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选题 > 文章内容

介入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介入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介入护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4

介入护理论文范文

介入护理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介入护理论文范文参考: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健康促进的感恩模型研究
  2. 第二篇介入护理论文样文: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的建立与评价研究
  3. 第三篇介入护理论文范文模板:冠心病PCI术后健康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4. 第四篇介入护理论文范例:从理论到实践:老年慢病延续护理网络平台的构建
  5. 第五篇介入护理论文范文格式:医患纠纷协同治理研究

★100篇免费介入护理论文范文,可用于介入护理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介入护理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介入护理论文范文参考: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健康促进的感恩模型研究

【目的】

以冠脉支架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我国文化背景下感恩概念、内涵和此类人群感恩理念、现状水平对其术后心理体验、生命的感知和术后生活的影响,探讨患者面对支架植入的创伤应激事件,患者如何运用感恩减轻其术后负性情绪反应、提升幸福感水平和健康行为能力,明晰感恩对其健康相关变量的作用机制并构建患者术后健康促进的感恩模型,以期为临床和社区护士了解感恩对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健康促进的保护机制、应用可操作性感恩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1、以文献回顾,描述国内外感恩的研究进展及关注热点,总结归纳感恩的健康促进的靶标和效应.应用理论分析,探讨感恩对相关研究变量的可能作用机制及用于指导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2、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慢性病领域引进六项目感恩问卷并进行量表汉化修订、文化调试和信效度测定,以检测该问卷在我国慢性病群体尤其冠脉支架植入患者中的适用性;使用修订后的感恩问卷,大五人格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修订版、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纽芬兰幸福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健康行为能力量表等测评工具,收集175例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感恩、人格特质、韧性、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健康行为能力等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调查性研究数据.以应用相关分析探讨感恩与人口统计学资料及介入手术相关特征变量、不同人格特质、韧性、焦虑和抑郁、社会支持、不同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健康行为能力的相关性.以阶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感恩对健康促进主要相关变量的独立预测作用和解释力.

3、纵向研究设计,以量性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量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基于文献分析、理论指导及横向研究,深入探究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3天、出院后3个月的感恩、韧性、抑郁、幸福感等健康相关变量的变化趋势和时间轨迹;呈现了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感恩与健康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明晰感恩对韧性、抑郁、幸福感等健康相关变量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构建感恩对医院-社区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健康促进的作用模型.

4、质性研究采用叙事研究分析法,深入访谈感恩水平高于调研均值20%及以上的8名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挖掘其术后感恩体验、对感恩内涵的理解及回归社区和家庭后,感恩对其术后心路历程、生命的感知及术后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澄清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感恩对其健康促进的作用,较深入诠释前期量性研究形成的感恩-健康促进路径模型.

5、基于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对感恩水平较高患者的质性访谈,初步构建本土化感恩干预方案,并通过专家小组会议修改完善后试点运行.采用质性研究的合众法,深入访谈13名实施感恩干预方案的冠脉支架植入患者,以及对此13名患者感恩日记的分析,探讨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接受感恩干预的心理体验及对其术后生活的影响,了解患者接受感恩干预后生命态度、健康感知、术后康复和健康促进过程中认知和行为的转变,进一步探究适用于我国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健康促进的感恩干预策略.

【结果】

1、在文献分析及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指导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2、横断面研究结果:①简体中文版感恩问卷Cronbach’s α系数0.651,Guttman折半系数0.730;重测信度0.971;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0.850-1.000;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两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66.513%;以纽芬兰幸福感量表(MUNSH)为效标,简体中文版感恩问卷总分与MUNSH总分及相应各维度呈中度相关.②本组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感恩水平不高,得分为27.25±,4.32分;其感恩水平与人口学特征中的医保状况(F等于2.729,P<0.05)、饮酒(F等于5.862,P<0.01)、运动(F等于2.839,P<0.05)和服药依从性的相关(F等于3.062,P<0.05)有显著性.本组患者的感恩与其人格特质有关,较宜人、责任感强和较少神经质的患者感恩水平较高,其中与责任感(r等于0.360,P<0.01)和宜人性(r等于0.322,P<0.01)维度显示的相关性最强.感恩与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韧性、抑郁和焦虑、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健康行为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③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本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大五人格以及其他各相关变量作用下,感恩对抑郁总分、韧性总分、主观幸福感总分、健康行为能力总分、社会支持总分的独立预测力分别为25.0%、13.9%、5.1%、1.8%和2.5%.

3、纵向研究结果: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3天的焦虑、抑郁得分各为13.36±,4.87和13.70±,4.96,出院后3月的焦虑、抑郁得分各为13.12±,5.09和13.52±,5.12;出院后3个月较术后3天焦虑和抑郁略有下降;本组患者术后以消极应对为主;本组患者术后3天和出院后3个月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均不高;且其术后3个月的健康行为能力总分及营养、运动和健康责任得分均低于术后3天.

4、基于纵向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结果呈现的3个模型,①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3天的感恩与健康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②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出院后的感恩与健康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③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3天-出院后3个月的感恩与韧性、抑郁和幸福感的纵向路径模型.

5、质性研究结果:①本组患者的感恩体验的心理历程呈现为“审视生活质量、积极自主、品位幸福和爱的真谛”4个主题;②本组患者对感恩的诠释不同于国外文化背景下个体,具有较明显本土化特点;③本组患者利用其感恩有效应对生活事件的作用轨迹为:以重新认识生活、自我调适、自立自主、回味真情和人际和谐等作用途径,减轻其负性情绪,提升其幸福感知及增进其健康行为能力;④高感恩的患者有表达感恩的自发行为,并从其表白中体验更多的幸福,感受爱的真谛.

6、感恩干预效果的质性评价结果:①本组患者术后的感恩经历及其干预效果主要呈现为“生活态度改变、认知信念、人际关系改变和生活方式改变”4个主题;②本研究构建的感恩干预方案适用于我国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干预过程中患者对研究设计的干预方案认同性较好,参与热情较高,尤其在干预后期效果显现阶段,患者依从性明显增强,感恩对躯体症状如睡眠的影响在干预第一周患者感知效应最明显.③本研究感恩干预方案的实施可促进患者个人及社会环境资源的利用与挖掘,改善其更好的健康适应状态回归社区和家庭,减轻负性情绪,提升其幸福感知及增进其健康行为能力;干预结果主要围绕于促进患者生活态度、认知信念、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等4个方面.

介入护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介入护理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介入护理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介入护理论文范文选题

【结论】

1、本研究修订的简体中文版感恩问卷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较好;各条目的区分度较好,鉴别力较高,可用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老年慢性病群体.

2、本研究通过对本组患者术后感恩与其健康变量作用机制的探讨,可明晰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感恩是其韧性的保护因子,有益其成长和应对逆境;验证患者的感恩是其韧性、术后抑郁、主观幸福感及健康行为能力的独立预测因素.

3、本研究呈现的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感恩与健康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可帮助临床和社区护士了解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感恩对其健康促进的作用,可指导临床和社区护士将感恩理念与心理护理有效整合,为制定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健康促进的可操作性感恩干预的方案提供依据.

4、本研究通过纵向路径模型初步证实感恩对韧性的独立预测作用和直接单向的因果关系.

5、本研究提示本组患者对感恩的诠释具有较明显东方文化特点,质性研究勾画的感恩水平较高的患者对其术后心理体验、生命的感知及健康促进的作用过程和影响轨迹,可充实量性研究结果,为今后构建感恩干预的临床策略提供有价值依据.

6、本研究结合感恩理论和文献研究、专家小组访谈,以及本研究第五部分的质性访谈结果,构建了适用于我国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本土化感恩干预方案并试点运行,通过对干预效果的质性评价,验证了感恩干预促进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健康的效果.作用效应主要包含患者生活态度、认知信念、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感恩干预有效实施可成为该领域患者健康促进有效手段,有望为冠心病患者促进健康和提升幸福感水平拓展新的视角,也可为下一步尝试在我国开展感恩心理护理提供循证基础.

第二篇介入护理论文样文: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的建立与评价研究

研究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在发达国家被称为“头号杀手”,是世界范围的主要死亡原因.在我国,本病不如欧美多见,但近年来的发病呈逐年增长趋势.AMI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美国每年在冠心病上的花费超过600亿美元,其中一半开支与AMI的防治有关,每例AMI病人平均年诊疗费用为1.2万美元.我国2000年国家卫生部部属综合性医院的AMI病人平均直接医疗费用约为28257元,住院费用据各种疾病之首,初步统计AMI的直接医疗费用造成的总经济负担约为50.2亿元~196.7亿元.AMI发病率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提高AMI的防治水平,控制其医疗费用,成为心血管领域和卫生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CP)是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业已证实临床路径不仅能有效降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同时也能显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受到各国医学界的重视,成为20世纪以来的一种崭新的医疗模式.

祖国医学对于AMI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挥中、西医学的各自优势,通过构建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路径,探讨中医院构建临床路径的方法,对于提高AMI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水平和卫生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构建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对临床路径进行评价,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优化诊治方案.

研究内容与方法:

借鉴国内外近年来对临床路径研究和运用所取得的经验,按照路径制订原则及方法,建立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包括医师版和病人版),在充分宣传培训、完善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将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应用于临床.并随机将患者分为传统组和路径组,路径组按照临床路径的诊疗流程进行处理,传统组则按照传统的诊疗程序实施诊疗,最后,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信息系统,收集AMI患者的住院诊疗信息,对其住院时间、治疗效果、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临床路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内容与方法主要包括:

1构建临床路径组织管理体系,

2在既往研究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病例回顾和专家咨询等,制定并完善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

3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

4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路径组及传统组,观察临床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

1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的建立

1.1构建临床路径组织管理体系

广东省中医院成立了以院长我首的指导小组,设立了以科研部、医教部、护理部、信息科等为核心的方法学小组、质量控制管理小组等,并以科室为单位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职责分工.

1.2制定临床路径流程图

临床路径流程图主要依据临床路径中关键事件在时间上发生的前后以及是否发生此事件对路径进行简要的概括.本研究设计了临床路径总图、护理流程图、以及病人知照流程图等.

1.3标准住院天数的确定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中位数法.在回顾既往病例的基础上,将样本住院时间的中位数,作为设计住院时间的参考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适当调整.本研究将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住院时间设定为9天.

1.4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表单的制定

通过病案回顾,遵循帕雷托原理、循证医学等基本方法和理念,设计出了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表单,并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不断进行反馈、修改.

2中西医结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的评价研究

2.1临床路径对两组住院时间影响比较:临床路径组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传统治疗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临床路径能更有效的降低住院时间.

2.2临床路径对两组住院费用影响比较:临床路径组的总住院费用、介入费用、其他费用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其中,其他费用临床路径组与传统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两项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主要心血管事件: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比较: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心绞痛情况比较,临床路径组均优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比较: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比较,临床路径组均优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两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临床路径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传统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临床路径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但总有效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2.7患者满意度评价:满意度评价比较,临床路径组与传统治疗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用历史回顾的方法,借助于医院信息系统,根据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帕雷托(Vilfredo Pareto)原理等理念和方法,对临床路径诊疗流程的住院时间、项目内容等进行了设计,并将设计的临床路径诊疗流程运用到临床.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1临床路径应用后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

2临床路径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随访期间心绞痛发作、心功能不全的情况明显减少.

3临床路径中应用中医药治疗方案治疗患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疗效.

4应用临床路径可以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第三篇介入护理论文范文模板:冠心病PCI术后健康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研究背景: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一直雄踞世界的主要死亡原因前列.我国近年来的发病呈逐年增长趋势.冠心病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一直是卫生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

冠心病二级预防是冠心病防治工作的基本策略之一.具体措施可归结为二个方面:优化的药物治疗和认真改善生活方式(戒烟、健康膳食、适当体力劳动、控制体重、调节血脂、控制血压).优化药物包括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脂调节药(主要是他汀类)和ACEIs/ARB等.然而相当多的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并不乐观,从而降低了药物治疗的效能致使预后不佳.

中医学对于冠心病的认识有着系统的理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了其对冠心病治疗的巨大优势.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是公认的有效措施,但目前国内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的类似健康管理平台明显不足.

研究目的:

通过调研,完成冠心病PCI术后健康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报告,结合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集预防、诊疗、随访、宣教于一体的,系统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冠心病PCI术后健康管理系统,以此为平台,实现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全面、连续、主动、积极的健康管理,以期加强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控制危险因素、提高冠心病PCI术后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的依从性,以促进健康,延缓疾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本研究积累的数据库资料的统计分析,为探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中、西医临床特征,丰富中、西医理论内涵提供依据;为临床选择有效、经济、合理的防治措施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该领域的临床及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及研究思路.

研究方案:

采用理论研究和验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研究共3个部分:

首先对冠心病PCI术后健康管理相关的理论的研究.对冠心病及PCI手术治疗、术后二级预防及中西医健康管理理论进行文献研究,并对现阶段的各种健康管理体系进行探讨.

第二部分以专家调研、讨论会等形式,完成冠心病PCI术后健康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调研,给出需求报告,设定系统开发的功能目标、性能目标,并探讨其可行性.在软件工程师的协助下完成以数据库系统为主要依托平台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

第三部分是对建立的系统平台进行验证研究,探讨其实用性,发现不足,以期今后进一步完善.

研究结果:

文献研究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冠心病防治面临极大的压力,挤占了巨额的卫生医疗资源,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目前介入治疗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但术后的健康管理存在不足,术后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不足,依从性不够.忽略了患者术后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健康宣教力度不够、对患者术后的心理变化不够重视.此外,通过总结中医中药文献,认识到中医学对于冠心病的认识有着系统的理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了其对冠心病治疗的巨大优势.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注重精神、生理调养并重的思维模式,重视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方面所起的作用等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健康管理文献的研究,发现目前国内虽然有一些类似的慢性疾病管理平台,但有不少明显的不足之处,故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中西医结合的冠心病PCI术后健康管理系统显得尤为必要.

系统研发方面,通过对临床、护理、科研、软件开发工程师、患方等多方面从业人员的调研、座谈,形成了本系统构建的需求分析报告,制定了系统开发的功能目标与性能目标,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按照上述要求,在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协助下完成了系统开发,冠心病PCI术后健康管理系统由病历系统、门诊随访系统、健康宣教系统、大众传媒平台系统和效果评估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并辅之以健康教育讲座、博客、微博等平台开展健康教育,介绍冠心病相关防治常识、中医体质学说、饮食养生、八段锦、五禽戏等内容,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并发症.

系统验证方面,通过选择符合标准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验证,测试系统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我们开发的冠心病PCI术后健康管理系统其功能基本达到了需求分析所设定的目标,同时通过运行系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一些较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与对照组对比,纳入健康管理系统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心理评分、自我效能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经统计学检验均优于对照组,显示了该健康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研究结论:

1.目前我国冠心病防控工作任务繁重,构建中西医结合的冠心病PCI术后健康管理系统有其必要性、紧迫性.

2.中西医结合的冠心病PCI术后健康管理系统对于加强疾病健康管理、收集整理相关数据、改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3.本研究形成的健康管理系统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具有整合患者信息、数据分析的功能,具有网络化、智能化的的特点,而且能够结合飞信、博客、微博等大众传媒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术后健康管理系统,是冠心病防治领域的一种有益探索与创新.

4.通过验证研究,证实了本系统具有实用性、创新性,通过系统干预后的冠心病患者在服药依从性、心理抑郁状态、自我效能、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等方面得到了改善.

5.由于条件随访时间较短,收集的样本含量较小,本研究调研难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后继研究应该进一步完善.

第四篇介入护理论文范例:从理论到实践:老年慢病延续护理网络平台的构建

背景

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慢性病的高发趋势使我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途径,网络媒介因其具有的主动性和实效性,逐步获得大众的认可.如何将现代科技手段与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相结合,实现一种具有较高经济及社会效益的延续护理新模式,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延续护理模式需要考虑病人自身的疾病体验和为病人的健康赋权.慢性病患者比医务人员更了解自己的生活和疾病特殊规律,了解自己身心的感受和需求,患者自身才是最主要的照护者.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延续护理也需要从了解病人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如何挖掘自身内在力量出发,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适应过程,以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然而,目前对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的理解多种多样,认知的文化社会属性也会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认知内涵的理解,目前我国在老年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及护理领域,对老年慢病患者的疾病认知与应对模式,以及网络延续护理方式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FD)2011年统计,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为3.66亿,而估计到2030年,有关人数将激增至5.52亿.糖尿病的死亡率亦非常高,世界上每十秒便有一人因糖尿病相关原因而死亡.糖尿病是我国最普遍的非传染病之一,2010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患者总数已超过9000万,成为世界第一的糖尿病大国.糖尿病无论对患者、其家人或社会医疗都造成沉重的负担,协助糖尿病患者及其家人正确面对和适当管理疾病,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任务.所以本研究项目选择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课题的出发对象,为今后其他慢病管理研究提供前期经验和数据.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探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认知、应对策略及自我效能的关系出发,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的过程,构建和发展适合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模型和护理干预模式理论框架,为进一步发展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其他慢病患者的延续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将理论引入实践,希望设计出一个适合老年慢病患者的延续护理网络平台,实现从医院到社区护理的延伸,优化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研究问题包括: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对疾病的看法如何他们对疾病的看法有没有影响其对疾病的适应过程自我效能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他们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有没有调动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作出积极调整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看法如何帮助患者实现对疾病的适应怎样将护理的理论模型引入到网络信息技术中去

方法

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1.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以Roy的适应模式为框架,对现代护理中两个被广泛认可的认知理论——Leventhal的常识模式和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进行结合,通过理论研究构建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式,确定研究变量与研究假设.

2.患者疾病描绘、自我效能、应对策略与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方便抽样选取广州市某*综合医院糖尿病门诊和内分泌科的250名老年,采用糖尿病患者基本资料表、简易疾病认知问卷(Brief-IPQ)、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SECD6)、医学应对问卷(MCMQ)、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5L),收集其一般资料并对其疾病认知、应对策略、自我效能及健康水平进行调查.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情况、疾病认知、自我效能、应对策略与健康总体状况的关系,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应对糖尿病这一应激源的过程中,适应的心理过程.对本研究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和修订,并根据研究结果就护理人员如何更有效地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延续护理提出建议.

3.老年慢病延续护理网络平台的初步搭建

以本研究的提出的护理概念模型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外延续护理成功模式,依托信息网络平台,设计搭建了一种适合我国老年人的延续护理服务平台.

结果

1.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常识模式和自我效能两种理论都强调了患者的个人经验、自我原有认知及对疾病和治疗的个体化反应.相较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信念在疾病康复过程中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两个理论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在治疗干预过程中的运用,这种差异体现了两种理论所侧重的对患者信念的影响源不同.基于二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到同一个护理模型中具有可行性.

疾病描绘是个体在患病最初对疾病的描述和说明,疾病描绘的大部分内容是在疾病发生前就已存在的,体现了患者短期的应对反应;自我效能研究的是患者对适应健康状况改变以及维持行为改变能力的感知,体现了患者长期的应对反应.因此两种理论应当有先后顺序,在不同的时期,应该关注对应的理论,如果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更应该按照两者的顺序进行安排.本研究提出的慢病适应模型认为疾病的认知可以影响患者的自我效能.从理论逻辑上看,疾病认知先于自我效能发生,因为相对于健康行为的实际变化,常识模式预测的是患者行为变化的意图,而Bandura自我效能理论的研究则以患者长期实际的行为改变为基础.

二者的时序差异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关系假设,即疾病的认知能够影响患者的长期自我效能,为我们制定出对这两种理论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和干预措施提供了逻辑框架.我们通过结合两者理论建立出新的更为整体性的理论模式(23页,图2-4),以求达到同时关注和干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对自身应对能力的认知的目的.我们通过将疾病认知和自我效能合并为一个新的护理概念模式,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理论框架.

2.患者疾病描绘、自我效能、应对策略与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6份,有效问卷233份,有效率93.2%.有效完成问卷的23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69.03±,7.86岁,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216例,其他类型或不清楚具体类型者13例.患者病程114.42±,93.25个月.

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描绘中,疾病时间线、可控性、结果方面得分较高,而疾病辨识、综合和情绪描绘得分较低.说明大多数患者认为疾病是长期的、可以控制的、糖尿病对生活有一定影响.自身对糖尿病已有一定的理解,自觉对糖尿病了解程度一般.在对病因的认知方面,大多数患者认为饮食、日常生活方式及遗传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但也有部分患者对病因的理解存在误区.

不同人口学和疾病特征会从不同方面对患者疾病描绘产生影响.U检验表明,女性患者的情绪描绘得分高于男性(Z等于-2.986,P等于0.003),生活无伴侣患者的情绪描绘得分高于有伴侣患者(Z等于-1.963,P等于0.0496),非在岗工作患者时间线、结果和情绪描绘得分较在岗工作患者高(Z等于-2.986,P等于0.003).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年龄与结果描绘呈正相关(r等于0.149,P等于0.023),与个人控制和医疗控制描绘呈负相关(均P<,0.05);文化程度与情绪描绘呈负相关(Sr等于--O.170,P等于0.009);经济负担与时间线、结果、情绪描绘呈正相关(均P<,0.05);病程与时间线、综合描绘呈正相关(均P<,0.05),与个人控制描绘呈负相关(Sr等于--0.170,P等于0.009);并发症数量与辨识、结果、情绪描绘呈正相关(均P<,0.01),与个人控制描绘呈负相关(Sr等于-0.196,P等于0.003);治疗方式同辨识、结果、医疗可控性、综合理解、情绪描绘呈正相关(均P<,0.05),与个人可控性呈负相关(Sr等于-0.146,P等于0.026).回归分析表明,辨识的影响因素包括并发症数量和治疗方式,时间线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状态、经济负担及治疗方式,结果的影响因素包括治疗方式、经济负担、并发症和工作状态,个人可控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和并发症数量,医疗可控性的影响因素是治疗方式,综合理解的影响因素包括病程、治疗方式,情绪描绘的影响因素包括并发症、工作状态和文化程度.

结果显示,患者的疾病描绘和自我效能,与应对策略之间三者存在显著的关系,疾病描绘可影响患者的应对策略的选择,自我效能在疾病描绘和应对策略间起到*作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面对应对与结果描绘呈负相关(Sr等于-0.171,P等于0.009),与个人可控性、医疗可控性及自我效能呈正相关(均P<,0.05);回避应对与结果描绘呈正相关(Sr等于0.162,P等于0.013),与个人可控性、医疗可控性以及自我效能呈负相关(均P<,0.05);屈服应对与结果描绘、情绪描绘呈正相关(均P<,0.05),与辨识描绘、个人可控性描绘以及自我效能呈负相关(均P<,0.05).自我效能在疾病认知与应对策略之间的*作用检验表明,自我效能在患者疾病结果描绘、个人可控性描绘和情绪描绘,与面对应对的选择间起到完全*作用(*效应等于-0.112、0.222、0.149,效应比等于0.147、0.965、0.296);在医疗可控性描绘与面对应对的选择间起到部分*作用(*效应等于-0.091,效应比等于0.653);在患者的疾病结果描绘、医疗可控性描绘对回避应对的选择间起到部分*作用(*效应等于0.043、-0.072,效应比等于0.288、0.531);在患者情绪描绘与屈服应对的选择间起到部分*作用(*效应等于0.021,效应比等于0.054).

通过以上结果我们初步验证了第一部分提出的概念模型,并根据概念模型提出了全息护理干预模式(55页,图2-8),可以有效指导延续护理临床干预的研究设计.

3.老年慢病延续护理网络平台的初步搭建

将本研究提出的延续护理的全息干预模式应用于网络平台(60页,图3-3),从设计上实现了将全息干预模式融入到依托于网络的护理服务中.网络全息护理干预通过档案管理、随访管理、交流沟通3个环节来实现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互动,设计搭建了包含用户登录和注册模块、患者档案管理模块、患者个人中心模块、健康广场4个功能模块的网络平台,介入患者的认知-应对适应过程,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最终达到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健康水平的目的.讨论

本研究以适应模式为框架,结合常识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提出并初步证实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模型.证实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应对情况对自我管理行为与健康水平的影响,并部分揭示了其内在过程,为临床开展老糖尿及其他慢病患者自我管理护理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重点建议:

①从疾病描绘出发评价患者的疾病认知,疾病描绘指所罹患疾病在患者中所描绘的意义,以疾病描绘描述患者对疾病的体验,可从患者的角度重新认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②关注不同特征患者的疾病认知需求,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特征患者对疾病认知不同,所以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应当关注不同特征患者的疾病认知特点,以采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形式,提高护理干预质量.

③重视自我效能的作用,本研究证明,自我效能在患者认知与应对策略的选择间起到完全或部分的*作用,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与应对策略的选择紧密相关.增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患者糖尿病相关认知水平,针对患者认知薄弱点加强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患者健康信念,通过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的护理途径和方法,增强患者自我管理活动执行信心.

④本研究提出的糖尿病患者慢病描绘-应对适应模型(54页,图2-6)和全息护理干预模式(55页,图2-8),可为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和延续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将提出的护理模式应用于网络平台设计的过程,证明新的慢病适应模型和全息护理干预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尝试是可行的.

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提出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的假设,并对理论模型雏形进行初步验证,提出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应对适应模型的理论模型.在该理论模型中,患者的对疾病的适应过程是一个认知-应对过程,患者的一般资料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会导致患者采取不同的策略应对疾病,从而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健康状况.患者的健康结局又反馈性地对患者的认知产生影响.自我效能预期在疾病的认知和应

第五篇介入护理论文范文格式:医患纠纷协同治理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医疗机构市场化色彩的加重,民众维权意识的迅速增强,以及相关制度规定的滞后,医患纠纷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患者及其亲属或自发或在“医闹”的鼓动之下,广泛地采取了在医院设灵堂、摆花圈、堵大门、放哀乐、烧纸钱、打砸闹等对医院诊疗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造成即时影响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和进行索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由于医患纠纷负面危害和消耗资源的公共性以及治理困境的普遍性,医患纠纷已经由一个较为私人化的问题升级成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公共问题.

医患纠纷的治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首先,医患直接对话难以化解较为严重的冲突,主要因为存在着彼此的信任度低、情绪色彩重等障碍,也容易演变成为“大闹多得”的缺乏规则或规则无法执行的具体博弈.这就客观上要求必要的第三方进行干预.其次,单一第三方干预无法实现对医患纠纷的全面化解,依据干预主体的性质,第三方可以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或商业组织来进行单独干预,但由于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与医院的特殊关系、专业技术等原因,由政府部门进行的单独干预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弊端,社会组织的单独干预也存在着资金来源不足、总体规模较小、缺乏法制保障等问题,难以实现对医患纠纷的可持续治理;商业组织则由于其天然的营利性目标定位、对公共秩序的弱关注、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缺乏等原因,也很难获得冲突双方的认可.这就使得多主体的共同干预成为化解医患纠纷的一种客观需要.第三,多主体的共同干预也面对着相关主体的职能定位、协调方式、主导部门、运行原则、补偿机制、监督评估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在总结国内各地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在理论上给予系统研究,将医患纠纷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的具体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和归纳.

面对医患纠纷难以治理的难题,各地进行了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探索,相对而言,建立多主体协同的第三方冲突化解机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但这种新机制应该是什么样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各自扮演什么角色,以什么方式运作,如何实现对医患纠纷的有效治理,都存在着很多疑问,各地也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但在这些差异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共性,比如实际上参与进来的相关主体是相对固定的,主要涉及到医患双方、政府卫生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民政部门、*部门、财政部门、医疗调解组织、商业保险公司等,无论是哪种部门或组织在主导,采取什么样的运作理念和模式,这些主体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在整个的医疗纠纷化解机制和过程中.

通过对各地实践的归纳和提炼,并在理论层面加以整合和提升,整体而言,医患纠纷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医患纠纷协同治理的动力整合.不同主体参与到医患纠纷化解中来的动力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基于履行自身职能的行政性动力,主要包括司法行政部门、卫生部门、*部门、保监部门等政府机关,由于它们肩负着人民调解、医疗秩序、公共安全、监督保险行业等职能,而参与到医患纠纷的化解中来;另一类是基于利益及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考虑参与进来,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参与,它们在此过程中“保本微利”运行,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履行某种企业社会责任;还有一类主体会基于社会公益参与进来,主要表现为一些社会NGO的参与和一些学术协会的参与.行政性动力、利益性动力和公益性动力共同构成了医患纠纷化解主体的三种主干性动力.

第二,医患纠纷协同治理的功能和职责配置.医患纠纷的协同治理的核心功能主要是冲突缓和功能、冲突化解功能和利益补偿功能.在冲突缓和中,*部门、医调委和医院基于其职能定位的不同相互支持配合;在冲突化解中,主要是医调委和保险公司主导冲突双方进行协商工作;在利益补偿方面,小额赔偿诉求直接在医患之间协商,大额的索赔要求则需要经过调解程序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对一些特殊的情况,政府还可以用一些救济金进行救助.医患纠纷的辅助功能主要包括: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的制度设计功能,由医调委、*部门和医院承担的冲突引导功能,以及由政府、医院、患者及相关团体共同承担的冲突转化功能.


https://www.mbalunwen.net/kejidaquan/84729.html

第三,医患纠纷协同治理的执行机构及其运转.在现实中,医患纠纷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执行机构主要表现为各地的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多数调解机构的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而通常在其背后,由政府的一个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并对其调解行为进行规范.其运转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也有一部分地方来自社会捐助或企业出资,主要由医学、法学、心理学的相关专家构成其主要成员,履行登记受理、依法调解、专业研判、普法宣传、案例汇总分析等职能,几年来各地的实践表明,医调委运转较为成功,获得了来自政府、社会的普遍好评.

第四,医患纠纷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异议协调.在医患纠纷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层次的不同意见,首先是参与进来的不同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些异议包括对医患调解工作是结果导向还是规则导向的不同认识,也包括对治理对象、治理主体范围、隶属机构等具有不同的认识;其次,在医调委工作的内部也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主要包括法律的适用、对导致医疗事故的技术性的争议以及医调委可能会和保险公司在索赔的一些具体的问题上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要保证医患纠纷协同治理的有效进行,就需要对这些异议作出基本的明确,或者制定基本的异议协调规则.同时,要防止医调委工作偏离正常的轨道,建立有效监督医调委的体系.

第五,医患纠纷协同治理对冲突能量的正面挖掘与利用.医患纠纷提供一系列的改进机会,包括聚焦容易出事故的领域、促进技术革新、完善医院管理、促进医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等方面.国外在挖掘和利益冲突的正面能量方面出现了很多探索性做法,包括在医院内部设置“患者权益室”、“患者学习中心”、“*委员会”,在社会层面成立特定患者群体社团、强化医生相关群体的职业精神,在政府治理层面设立医疗委员会、公开医院和医生的信息等很多做法.国内一些地方也在建立医患纠纷案例库并进行深入分析和培训、编印医患纠纷案例及医患纠纷防范手册、完善医患纠纷治理相关立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医患纠纷的冲突能量正面利用对于优化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机制,从根本上减少医患纠纷具有显著意义.

医患纠纷协同治理机制为在新时期的社会冲突面前,政府进行合理的职能定位,采取适当的方式来促进公共冲突的有效化解提供了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证明,对于复杂冲突的处置或化解,政府不一定非要处在冲突的第一线,也不一定就要完全将冲突处置权力让渡于社会,在目前社会转型的过度时期,更合适的策略可能是,政府采取背后支持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搭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乃至民众共同参与、彼此互补的冲突化解平台,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独特优势,从而促进复杂的公共冲突的有效化解.

本文是一篇介入护理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介入护理引用文献:

[1] 优秀介入护理论文选题 介入护理论文标题怎么定
[2] 介入护理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介入护理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介入护理论文大纲模板 介入护理论文大纲怎么写
《介入护理论文范文参考 介入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介入护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