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高会论文范文参考 高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高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5

高会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高会论文范文参考:中国近海大气沉降中氮组分的分布特征及对春季水华事件的影响分析
  2. 第二篇高会论文样文:高丽文人林椿的汉诗研究
  3. 第三篇高会论文范文模板:沙尘天气对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干沉降通量的影响
  4. 第四篇高会论文范例: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5. 第五篇高会论文范文格式:好氧反硝化真菌的筛选及其除氮特性研究

★100篇免费高会论文范文,可用于高会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高会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高会论文范文参考:中国近海大气沉降中氮组分的分布特征及对春季水华事件的影响分析

大气氮沉降是海洋氮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能够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大气沉降中的氮组分主要包括具有生物活性的无机氮,此外有机氮也是大气沉降中的重要组分,这些有机氮是否具有生物活性取决于它的化学形态和来源,因此,认识大气有机氮的组成、来源和浓度水平对评价大气氮沉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近海是全球氮沉降的高值区,但这一估计仅包括了无机氮,而我国在化肥生产与使用、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地表扬尘等方面可能具有强的有机氮排放源,目前只包括无机氮的入海通量可能低估了大气氮沉降对中国近海的贡献,因此在中国近海开展大气气溶胶中有机氮的研究是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论文以青岛近岸、千里岩海岛和黄海为主要研究区域,研究气溶胶中的氮组分、尤其是水溶性有机氮的分布特征、组成和来源,以及大气沉降对黄海氮营养物质的贡献及其与水华生物响应之间的关系,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青岛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氮对总氮的贡献为23.7±,16.5%,其平均浓度为256±,303 nmol·,m~(-3),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我国具有较强的NOx、NH_3、挥发性有机物等有机氮前体排放源是造成气溶胶中有机氮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季节变化显示,有机氮浓度在冬、春季节较高,秋、夏季节较低.不同天气状况下,气溶胶中有机氮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烟霾和雾天时有机氮浓度为晴天时的2~3倍,表明气溶胶中有机氮主要来自二次气溶胶,有机氮与NO_3~-和NH_4~+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支持了这一观点.冬季采暖期间有机氮浓度较之采暖前有统计意义上的升高,这一结果提供了大气有机氮来自化石燃料燃烧的直接证据.溶解性氨基化合物对有机氮的贡献为7.5±,5.0%,结合态是氨基化合物的主要存在形态,约为游离态的3倍.精氨酸、甲胺、丙氨酸是青岛气溶胶中最主要的氨基化合物,气团来源和天气条件不同影响氨基化合物的浓度和组成.尿素氮对有机氮的贡献为8.6±,6.2%,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较,青岛气溶胶中尿素浓度较高,我国尿素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局地强排放源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https://www.mbalunwen.net/hqx/80517.html

千里岩气溶胶中有机氮对总氮的贡献为22.8±,12.9%,与青岛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平均值相当.有机氮的平均浓度为111±,81 nmol·,m~(-3),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但低于青岛的结果.千里岩上风向上京、津等大城市高浓度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千里岩气溶胶中有机氮的季节变化趋势与青岛相同.在不同天气状况下,与青岛相似,有机氮浓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变化幅度小于青岛.有机氮与NO_3~-、NH_4~+、K~+、Cl-和Ca~(2+)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千里岩大气有机氮主要来自人为污染及地表扬尘的贡献.溶解性氨基化合物对有机氮的贡献为12.4±,12.6%,Arg和MA是最主要的氨基化合物,MA与NH_4~+、NO_3~-和SO42-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其主要来自人为源的贡献.千里岩气溶胶中尿素浓度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未受污染大气中的结果,但低于青岛.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与青岛的一致.尿素氮对有机氮的贡献为5.3±,3.8%,千里岩气溶胶中的有机氮组分,除了尿素和氨基化合物外尚有约80%未能被认识.

在南海,气溶胶中有机氮对总氮的贡献约为30%,在黄海和青岛这一比例约为20%.有机氮浓度在青岛气溶胶中最高,黄海次之,南海最低.在中国近海,超过70%的有机氮出现在<,2.1μm细粒子上,约10%出现在7.0-11.0μm的粗粒子上,表明了部分有机氮可能来自海盐气溶胶.沙尘期间,气溶胶中有机氮的浓度显著升高,但是有机氮对总氮的贡献降低.在沙尘气溶胶中,有机氮在>,2.1μm粗粒子上的贡献升高约20%,表明有机氮可能包含在大的沙尘粒子中和/或吸附在粗的矿物气溶胶表面.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氮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源,海洋源和地表扬尘的贡献相对较小.在中国近海,气溶胶中尿素对有机氮的贡献约为8%.在非沙尘气溶胶中,50%左右的尿素出现在细粒子上,而在沙尘气溶胶中,这一比例下降为30%.游离氨基酸是有机氮中的少量组分,对有机氮的贡献仅为1%左右.PMF分析表明黄海气溶胶主要有四个源:海洋源、地表扬尘,人为污染和机动车排放.对有机氮的贡献分别为18.0%、25.3%、41.7%、15.0%.估计了2009年2~4月黄海大气总氮的沉降通量,其中人为污染源贡献了66%,海洋源和地表扬尘分别贡献了10%左右,机动车排放贡献了15%.

2007年春季在黄海调查期间,调查海域受到了沙尘暴的影响,沙尘过境后观测到水华的发生.研究了沙尘和非沙尘期间气溶胶中营养盐的浓度、溶解性、粒径分布和沉降通量,结果表明,总悬浮颗粒物(TSP)中总磷、总铁和总无机氮(NH_4~+, NO2-和NO_3~-)的浓度分别为0.01~1.05μg·,m~(-3),1.0~121.8μg·,m~(-3)和1.21~22.28μg·,m~(-3),最高值均出现在沙尘发生期间采集的气溶胶样品中.平均而言,铁在沙尘和非沙尘气溶胶中的溶解度分别为1.65%和8.46%.颗粒物、NO_3~-和NH_4~+的粒径分布显示,沙尘期间它们在粗粒子上的贡献较之非沙尘期间分别升高了50%、20%和20%.在沙尘发生期间(3月31日至4月1日),溶解性铁、溶解性磷和总无机氮的沉降通量分别为非沙尘时的15倍、13倍和5倍左右.沙尘发生时伴随的降雨对沙尘粒子有明显的清除作用,通过沙尘期间表层海水中铝的增量推算总沉降通量,结果显示,在这次沙尘事件中,溶解性铁、溶解性磷和无机氮的总沉降通量分别42.5±,10.9 mg·,m-2,10.3±,2.6 mg·,m-2和77.2±,19.8 g·,m-2,其中湿沉降在总沉降中占主导.沙尘期间,大气氮沉降是黄海中部表层营养盐的主要来源,约为海洋向上输送通量的6倍,磷的大气输入与海洋的输入相当.比较营养盐的大气输入和浮游植物的需求,发现沙尘沉降带来的氮几乎可以满足水华发生时生物生长的需要,沙尘带来的Fe则远超过水华生物生长的需要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沙尘沉降带来的氮、磷和铁是沙尘发生3~5天后水华生物响应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在这次事件中,沙尘沉降与水华发生存在因果关系,沙尘带来的营养盐的加富效应是水华发生的关键因子.

第二篇高会论文样文:高丽文人林椿的汉诗研究

“椿字耆之,西河人,以文鸣世,屡试不第.郑仲夫之乱,阖门遭祸.椿脱身仅免卒,穷天而死.任老集遗稿为六卷,目曰西河先生集,行于世”,这是见于《高丽史》列传中,对林椿所作之描述.史家简洁而不着感*彩的文字,承载着高丽文人林椿短暂、不平的一生.林椿出身高丽仕宦名门,自幼笃定学问,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他信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身、行道之思想,然在其效法此道、欲有所作为之时,却遭遇高丽武臣之乱.

正所谓“赋尽沧桑诗始工”,混乱时期特殊的人生际遇,是林椿之不幸,却也成就了其诗歌世界更为丰富的景深.本文以林椿的诗歌作为关注的焦点,以其所处之时代背景与文坛背景为坐标系、为参考,对林椿的家系生涯、文学思想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林椿诗歌的主题倾向,以及以诗为载体的其在思想意识、文学创作等方面与中国的关联等进行了梳理与研究.由绪论部分、正文部分,以及结论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对于林椿的研究情况,以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其中,在研究史综述中,主要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形式等为线索,对国内外学界对于林椿及其文学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至于结论部分,则主要是对本论文针对林椿及其诗歌所进行的研究的综述与总结,并包括对本论文的未尽之处、本选题尚存的研究空间,以及以此为切入与幵始的系列化接续研究方向的展望与设想等.

正文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林椿其人及其文学创作情况进行梳理与概括.以社会历史研究、作家研究与作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由其时、其人、其诗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的脉络模式,对林椿进行综述.从林椿所处时代背最、家族背景、生平际遇,及其存世文集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第二,对林椿的文学思想进行了关注.林椿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6、7岁时己经通读诸子百家,后又得到其伯父,以文章而闻名于当时的林宗庇在懾学、古文等方面的指导.可以说,在长期接触中国文化,研习中国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林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木文具体关注了林椿针对当时文坛功利、浮华的风气而提出的,反对以场屋文学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文学的反场屋思想,以及针对此种现象而提出的、间时亦是体现着其对于文学的深入思考与解读的古文崇尚思想及“文气”思想等.

第三,对林椿的诗歌作品的研究.以林椿唯一的一部存世文集《西河集》中第一卷至第三卷所载的古律诗部分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并辅以第四卷至第六卷中收录的包括书、序、记、传、启、祭文等体裁在内的,部分散文方面的内容.紧紧依托于文本,在对其诗歌及部分散文做细致的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其诗中传递出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线索作为分类标准,即以主题意向作为切入点与观察视角,对林椿的诗歌世界进行解读、考察.

第四,对林椿诗中的中国元素进行了考察,对其诗歌在思想文化及文学创作等方面与中国存在的关联进行了梳理与研究.具体针对林椿诗中出现的与中国相关的人物、典故及诗词佳句等元素,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林椿究竞是如何借鉴这些中国元素,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存在着哪些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国内外学界对于林椿的研究情况来看,尚无学者对此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因而,这一部分内容亦可谓是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三篇高会论文范文模板:沙尘天气对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干沉降通量的影响

每年春季暴发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可以将沙尘气溶胶输送至我国东部海域,甚至北太平洋地区,从而对这些海区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春季水华发生时间的改变.沙尘天气影响下,大气气溶胶浓度、化学成分与粒径分布等物理和化学特性会发生改变,并最终影响海面的大气沉降通量.但是,针对沙尘天气对于我国近海大气气溶胶干沉降通量影响的系统研究还并不多见.本文通过与北非沙尘的对比,总结了亚洲沙尘在全球沙尘向海洋输送过程中的贡献,结合观测资料、气象资料、后向轨迹模型估算了沙尘天气影响下中国近海气溶胶的浓度、干沉降速率及干沉降通量,分析了沙尘传输路径上气溶胶浓度及干沉降通量的粒径分布特征,并通过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典型沙尘事件对气溶胶及颗粒态无机氮浓度、干沉降通量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青岛地区和济州岛地区气溶胶浓度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2)007年黄海海域东西两岸PM_(10)的季节变化,以及沙尘天气时期黄海海域PM_(10)浓度、干沉降速率及干沉降通量.研究发现:①青岛地区和济州岛地区PM_(10)浓度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春季(尤其是在沙尘时期),两地区PM_(10)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两地常常会受到同一天气过程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两地的沙尘多来自于内蒙古地区的沙尘源地.②2001~(-2)007年间,影响中国近海的亚洲沙尘次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③沙尘期间,黄海海域PM_(10)干沉降速率约为3.38 cm s~(-1),变化范围为0.19-8.17 cm s~(-1).PM_(10)干沉降速率的离散性很可能是由沙尘传输路径、传输距离及沙尘强度的差异引起气溶胶粒径分布等物理、化学特征变化造成的.④沙尘期间,黄海海域PM_(10)干沉降通量约为545.4 mg m~(-2) d~(-1),变化范围为68.5-2647.1 mg m~(-2) d~(-1),是以往研究中干沉降通量估算值的2~(-1)0倍.在沙尘事件多发的年份,本研究估算的春季沙尘期间黄海海域PM_(10)的干沉降总量最高值等于甚至超过以往一些研究估算的气溶胶沉降总量.这说明在沙尘频发年,该海域沙尘天气时期气溶胶干沉降量很可能对其全年沉降总量有很大的贡献.

2)利用中国北京、青岛和日本福冈3个地区的分级气溶胶浓度资料,分析了沙尘传输路径上气溶胶浓度和干沉降通量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沙尘时期,3个地区气溶胶浓度呈*分布,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细颗粒(<,2.1μm)部分和粗颗粒(2.1-11μm)部分,沙尘时期,3个地区气溶胶浓度均趋于单峰分布,峰值位于粗颗粒部分,并且越靠近沙尘源地,这种趋势越明显.较强沙尘天气时期,粗颗粒部分的峰值浓度粒径从沙尘源地附近到黄海西岸、东岸呈逐渐变小趋势,但在一般沙尘天气时期,这种现象并不明显.沙尘时期和非沙尘时期,3个地区粗颗粒的干沉降通量均随粒径增加而增大,细颗粒的干沉降通量随粒径的变化不明显.

3)利用WRF-Chem模拟了2002年3月19日-25日一次典型沙尘事件,分析了典型沙尘事件时期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和颗粒态无机氮干沉降通量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期间,黄海海域和东海海域PM_(10)干沉降通量最高值分别约为沙尘初始阶段的8.4倍和5.5倍.但是,此次沙尘期间,黄海海域颗粒态无机氮(NO_3~-和NH_4~+)的日均浓度和干沉降通量呈现出与东海海域相反的变化趋势.黄海海域NO_3~-和NH_4~+日均干沉降通量在沙尘期间呈现出下降趋势,其最低值分别约为沙尘初始阶段的3/5和1/6.在东海海域,NO_3~-和NH_4~+的干沉降通量在沙尘事件期间呈上升趋势,其最高值分别为沙尘初始阶段的4.1倍和2.6倍.这主要是因为输送至黄海海域的沙尘气团由于经过的地区大气中污染物较低,气团所携带的NO_3~-和NH_4~+的含量较少,使得黄海大气中颗粒态无机氮浓度和海面干沉降通量下降,到达东海海域的沙尘所经过的地区大气中污染物较高,沙尘气团携带了大量的NO_3~-和NH_4~+,使东海大气中颗粒态无机氮的浓度明显增加,其干沉降通量也相应增加.

第四篇高会论文范例: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海洋中叶绿素垂直分布极不均匀,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CMs)是其中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普遍存在于大洋及沿岸海域.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L)的深度、厚度与强度是表征海洋SCMs特征的三个主要因子,由海洋水文环境、营养盐分布以及浮游植物种类等因素共同决定.掌握SCMs特征因子的分布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而发展适合不同海区特点的叶绿素垂直分布模式,对估算海区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式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生态参数.

本文首先对以往研究中有关关键物理过程(包括光照条件,海水垂直混合,浮游植物沉降),生物-化学过程(主要指浮游植物生长与损耗)对SCML三个特征因子的影响做了系统分析和总结,而后选择南海北部海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研究了南海北部海域SCMs特征的时空分布规律,系统分析了控制SCML的深度、厚度与强度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南海北部秋季观测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南海北部SCML特征因子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SCML深度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变深,SCML厚度多呈斑块状分布,SCML强度基本呈近岸高,外海低的变化趋势.SCML强度大的站位,其深度往往较浅,厚度也较小,统计结果显示,SCML强度与深度及强度与厚度间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SCML深度与厚度间则呈正相关关系.

在高斯拟合函数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南海北部实际情况提出以一个新的分段函数拟合叶绿素垂直分布,并与简单而普适的生态动力学模型结合,建立了分层水体中SCML特征因子与环境因素间的解析关系式,从理论上分析了分层水体中SCML特征因子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理论关系式应用于南海北部海域,探讨了南海北部海域SCML特征因子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

理论分析结果显示:①分层水体中,叶绿素垂向分布均匀的上层水体(深度为z s)的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及湍流混合系数对SCML特征因子没有影响,对其有所影响的主要物理因素是这一上层水体以深的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和湍流混合系数.②SCML深度随海表光强变大呈对数增长,随光半饱和常数变大呈指数衰减.SCML厚度受物理因素(z s以深的湍流混合系数、z s以深的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及水体光衰减系数)及生物、化学因素(浮游植物最大生长率、损耗率)影响,而与海表光强,浮游植物吸收光的半饱和常数,再矿化率等因素无关.SCML强度与浮游植物再矿化率的相对速率成反比例关系.③在弱混合水体中,SCML深度与厚度相互独立,SCML强度与厚度呈反比例关系.在浮游植物沉降速率极小的海区,SCML深度与厚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此时若表层叶绿素浓度较小,SCML强度则与深度没有相互依赖关系,而与厚度呈反比例关系.

在确定南海北部海域相关环境参数取值范围后,将理论关系式应用于南海北部海域,验证了该关系式在南海北部的适用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①光衰减系数是SCML深度和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②浮游植物最大生长率对SCML厚度有所影响;③浮游植物损耗率及z s以深的湍流混合系数是控制SCML强度的关键因素.浮游植物最大生长率和z s也是影响SCML强度的重要因素.

本文还利用垂直一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研究了南海北部海盆区SCML特征因子的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利用观测资料验证了模型结果,证明其在南海北部海盆区应用的可行性.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①冬季海表面风速变化及由此引起的上混合层深度变化对SCML深度基本没有影响,冬季海表面风速通过改变营养盐浓度对SCML厚度和强度及其时间变化趋势产生影响;②光衰减系数变大,SCML深度变浅,营养盐跃层深度变浅,表明在南海北部海盆区SCML深度决定了营养盐跃层深度;③营养盐浓度初值的变化主要影响SCML强度及其季节变化趋势.

第五篇高会论文范文格式:好氧反硝化真菌的筛选及其除氮特性研究

好氧反硝化菌是一类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活动并去除氮素的微生物,其种类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自从好氧反硝化现象被发现以来,筛选并研究较多的好氧反硝化微生物主要是细菌而好氧反硝化真菌发现较少.研究中发现,真菌具有更广阔的的碳氮源使用范围和环境适应能力.基于此,本课题采用极限稀释法、BTB选择性培养基法和亚硝酸盐指示剂法相结合的方法从胶州湾河流底泥中筛选出5株具有高效好氧反硝化能力的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研究.鉴定结果表明,这5株真菌分别属于青霉菌属、链格孢属、链格孢属、子囊菌属和镰刀菌属.

在受测试的4种氮源和8种碳源中,5株真菌均能以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尿素作为氮源进行生长,均能以乙酸钠、葡萄糖、可溶性淀粉和蔗糖作为碳源进行生长,但均不能以柠檬酸钠、草酸钠和碳酸钠为碳源进行生长.青霉菌和链格孢菌不能以丁二酸钠作为碳源而子囊菌和镰刀菌则能利用丁二酸钠.

5株真菌去除氨氮均采用同化利用的方式,葡萄糖、可溶性淀粉和蔗糖比乙酸钠更容易被真菌同化利用,因此在这3种碳源培养基中能够获得更高的氨氮去除率和菌干重.碳源和菌株种类共同影响培养基pH的变化,pH过高或过低是真菌去除氨氮过程中最易出现的限制性因素.真菌对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去除方式包括同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当碳源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和蔗糖时真菌对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去除率较高.在去除硝酸盐过程中,初始硝酸盐浓度过高会对菌株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初始硝酸盐浓度、初始pH和碳氮比对亚硝酸盐积累量影响不大,但温度和盐浓度则对部分真菌的亚硝酸盐积累量有一定的影响.

5株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均为30℃左右,其去除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最佳碳氮比范围分别为4~6,12~16和12~20,最适盐浓度均小于20g/L.当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共存时氨氮首先被去除,其次是亚硝酸盐,硝酸盐是最不易被利用的氮源.

高会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会文章 大学生适用: 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2000字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高会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高会论文范文题目

实验结果表明,好氧反硝化真菌在碳氮源利用范围及能力、实际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均较强.真菌不仅能够去除氮化合物,而且在生长和反硝化过程中也能够去除大量的COD,青霉菌和子囊菌甚至能用于海水中的氮化合物的去除.因此,好氧反硝化真菌在富含有机物的实际水环境除氮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是一篇高会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高会引用文献:

[1] 步步高学论文题目 步步高论文题目怎样取
[2] 新颖的高质量学术论文选题 高质量学术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电气高工学论文选题 电气高工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高会论文范文参考 高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高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