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参考 数学建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数学建模本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2

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

数学建模本科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参考: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2. 第二篇数学建模本科论文样文: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统整研究
  3. 第三篇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模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关系的研究
  4. 第四篇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例: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5. 第五篇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格式:高师院校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设计与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数学建模本科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参考: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中越来越受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数学是其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目前的高职数学课程,从数学学科内部出发建立课程体系,一方面较少顾及学生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及工作发展的需求.基于目前高职数学课程与学生水平及需求之间的矛盾,笔者选择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以下两个研究问题,即:

(1)基于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哪些数学知识与技能

(2)基于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哪些与数学知识和技能相关的信息技术

基于研究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综述: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了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外延、目标定位及发展情况,高职数学课程的定位及现状,以及高职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二,工作场所中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了解这一领域的国际研究机构和团体的研究成果,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等;三,美国与新加坡职业数学课程中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AMATYC编制的两份数学课程标准《Crossroads in Mathematics》和《Beyond Crossroads》、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的数学课程结构、美国课程基础项目成果,以及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数学课程设计;四,课程设计理论,选择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Lisa R. Lattuca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术计划和AMATYC与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框架,构成了本文研究设计的两个维度.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法、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等.参与者有某航空公司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含已毕业学生)、一年级学生、专业教师、计算机教师与数学教师.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编制了1份问卷、1份观察提纲,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针对不同人员的11份访谈提纲.收集的数据资料有:工作场所中的文本资料、专业教材、数学教材、计算机教材,一年级8个班学生的问卷调查与6名学生的访谈资料,以及工作人员(含已毕业学生)、专业教师、计算机教师与数学教师的访谈资料.笔者使用了SPSS19.0和ATLAS.ti分别对问卷和访谈转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并形成了概念分析框架(如图),采取二次编码、三角互证、受访者检验等方式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https://www.mbalunwen.net/jinri/89010.html

研究结论:

(1)数学知识与技能.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主要是统计与运筹,但该学院开设的数学课程主要提供微积分相应内容;该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对待数学的态度消极.

(2)相关的信息技术.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需要的相关信息技术主要是Excel的高级管理与分析功能,但计算机课程并不教授Excel高级分析功能,且数学课程并不教授信息技术;该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薄弱.

建议:(1)适当削弱微积分的地位,相应增加统计与运筹知识;(2)使用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巩固中小学阶段的统计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大学阶段的统计与运筹知识;(3)以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与工作场所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选择高职数学课程的内容;(4)将数学学科内容与专业和工作的需求相融合,以工作中的实际数据为背景开发数学教学案例;(5)各类人员对数学课程的必要性达成统一认识,创建适当平台,加强数学教师、计算机教师、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不同课程之间合理衔接或整合;(6)进一步明确“必须够用为度”的“度”,应定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而不是最低入职要求.

第二篇数学建模本科论文样文: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统整研究

1991年7月,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观点已经成为国内外的基本共识.2001年,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为标志,我国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教育专业化”成为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而数学由于其学科属性的特殊性,也成为教师教育大学化、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

本篇论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较为系统地对在职中学数学教师、在校数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了实证调研.继而,作者也利用了比较研究法,对国内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三类大学做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从而确证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归因.当前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普遍存在着:对数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缺乏清醒地认识,对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课程内容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盲目攀比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传统数学课程设置根深蒂固的影响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国内外数学教师教育的理论成果和数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实践,针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统整问题进行了初步构建.在数学教师教育专业理念上,提出了“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体系创新”和“素养本位”的指导思想,在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提出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师专业化品性,加强通识课程统整,突出教师专业化素养,精减数学学科专业课,并增进“教育学术性”功能,精选两类教育类课程,强化统整思想,并构建出“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样态,展现了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比例的概略性图谱,在课程与教学模式整合问题上,笔者提出了按照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属性和学习阶段不同,形成三个主导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即参与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学习、启发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案例式教学与反思性学习,并对对教育实习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最后,作者认为,走向现场、走向“田野”,走向基层做“草根研究”是从事数学教师教育研究的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第三篇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模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关系的研究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研究表明,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影响着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以往研究的对象多为小学或初中数学教师或职前数学教师,鲜有对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师教学能力关系的研究.然而,高中数学教师是教师队伍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群体,甚至由于高考,他们在(我国)社会中扮演了比其他学段教师更为重要的角色.

了解一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的状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求.本研究以吉林省6所高中的157名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量化的研究方法为主,配以访谈法,分别从静态、横向的视角与动态、纵向的视角,分析数学教师各项专业知识与教师教学能力的关系:先以横断数据刻画出高中数学教师各项专业知识与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对关系,再以纵向、发展的视角分析教师的各项专业知识在教师职业生涯各个阶段与教师教学能力的关系,并以此总结出教师专业知识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某些规律.

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研究者在“研究设计”部分界定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的相关定义,详细介绍了研究工具的制定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处理过程,并详细阐述了各个研究子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其次,研究者分析了教师在专业知识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教师其专业知识状况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数学学科知识与数学教学知识方面——尤其是数学学科知识;高中教师基本上较好地掌握了教学所需的数学学科知识(主要为高中数学知识)与数学教学知识,而对一般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则有些不足;目前高中数学教师在某些知识方面存在某些较明显的缺陷.另外,这里还解释了“教师数学教学知识并非持续增长”以及“任职于不同类别学校对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存在影响”的原因.

然后,在验证本研究中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方法是合理的之后,论文以横断数据刻画出高中数学教师各项专业知识与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关系,并阐述了教师专业知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影响作用.研究者发现:教师专业知识与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各项教师专业知识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影响状况不同;教师各项教学能力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教师专业知识与高中数学教师各项教学子能力的关系也存在差异.

论文还以纵向、动态、发展的视角分析刻画了教师各项专业知识在教师职业生涯各个阶段与教师教学能力的关系,研究表明:教师各项教学能力发展历程的阶段性存在差异.各项教师专业知识在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与教师教学能力的关系不同;各项教师专业知识自身存在生成的“关键期”.

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及结论,研究者对高中数学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及在职教育提出一些建议,并对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且指出未来研究的某些方向.

第四篇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例: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工程在解决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复杂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对工程师寄予厚望,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尤为关注.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是在实现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虽多,但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的工程师不能仅靠黑板、书本、公式演算和计算机仿真模拟等方式来培养.课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如何改革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成为笔者关注的实际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工程教育当前正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高等工程教育的微观层面:“工程学习系统”,即课程与教学,是研究的潜在热点.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微观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从工程的角度研究课程急需补充”的局限.本研究跨越工程与课程两个知识领域,聚焦于从工程实践的角度研究工程教育的课程.

通过文献综述,本研究提出的核心假设是:“回归工程实践”是当前我国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南针”;中心研究问题是:课程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回归工程实践.本研究围绕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的诉求与回应,提出了层次递进的4个子研究问题:①工程教育及课程是否需要回归工程实践;②课程需回归的工程实践是什么样的实践:③当代工程实践对工科毕业生能力有何要求:④工程教育课程如何改革才能满足该要求.

为了深入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应用“战略路径标定法”,选择历史、现实、未来、路径4个视角,各有侧重地回答工程教育课程从何而来、现居何处、意欲何往以及通达之路.研究乘承实用主义知识观,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策略,综合运用历史法、案例法、文本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研究设计,围绕研究问题收集、处理和分析文献资料与实证数据.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

(1)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大体经历了面向工程实践的起源阶段、偏离工程实践的转型阶段和回归工程,实践的超越阶段;但我国工程教育偏离与回归的时间滞后于国外.当前,国际工程教育呈现出“回归工程实践”的总体趋势,但这种回归不是复原式的回归,而是螺旋式上升到“整体工程观”指导下的当代工程实践.历史研究说明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必要性和指向性.

(2)整体工程观视工程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整体的含义是:工程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大背景中;工程依赖技术与非技术的要索;工程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的整个过程;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工程前、[程中、工程后的完整阶段.“整体型”工程实践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多样化、综合性、应变性、创新性、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特征.

(3)国外大学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说明了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必要性.国外课程的改革体现了整体型工程实践的部分特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国外课程所体现的工程实践特点,对工科学生既有技术能力的要求,又有较高的非技术能力要求.工程课程强调回归工程实践,并没有削弱科学与技术知识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课程应寻求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平衡.

(4)我国大学工程教育从课程设计和实施两个层面看,存在“强调工程科学、软化工程实践、脱离产业需求”现状:其主要问题有: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课程内容偏离工程实践、学生学习游离中心地位.这些问题与高等工程教育的的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指导的缺乏有关.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同样说明了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5)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足通过利益相关者代言的.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诉求点足:回归工程实践是必然趋势;课程应回归到“整体型”工程实践.除了传统的技术能力外,当代的工程师和工科毕业生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灵活应变、信息、处理等非技术能力.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现状与社会诉求口标之间尚有差距,课程需通过改革来弥补这些差距.

(6)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为理念指导,回归限“整体型”工程实践,着重构建“工程范式”的课程.课程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技术与非技术、线性与非线性的平衡.时间,让学生尽早参与工程实践,进程安排符合实践的认知规律:空间上,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为课程实施提供真实的工程情境:深度上,强调集成的工程知识,体现工程的知识基础性和实践特征:宽度上,强调能力的包容,体现工程的产业性和时代特征.

(7)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应以工科毕业生的“工程专业能力”为重建目标.本研究提出的“工程专业能力”框架,分为共性能力和个性能力两大类;共性能力又可分为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我国大学可因校制宜地以该能力框架来设定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并参考我国企业雇主对工科毕业生能力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分类评价.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专业能力”为导航,更多地体现当代工程实践的新特点.

(8)课程结构的优化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重构的重点.课程结构优化的方向是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学科融合型、问题融合型、并列组合型和交替组合型4种结构均可实现面向工程实践的目的.课程结构优化的要素应从课程类型、学分比例、进程安排、场所配置和序变能力入手.设想中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模型”分为6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工程大类课程模块、工程专业课程模块、工程实践课程模块和顶峰课程模块.

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数学建模本科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题目

(9)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经验设计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重构的难点.一方面,要区分工程学习经验的类型和学习者的类型,采取归纳式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改革学习评价方式,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经验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为工科学生的学习提供真实的工程背景、工程问题与产业工作环境.论文最后提供了国内外工程实践类课程的6种教学模式,可作为我国大学工程教育课程面向工程实践的改革参考.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应当以“整体工程观”为指导,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着重构建“工程范式”的课程.工程范式的课程应从理念更新、目标重建、内容重组、结构优化、学习经验设计和教学模式选择等要素进行重构.本研究的新意在于提出了“工程范式”的课程设想、“工程专业能力”框架和“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模型.

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为工程教育和大学课程两个研究领域提供知识积累;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提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案例.其实践意义在于,为我国大学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学术指导和实证依据.其政策意义在于,为大学管理部门的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决策咨询;为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供政策参考.

第五篇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格式:高师院校数学教师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设计与研究

数学教师教育实行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数学教师教育50多年发展的经验总结.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历史考察,国际比较,特别是运用2003-2007届华东师大数学系的实施样例,以及四校大样本的实证调查,全面研究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的“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力图为21世纪高师院校数学教师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

“多元化”与“多层次”观念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就业市场化的改革必然导致就业的多元化.中学数学教师来源不再局限于高师数学系,而高师数学系毕业生也可以离开教育单位,从事其他工作.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对数学教师的学科背景的要求有许多差别.同时,中学数学新课标的实施,校本课程的推广以及各类选修课的开设,需要数学教师群体中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有些教师强于数学理论,有些善于建模和应用,还有一些则专长数学教育的理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扩招,入校学生数量猛增,导致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不断扩大.为了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要求分层次授课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本文提到数学教师培养的“多元化”,是指在打好数学基础的前提下,通过为学生设置多个不同目标的系列课程(称“目标选修课”,有基础系列、应用系列、数学教育系列),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目标选择某个系列修读,适应社会发展和数学知识爆炸性增长对数学背景多元化的要求.“分层次”是指对于不同对象,基础课程按照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分不同层次实施教学(如华东师大数学系的理科基地班学生按较高要求教学,普通班学生以及地方高师学生按基本要求教学).相对于过去的单一培养方案,“多元化”代表宽度,而“分层次”则表示课程的深度,即分别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改革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50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历史的回顾,特别是华东师大数学系50年来不同时期4份培养方案的解读,看到了“多元化、分层次”培养形成的历史轨迹.20世纪下半叶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数学科学本身的进步引起数学知识的爆炸,数学课程的内容更加多元化.数学教育发展使得师范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因此,提供多种系列的选择性课程成为一种自然的发展趋势.

本文收集了美国“数学科学学校”、AP课程,以及俄罗斯“数学物理学校”等相关情况,并且于2003年直接考察美国Arcadia大学和Sworthmore学院,看到了国外在教育普及过程中,学校的水平和任务自然地发生多样化,数学教师教育也相应地出现了不同的模式.其中美国和俄罗斯重视优秀生的数学教育,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培养具有高度数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数学教师,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它将关系到我国在国际间未来尖端人才创新竞争的成败.

本文的核心部分是关于“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实证研究,借助案例和大样本调查,为今后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华东师大2003级(2007年毕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完整地实施了“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这届学生共招收137人,进入理科基地班42人.137人中选择数学教育系列+基础系列的71人,数学教育系列+应用系列的59名,基础系列7人.毕业时在有去向的123名学生中,54人进入普通中学,4人到高职和中职任教,到非教育单位工作的17人,包括IT企业、银行、保险、证券、咨询等,38人就读研究生,10人出国深造.所占比例分别为普通中学43.90%,职业学校3.25%,非教育单位13.82%,读研30.89%.在直接就业的学生中,到教育单位的比例高达72%,重点中学尤其欢迎具有较强数学背景(甚至数学专业硕士生)的学生担任教师.总之,就业是“多元化”的,而更重要的是“多元化、分层次”的培养方案给中学数学教师队伍带来了多元化的数学背景.基础、应用、数学教育三个不同目标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适应了中学和社会对高师数学系需求.

关于“多元化、分层次”的设计,我们在2001-2003年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测试和调查,目的是为了回答“大学扩招”后数学基础课程是否能够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如何设置体现“多元化”思想的课程系列.参加的高师院校是华东师大,杭州师院,南通师院,四川师院,代表两个不同的层次,参加的学生人次(样本)为:华东师大517,杭州师院249,南通师院402,四川师院167.四次调查的内容分别是1.华东师大学生关于课程设置和分层次的问卷调查,2.两校《数学分析》课程第二学期末统一考试,3.四校200*基础课较高理解水平测试,4.高考成绩与大学基础课成绩的相关性调查.问卷调查为“多元化、分层次”培养方案及体现“多元化”的“目标选修课”提供了支持.测试结果表明,数学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大规模扩招后基本能够基本达到,在较高要求上面四个学校差距较大,华东师大明显好于另外三所学校.由此说明了基础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是必要的.

本文最后讨论了长期争论不休的“师范性”问题,对如何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同时也对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在内的国内一些重要的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数学教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评述.

本文尚有以下的不足之处.一是在研究“多元化”问题时,缺乏对职业中学数学教师的状况进行详细分析.二是在分层次调查中没有收集和使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师教育(师专层次)的资料.希望将来能有机会继续研究,为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实践和理论.

此文是一篇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数学建模本科引用文献:

[1] 最新数学建模本科论文选题参考 数学建模本科论文题目怎么拟
[2] 数学建模本科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本科参考文献有哪些
[3] 数学建模本科论文提纲模板 数学建模本科论文大纲怎么写
《数学建模本科论文范文参考 数学建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数学建模本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