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参考 高中化学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高中化学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0

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参考: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训练的研究
  2. 第二篇高中化学小论文样文:以碳纳米材料为载体的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3. 第三篇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模板: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新模型研究
  4. 第四篇高中化学小论文范例:化学课程中的科学过程技能研究
  5. 第五篇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格式: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物质基础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高中化学小相关参考文献,是高中化学小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参考: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训练的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训练的有效性和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途径,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新的视野,为高中化学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及质量突破提供基础,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科问题解决及思维补充化学学科的研究案例.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80743.html
本研究在对问题与问题解决、思维及思维策略、网络课程与网络学习、能力培养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拟将解决下列四个主要问题: (1) 了解当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的化学学习状况及影响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 (2) 提取化学问题解决有效思维策略, (3) 在课堂环境下,探索化学思维策略短期实验训练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4) 在网络环境下,探索长久保持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训练实验效应的方法和途径, 为此,在预备实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六个循序渐进的研究(包括2个调查、3个口语报告实验、5个教学实验),以解决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

研究一、首先,对949名高中生开展了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当前高中化学教与学两方面所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影响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因素,对7所中学的22名化学教师和50名高中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对13所中学的3054名高中生进行了封闭式问卷调查,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了解影响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重要程度.

研究二、采用4×,2被试内实验设计,以3个高中化学试题为材料,以湖南师大附中等6所中学的21名高二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化学问题解决思维过程口语报告实验,以探索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不同阶段反应时的差异性,以及根据优生与中等生提取化学解题有效思维策略的可能性.

研究三、采用2×,2被试内实验设计,以湖南省长沙县一中和株洲市601中学高二年级56名学生为被试,以6个高中化学试题为材料,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化学问题解决思维过程口语报告实验,探索高中优生和中等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的差异,并通过优生和中等生解题思维过程的个案分

第二篇高中化学小论文样文:以碳纳米材料为载体的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富勒烯(C60)、碳纳米管(CNT)和氧化石墨烯(GO),具有较低的系统毒性、高效的细胞膜穿透和荷载抗肿瘤药物的能力,C60能在可见或紫外光照射下高效产生活性氧(ROS)用于光动力学治疗,CNT和GO能将近红外光(NIR)转化为热用于热疗.将上述碳纳米材料与化疗药物结合,可以起到化疗与光动力学治疗或化疗与热疗结合治疗肿瘤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以下5种肿瘤靶向给药系统,以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其毒性.

1聚乙烯亚胺修饰的C60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为提高C60的生物相容性,采用氮丙啶阳离子聚合法将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亚胺(PEI)衍生到C60表面,并进一步用肿瘤靶向分子叶酸(FA)对C60-PEI进行修饰,进而荷载抗肿瘤药物多西紫杉醇(DTX),构建出DTX肿瘤靶向纳米给药系统(C60-PEI-FA/DTX).体外实验表明:C60-PEI-FA/DTX有效靶向于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并高效穿透细胞膜,抑制其生长和增殖.体内实验表明:C60-PEI-FA/DTX显著延长DTX的循环时间,携带DTX靶向分布于肿瘤组织,抑制肿瘤生长,且毒性较低.

2以C60为载体的pH控释给药系统的构建及其光动力学治疗的研究

为降低阿霉素(DOX)的毒性,利用对pH敏感的腙键将DOX连接到C60-PEI上,构建出具有pH敏感性,集化疗与光疗于一体的纳米给药体系C60-PEI-DOX.体外实验表明:C60-PEI-DOX在2h内可穿透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的细胞膜,于细胞质中释放DOX抑制其生长和增殖;另外C60-PEI-DOX在532nm激光照射下高效产生ROS,损伤B16-F10细胞核内DNA,诱导细胞凋亡;DOX化疗和C60-PEI光疗具有良好的协同增强作用.体内实验表明:C60-PEI-DOX有效聚集于肿瘤组织,在其弱酸性环境下爆发性的释放DOX,而在正常组织和血液中缓慢释放DOX,提高了DOX疗效并降低其毒性;另外,C60-PEI-DOX在激光照射下也表现出良好的光疗活性,协同化疗增强抗肿瘤效率.

3多功能磁性C60肿瘤诊断-光动力学治疗体系的研究

为改善小分子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光疗效率,首先将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IONP)通过水热法键合到C60表面,PEG2000修饰,得到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磁性C60衍生物C60-IONP-PEG.再将HMME荷载到C60-IONP-PEG上,构建出磁靶向-核磁成像-光疗一体化的纳米给药系统C60-IONP-PEG/HMME.体外实验表明: C60-IONP-PEG/HMME有效穿过B16-F10细胞膜,携带HMME进入细胞核,在激光照射下C60和HMME均高效产生ROS,发挥出更强的光疗作用.体内实验表明:C60-IONP-PEG/HMME显著延长HMME的半衰期,肿瘤部位外加磁场后,该系统靶向聚集于肿瘤部位,激光照射下,C60和HMME同时发挥光疗作用,显著提高了光疗效率.另外,C60-IONP-PEG/HMME使肿瘤部位的核磁成像T2场信号大幅度下降,可作为肿瘤核磁成像诊断的对比剂.

4基于CNT的肿瘤光疗-热疗联合治疗体系的研究

为改善CNT的水溶性,将具有肿瘤靶向作用的多糖透明质酸(HA)衍生到CNT的表面,再将HMME通过π-π堆积作用装载到CNT-HA上,构建出同时具有光疗和热疗能力的肿瘤靶向给药系统CNT-HA/HMME.体外实验表明:CNT-HA/HMME高效跨过B16-F10细胞膜,增强HMME的光疗活性,HMME光疗和CNT-HA热疗具有协同增强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体内实验表明:CNT-HA/HMME毒性较低,通过EPR效应和HA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作用聚集于肿瘤中,发挥更强的光疗活性,HMME光疗与CNT-HA热疗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强作用.

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高中化学小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研究生论文、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高中化学小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题目

5光控释GO/Ag肿瘤靶向给药系统构建及其应用

为提高DOX的疗效并降低其毒性,采用水热法将Ag纳米粒子键合到GO表面,并以酯键连接DOX,DSPE-PEG-Maleimide(DPM)修饰GO@Ag-DOX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并将肿瘤靶向性多肽NGR连接到GO@Ag-DOX上.利用Ag纳米粒子在NIR照射下的强SPR效应引起的电子转移控释DOX,构建出集肿瘤靶向、热疗、 NIR控释、 X光成像于一体的纳米给药系统(GO@Ag-DOX-NGR).体外实验表明:GO@Ag-DOX-NGR明显靶向于人乳腺癌(MCF-7)细胞,在NIR照射下不仅爆发性的释放DOX,还产生大量热,实现化疗与热疗协同增强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体内实验表明:NIR照射下,GO@Ag-DOX-NGR显著提高DOX的疗效且降低其毒性.有效治疗和低毒性源于GO@Ag-DOX-NGR在肿瘤部位高浓度分布、NIR照射下的热疗作用以及DOX的爆发性释放.另外GO@Ag-DOX-NGR还具有X光成像的潜力.

上述研究探索了碳纳米材料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第三篇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模板: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新模型研究

自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迄今为止,初中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将近10年的改革历程,高中课改从2004年开始到目前也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开展探究教学为突破口,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等以实验为主的理科课程,倡导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我们广大的一线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本学科知识为依托的实验探究教学的积极尝试与探索.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摸索出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有些实验探究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目前在中学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实验探究教学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出现了实验探究教学的异化现象,如有些教师缺乏对探究实验教学的真正理解和把握,认为将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生实验,就实施了实验探究教学;有些教师对探究实验教学缺乏应有的指导,将实验探究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放任学生“自由”探究,出现了所谓“放羊现象”;有些教师将探究实验教学等同于科学*研究,倡导单纯化的科学实验,刻意追求正确性和技术效率,使得科学教学局限于小规模的研究框框之中,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像科学*研究那样学习科学,脱离了探究教学多样性的特点;甚至有些教师不开展实验探究教学而单独传授科学方法,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实验探究的几个主要步骤,出现了实验探究教学的异化和僵化倾向.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学校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等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班额过大,课时有限,教师缺少培训,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基本上都是制约实验探究教学开展的外部原因.究其内因,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实验探究教学内涵及意义的理解、对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对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教学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学理上的思考;对实验探究教学的理解缺乏科学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等上位理论的反思,是造成目前科学教育中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不够普遍和积极,以及出现异化和机械化现象的不容忽视的深层次原因.

本研究从科学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角度对实验探究教学进行了学理上的分析,阐述了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探讨了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和作用,针对实验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进行了分析;科学教师所持有的科学本质观水平对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将会产生重要影响,来自科学认识论、科学哲学和科学教育的学者对科学本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不同学者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但对现代科学本质观的主要内涵基本达成共识:即科学知识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本质;科学中的观察、推论和理论本质;科学理论和科学规律的功用及其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和想象性本质;科学知识的负载理论本质;科学知识的暂定性本质以及科学植根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等七个方面基本达成一致认识.本研究以这七个方面为基础,针对部分理科教师和学生的现代科学本质观水平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针对教师科学本质观水平与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了解了我国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基于此,以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实验探究教学的新模型,与原有模型进行了初步比较,针对新模型的适用性对部分专家进行了访谈,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并给出了教学案例.为促进实验探究教学的开展,笔者从政策上、为开展探究教学创设基本条件、对科学教师素质要求等方面给出了几点建议.

本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实验探究教学的内涵及发展轨迹.首先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介绍了实验探究教学理论;第三对实验探究教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实验探究在科学发展中的萌芽时期,实验方法的提出及缓慢发展时期,实验方法的确立和快速发展时期,科学教育开始进入中小学校课程以及美国科学教育方法改革中探究教学的提出、发展和走向成熟.介绍了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及实验探究教学的发展:从我国科学课程的引进时期,解放后科学教育的发展时期,到当前课程改革时期探究教学思想的提出,同时阐述了实验探究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二部分论述了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作用以及对其核心要素进行了探讨.首先论述了实验探究教学的意义;其次阐述了实验探究教学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最后针对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进行了探讨.

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的现状.首先针对部分理科师生进行了调查;第二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最后针对现状进行了阐述: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

第四部分构建实验探究教学的新模型.以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实验探究教学的新模型以及针对其适用性进行了专家访谈和实践研究.

第五部分本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包括: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

第四篇高中化学小论文范例:化学课程中的科学过程技能研究

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宗旨.但是,我们在“大处着眼”的同时还需要“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就是实现科学教育宏大目标的基础工作之一.作者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系统分析,以广阔的科学教育的视角构建了化学课程中科学过程技能的目标体系,具体提出了化学课程中科学过程技能的要素、层次和目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科学过程技能的概念.认为科学过程技能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其中以智力技能为核心.它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时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科学过程技能属于广义知识的范畴,也属于广义技能的范畴,它是科学方法的基石,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并且它与智力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科学过程技能的提出建基于科学过程教育思想.科学教育中关注科学过程发轫于科学方法教育,此后逐渐演变为科学探究教育思想.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方式,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科学过程技能的要素.探究教学必须深入到科学过程技能的层面才能取得实效.通过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作者提出了化学课程中科学过程技能的基本要素,包括界定问题、观察、记录、查阅资料、假设、控制变量、实验操作、比较、分类、建立模型、数据处理、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以上各项科学过程技能在化学课程目标中都划分为四个等级,对各年级的学生提出了适切的要求.

科学过程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也属于智慧技能的高阶成分,其习得的过程与陈述性知识须臾不可分离.科学过程技能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是相互促进、协同建构的过程.科学过程技能中含有缄默知识的成分,其习得的途径仅仅依靠语言的传递往往不能奏效,它可以通过明确知识的内化和缄默知识的意会两种途径习得.科学过程技能的学习方式既包含外显的学习,也包含内隐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内外兼修”.

科学过程技能必须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才能形成和提高.因此,基于培养学生科学过程技能的化学教科书的编制,必须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动态化的设计理念.化学教科书中科学过程技能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的整体构思、设置科学过程技能的专题或单元、安排“活动型”栏目、采取镶嵌和穿插等分散编排方式.

科学过程技能的学习既遵循一般技能训练的原则,也有其与科学知识学习密不可分的特殊性.通过对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过程技能的理论探讨和行动研究,作者认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过程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将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融合.具体做法是:首先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尽数罗列,接着分析每一个知识点可能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然后分析每一教学活动方式中蕴含的科学过程技能要素,最后综合集成、形成教学方案.按此思路设计的教学方案体现了化学知识与科学过程技能的有效耦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更加注重其有效性,对科学过程技能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

第五篇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格式: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物质基础研究

本论文由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组成.

文献综述包括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缺血性脑损伤两篇.文献研究为本实验设计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实验研究按照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着眼于中药口服吸收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以药物能否透过血脑屏障和对靶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两个关键环节为切入点来探讨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效应物质基础.

第一部分对通塞脉微丸体内外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首先采用HPLC-UV技术,对样品中有UV吸收的部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10批样品的指纹图谱,并对所有特征峰所归属的药材和化合物进行了推断.以HPLC双波长法对通塞脉微丸中含量较高的6个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此为化学基础,进一步开展通塞脉微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动物,灌胃给药后制备含药血清,采用HPLC-UV法比较通塞脉微丸原药液、大鼠灌胃给药后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找出血中移行的色谱峰,并根据各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在线UV光谱图,通过与原方的各单味药制剂含药血清相比较,判定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的药材和归属的化合物.

第二部分开展通塞脉微丸有效成分透过大鼠血脑屏障的研究.首先研究通塞脉微丸有关成分透过正常血脑屏障的情况,采用体内法,选用大鼠作为模型动物,灌胃给药后将动物麻醉,于大鼠脑枕骨大孔处抽取脑脊液,适当处理后进行HPLC-UV和HPLC-MS分析.进一步研究了通塞脉微丸中相关成分透过缺血性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情况.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ACO)模型,造成脑缺血损伤而致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灌胃给药后,从心脏灌流冲洗至脑组织中无血液,然后取脑组织,适当处理后以HPLC-UV和HPLC-MS法检测分析透过血脑屏障的成分.

第三部分以通塞脉微丸复方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ACO)模型,以脑组织TTC染色测量脑梗塞面积,神经功能检查法对脑缺血后动物进行行为测评,病理及超微组织观察作为药效评价指标,考察通塞脉微丸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第四部分研究通塞脉微丸及其有效成分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性损伤的干预作用.首先进行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的原代培养研究:采用出生5~10天的大鼠乳鼠,无菌获取脑组织,以胶原酶组织消化,分离脑微血管段,两次过筛提取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经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观察,Ⅷ因子免疫组化检测进行细胞鉴定.然后以化学性缺血的方法模拟建立大鼠CMEC体外缺血性损伤模型,以细胞形态学改变和MTT、LDH值作为细胞活性的评价指标.试验分别考察了通塞脉微丸及其有效成分对正常CMEC的干预作用和在CMEC缺血性损伤情况下药物的保护作用.

第五部分探讨了通塞脉微丸调控CMEC的黏附机制.采用双抗夹心法,选择性地检测了E-选择素、ICAM-1两个黏附蛋白的表达.

实验研究结果:

一.通塞脉微丸体内外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1.通塞脉微丸的HPLC-UV指纹图谱研究标定了以甘草苷为参照峰的18个共有指纹峰,获得了通塞脉微丸的HPLC指纹图谱的技术参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测定了10批样品的指纹图谱,整体相似度在0.968以上.对18个共有指纹峰的来源分析:有1个峰来源于当归药材,鉴定为阿魏酸;有5个峰来源于金银花,其中1个鉴定为绿原酸,其余4个从光谱图上推断可能为类绿原酸类化合物;有3个峰来源于玄参,2个分别鉴定为肉桂酸和哈巴俄苷,另1个未知;有8个峰来源于甘草,其中3个分别鉴定为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铵,另4个峰具有甘草黄酮母核的吸收特征;还有1个未知归属的化合物.

2.以HPLC双波长法在一定色谱条件下一次进样同时检测通塞脉微丸中相对含量较高的绿原酸、阿魏酸、肉桂酸、哈巴俄苷、甘草苷、甘草素6个成分的含量,所测6个成分的色谱峰与相邻色谱峰均能得到良好的分离,方法学实验结果良好.针对丁基苯酞具有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缩小脑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等与复方疗效密切相关的作用,特别建立了微丸中丁基苯酞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其可能和微丸中其它成分一起发挥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提供了化学基础.

3.通塞脉微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含药血清、空白血清、通塞脉微丸原液、已知7个混合对照品相比:有12个入血成分,其中有6个以原型吸收入血,经与对照品保留时间和在线UV光谱对照,发现绿原酸、阿魏酸、甘草素和肉桂酸四个已知成分以原型吸收入血,另各有一个来源于金银花和甘草的未知成分以原型吸收入血.有3个为代谢产物吸收入血,经与单味药制剂含药血清对照,探明有1个来源于当归的代谢产物,另2个来源于甘草的代谢产物.含药血清中尚有3个入血成分归属不明确.

二.通塞脉微丸有效成分透过大鼠血脑屏障的研究结果

1.对于正常大鼠,经HPLC-UV和HPLC-MS法检测,含药脑脊液与空白脑脊液相比,含药脑脊液中未检测到通塞脉微丸中相关成分.但在T_8等于51.6min、56.2min、60.1min和61.9min处脑脊液中四个内源性物质色谱峰强度明显增强(从峰面积比值来看分别增加了为4.5倍、4倍、3.3倍和4.5倍).

2.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可检测到有微量通塞脉微丸的成分,经HPLC-UV和HPLC-MS鉴定为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在线栓法复制大鼠MACO模型所致的脑缺血损伤情况下,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进入脑组织的量显著增加,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提示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作为通塞脉微丸的部分药效学物质基础,在缺血损伤时可透过血脑屏障较大量进中枢神经系统,达到相应损伤区域,作用于中风病的关键部位上而发挥作用.

三.通塞脉微丸对MACO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MACO术后所有试验动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在24h后,通塞脉微丸各剂量组动物的行为学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提示通塞脉微丸可以改善模型动物的行为学障碍.各给药组大鼠的脑梗塞面积和梗塞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提示通塞脉微丸可明显缩小模型大鼠的脑梗塞面积,降低梗塞率.模型大鼠脑指数和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通塞脉微丸高剂量可降低模型大鼠的脑指数及脑含水量(p<0.05),提示通塞脉微丸可以减轻脑水肿,高中剂量组作用尤为显著.病理组织学观察,线栓法缺血性脑中风大鼠模型,表现为脑组织不同程度坏死,胶质细胞及间质水肿.通塞脉微丸对脑中风模型在不同程度上有减轻脑组织损伤作用.

四.通塞脉微丸及其有效成分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干预作用

1.本实验原代培养的大鼠CMEC呈长梭形或多角形,单层汇合呈铺路石征象;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经鉴定符合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

2.以化学性缺氧的方法建立CMEC体外模拟缺血损伤模型,模型组细胞缺氧损伤后,从形态学观察细胞先肿胀,折光度减弱,然后皱缩.MTT法测定细胞OD值,造模后6~12h均处于明显下降阶段(P<0.05),最终确定终浓度为0.85mg·,mL~(-1) Na_2S_2O_4溶液作用于正常细胞8h以造缺血损伤模型.

3.药物对正常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干预作用:通塞脉微丸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抑制细胞活性,中剂量组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5),小剂量作用不显著.剂量和细胞活性的总趋势呈钟形,表现为大剂量抑制细胞活性,中剂量范围促进细胞活性.

通塞脉微丸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血清,高剂量组与空白血清对照组相比,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1).通塞脉微丸中有效成分阿魏酸、甘草素在高剂量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表现出促进细胞活性的作用(P<0.05).

微丸中其它相关成分:丁基苯酞、黄芪甲苷在高、中剂量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5).绿原酸在中剂量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5).高剂量绿原酸表现出抑制细胞活性(P<0.05).

4.药物对缺血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干预作用:通塞脉微丸给药浓度1000、500μg·,mL~(-1)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现为抑制细胞活性.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

通塞脉微丸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血清,高、中剂量组与空白血清对照组相比,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5).微丸中有效成分:除肉桂酸、甘草素低剂量外,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在各剂量组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细胞活性的作用,与DMSO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微丸中其它相关成分:丁基苯酞、黄芪甲苷在高、中剂量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均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5).绿原酸在中、低剂量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5).中剂量甘草苷、高剂量哈巴俄苷也表现出一定的细胞保护作用(P<0.05).

五.通塞脉微丸调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机制

以双抗夹心法法检测E-选择素和ICAM-1的表达量,结果表明CMEC细胞缺血8h,E-选择素和ICAM-1均表达升高,与正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通塞脉微丸作用于缺血CMEC后,能够下调E-选择素和ICAM-1,与缺血细胞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接近恢复到正常细胞的表达值(P>0.05).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综合分析认为:

1.通塞脉微丸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结果,其制备的含药血清是微丸在体内真正发挥药效的“制剂”,探明的部分血中的移行成分绿原酸、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是可能的部分效应物质基础.

2.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在脑缺血损伤时可透过血脑屏障较大量进中枢神经系统,作为通塞脉微丸的部分药效学物质基础,达到相应损伤区域,作用于中风病的关键靶点(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上而发挥作用.

3.通塞脉微丸及其相关成分、微丸含药血清能够促进正常CMEC增殖,提高缺血性损伤CMEC的活性.从药物作用的靶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角度验证了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是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部分药效学物质基础.

4.CMEC缺血时启动了黏附机制,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CMEC,能够下调因缺血损伤而高表达的E-选择素和ICAM-1,提示通塞脉微丸可通过对E-选择素素和ICAM-1两条通道的影响,抑制了黏附反应的启动从而阻抑CMEC缺血损伤.

5.以现代细胞培养技术获得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可作为体外研究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为您写高中化学小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小引用文献:

[1] 高中化学小方面论文题目 高中化学小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高中化学小方面论文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小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3] 高中化学小论文大纲 高中化学小论文提纲怎样写
《高中化学小论文范文参考 高中化学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高中化学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