关系,教育资源与条件、文化与政策制度则是承载合作开展的客体.根据合作院校在合作过程中所拥有的话语权多少,本文将跨国双学位项目划分为对等型与不对等型两类.通过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跨国双学位项目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国外政府与高校开展跨国双学位项目的策略举措,本文得出:政府支持是跨国双学位项目发展的重要前提,系统的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是维持跨国双学位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质量保障是影响跨国双学位项目深远发展的生命线,毕业文凭辅助说明书有利于增强跨国授予学位证书的可信度等经验.同时也发现跨国双学位项目面临着:缺失统一的资格认可标准,挑战国家间*书的认证,超越国界的特性带来的管理失范,导致国家教育主权受损,不对称发展诱发话语权不对等及教育不公平,新自由主义影响下的市场逻辑,对大学教育逻辑和学术逻辑的冲击,以及国际化与本土化失衡钳制跨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困难.不可置否,跨国双学位项目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政府层面缺失相关政策规范且宏观调控力度不够,院校层面缺乏主体对话意识以及及走出国门的自信心,导致在国外合作院校的选取上呈现出资质良莠不齐,对优质资源内化吸收不够等困境难题.对此,本文从理念、政策、管理等层面提出:减少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性障碍,分类管理与重点推进并举,明确存在法理依据,树立对等话语权意识,以及尝试推行*书辅助性说明文件等建构中国对合作办学新模式的政策建议.

这篇民族毕业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民族毕业引用文献:

[1] 经典民族毕业论文题目 民族毕业论文题目哪个好
[2] 民族毕业英文参考文献 民族毕业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3] 民族毕业论文大纲格式 民族毕业论文框架如何写
《民族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民族毕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民族毕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