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爱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爱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爱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7

爱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爱教育论文范文参考:1949-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研究
  2. 第二篇爱教育论文样文:爱育论
  3. 第三篇爱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东方杂志》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
  4. 第四篇爱教育论文范例: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
  5. 第五篇爱教育论文范文格式: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泽研究(1895~1937)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爱教育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爱教育相关参考文献,是爱教育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爱教育论文范文参考:1949-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研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1年“拨乱反正”基本结束这段历史时期,我国教育领域开展了许多教育批判.研究这些教育批判,对于人们了解这方面的历史,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术界对这方面的历史虽然有所研究,但还比较零散,还特别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1年“拨乱反正”基本结束这段历史时期教育领域所发生的教育批判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对这段历史时期教育批判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该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影响的教育批判事件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对该历史时期教育批判的基本性质、主要特点、历史影响、经验与教训以及对于教育批判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启示等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论文除导论外,正文内容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949至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的背景与概况.该部分主要运用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2)、过渡时期(1953-1956)、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时期(1966-1976)、拨乱反正时期(1976-1981)五个时期对1949至1981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批判的历史背景、动因、基本过程、基本线索、基本事件、基本历史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考察.

第二部分:1949年至1981年重大教育批判事件的案例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分章对武训精神批判、陶行知教育思想批判、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批判、关于过渡时期主要教育问题的争论、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问题的争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批判、胡适学术与教育思想批判、凯洛夫《教育学》批判、对教学原则若干问题的争论、“爱的教育”批判、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批判等重大教育批判事件的过程、内容、性质、特点、影响以及涉及的相关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分析和评价.

爱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爱教育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爱教育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爱教育论文范文选题

第三部分:对1949年至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问题的反思.主要运用了哲学、解释学、比较法等理论研究方法,对该历史时期教育批判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反思.分别对这一时期的教育批判与其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背景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对该历史时期教育批判的基本性质与主要特点、历史影响与基本经验及教训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教育批判的本义及教育批判与教育批评、教育评论、教育争论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开展教育批判等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

论文的主要结论有:①1949年至1981年间的中国教育批判是在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变革的背景下,对中国教育改革之路的探索.当然,有时的这种探索步入了歧途.②1949年至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的主要实践倾向是阶级斗争、意识形态斗争与政治、学术批判的交织:多数时间的教育批判在批判方法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形而上学:多数时间教育批判的组织与实施方式以“群众性”、“运动式”为主要特点.③1949年至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的内涵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它不仅指向教育思想或理论,而且也指向具体的教育活动或实践,涉及了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指导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及教学方法、课程、教材等诸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基本问题.④1949年至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经验和教训都是深刻的.从主要指导思想和主要结果来看,该历史时期许多教育批判成为了*错误指导思想的阐释和体现途径,使教育批判异化成了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及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许多教育批判不仅体现和延续了新中国建国后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样的错误.⑤开展教育批判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教育批判应该是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应该是“事实”澄清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或“无原则”批判与“有原则”批判的辩证统一,应该坚持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

总之,论文对1949年至1981年间我国教育批判历史及相关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研究主题和内容、史料发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等都有一定的创新.但由于论文研究这段历史时间跨度较长、研究对象较复杂,涉及问题较多,因此,本文在史料的取舍、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二篇爱教育论文样文:爱育论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解读爱的内涵入手,阐释爱育的意蕴、挖掘爱育的基础、概括爱育的内容、探寻爱育的实现、追求爱育与爱的升华.

由于现实教育中对爱育的长期忽略,使我们的教育理论在事实上还很少系统探讨爱育问题.关于爱育的研究,目前既没有较全面的专门性的学术著作,更没有对爱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仅仅是停留在一般的建议和呼吁上.本文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长期体察和反复思考,概要地从理论上提出开展爱育及其研究的建议.尝试从人学的视角、教育学的视角和历史的视角,着重研究爱的界定与本质、爱育的涵义与意义、爱育的基础、爱育的基本内容、爱育实现的基本要求和爱育的终极目的等关键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辩证性、实践性和历史性原则为逻辑观照,从事物的基本属性、事物的社会样态、事物的起源和发生、事物的本体和总体性特征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将爱的定义概括为人类对自身及其生存世界的一种普遍关怀的思想情操及相应行为,将爱的本质表述为融会贯通在人类思想情操及相应行为中的普遍关怀.从爱的丰富内涵将爱育的涵义归纳为关于人类爱的教育和培育,表现为爱的健康情感教育与培育、爱的思想观念教育与培育和爱的高尚行为教育与培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将爱育最主要的意义理解为有助于主动掌握爱的话语权,有助于构建爱的科学理论体系,有助于完善教育理论体系,有利于教育的成功进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学、文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学科和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工作、生活等方面,去寻找爱育的哲学基础、历史文化基础、心理生理基础和社会生活基础.根据爱的对象将爱育的内容划分为爱人教育、爱自然教育和爱社会教育.提出通过树立正确的爱育观念、创建科学的爱育理论体系、优化爱育环境、创建爱育载体和全面实施爱育等方面工作来实现爱育目标.强调爱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爱的教化和内化的意蕴升华、爱的人文关怀的理性升华和爱的和谐发展的实践升华.从而富有原创性地初步建构了爱育理论的框架,意在使之成为教育理论的一个有基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说,似可以说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创新.

本文研究的另一个目标是呼吁我国教育界,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创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的爱育理论体系,并以爱这一美好的思想情操对人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和培育,让爱这真、善、美的内在灵魂来统帅和主导人的社会生活,使世界永续不断地增添爱和真真实实地充满爱,从而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意在期盼爱育能够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学科一起,共同构成更加完善的人类教育体系,逐步追求最佳的教育成效,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爱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篇爱教育论文范文模板:《东方杂志》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

《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刊行的一份综合性杂志,被称作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资料宝库.目前学术界对《东方杂志》的研究多从思想史、传播史、法律史、经济史、教育史等角度入手,而对其文学世界的研究非常薄弱.本文对《东方杂志》与现代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

论文共七部分,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正文分五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介绍商务印书馆的发展概况以及《东方杂志》的创刊、改版、编辑更迭、办刊宗旨的演变等基本情况.

第二章考察编辑与《东方杂志》文学的关系.文章认为,在孟森与杜亚泉主编时代,文体新旧杂陈,文言白话并存,翻译作品为主,创作为辅,文学的种类和地位呈现出逐渐丰富和提高的趋势,文学的现代化的步伐已经悄然启动.钱智修胡愈之主编时代是《东方杂志》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无论是文学栏目的设置,还是文学作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此时的《东方杂志》成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东方文库》的编辑以及新年梦想的征文都在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李圣五及以后时代,文学越来越被边缘化,文学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由此可见,《东方杂志》的文学面貌与编辑的知识背景、审美趣味以及组稿能力等密切相关.

第三章探讨《东方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本文突破学术界以《东方杂志》在东西文化论争中的表现来判定其保守文化身份的简单作法,将《东方杂志》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放置在一个较长时段中进行动态的综合考察,认为《东方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经历了由思想先导到论战对手再到新文化建设者的角色转换,同时在白话文运动中《东方杂志》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章讨论了《东方杂志》的翻译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的关系.文章全面梳理了《东方杂志》文学译介的概况,认为《东方杂志》的译介注重为新文学发展树立目标和榜样,加强对世界文学的综合性研究和世界文坛信息的介绍,全方位拓宽新文学的接受视野,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广泛的借鉴资源和新颖的文学观念,从而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

第五章讨论《东方杂志》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关系.认为《东方杂志》是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之一,是向各个文学流派开放的公共空间.《东方杂志》最早倡导建立现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学,注重运用批评力量,加强对新文学的创作方法、题材、艺术手段的引导,同时加大对文学新人的扶持,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文章在结语部分归纳了《东方杂志》之于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价值,一是作为一个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包容了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各式各样的文学流派、理论思潮、作家作品,见证和记载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全过程,构成了一部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二是《东方杂志》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期,不仅为新文学的作品提供了发表阵地,而且通过翻译、批评为新文学在创作方法、作品题材、艺术手段、文学思潮等方面都提供了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为新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三是《东方杂志》在见证和记录中国近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的同时,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保存丰富的史料,提供了原生态的历史背景资料.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东方杂志》的文学世界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将以前被人们忽视的《东方杂志》的文学世界第一次呈现出来.其次,运用文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把《东方杂志》中的文学纳入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来考察,在期刊与社会、编辑与作者、批评与翻译、创作的互动关系中探究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轨迹,揭示其丰富的文学世界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作家群体、创作走向、文学生态等方面所做的贡献.第三,从发生学的角度,重点探讨《东方杂志》的文化转型、文学翻译、文学批评等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及其作用.

第四篇爱教育论文范例: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

儿童文学是文学领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一般研究者认为:儿童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立形态的门类是在“五四”时期出现(发生),晚清则被视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时期.但是,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具体诞生在何时以及以何为标志性作品仍有不同的解读.笔者在译介学的视野下,借鉴并比较其他国家儿童文学研究的成果,认为中国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中的一个独立分支确实在“五四”时期“确立”,但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样式却是“初步诞生”于“晚清”.

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与晚清外国儿童文学译介密切相关,正是在晚清翻译尤其是域外文学翻译繁盛之下,晚清时期成人逐渐萌生了鲜明的“儿童文学意识”,因之也催生了中国儿童文学,而标志性的作品则为1908年出现的《无猫国》,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初步诞生.本文主要围绕以上主题和观点展开,分三章从多个角度对此加以描述、分析与论证.

第一章首先就学界对于“儿童文学”的概念加以介绍.本章强调指出:“儿童”是一个历史建构的概念,西方“儿童的发现”也很晚.所谓“儿童的发现”,即认识到“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全的个人”.(韩进,1998:43)十七、十八世纪以来,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观得以形成和传播,这是儿童文学出现的前提条件.儿童一旦被认为是独立的人,一种适于他的文学便应运而生了到了十八世纪中叶,儿童文学终于开始发展起来.世界上一般公认丹麦文学巨匠安徒生为儿童文学的创始人.

清末西学译介之中也输入了域外现代儿童观.由于重视西学译介,随着西学的输入和晚清新政的展开,尤其是教育改革的次第进行,域外现代儿童观进入中国.于是晚清开始出现与传统的认识不同的现代儿童观,儿童的教育与审美需求因此受到格外的重视,这就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二章主要从晚清儿童文学译介看儿童文学意识的萌芽和发展,凸显了儿童文学译介对于儿童文学意识的催生作用.

20世纪前后译风大开之际,晚清社会逐渐接受了现代的儿童观,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儿童的审美需求,开始有意识译介儿童文学,并搜集、整理中国民间童话故事.他们同时开始从两个方面有意识关注“儿童的”文学(读物):一是其“文学性”,即艺术性,二是其“儿童性”,即儿童自身特点.于是以文学为内容、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特殊商品——儿童文学就出现了.这其中,译介的域外儿童文学作品占了主流.

晚清中国出现了一批热心倡导译介儿童文学的作家、译者、编辑和研究者,诸如梁启超、黄遵宪、林纾、孙毓修、徐念慈、包天笑、周作人等等.他们的儿童文学译介成绩巨大,自此,域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中国.晚清儿童终于有幸读到与传统启蒙读物迥异的到国外著名童话故事和儿童小说.如《鲁滨孙漂流记》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大人国》与《小人国》,再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以及众多的科幻小说、教育小说和冒险小说.同时,中国翻译家、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出现.中国儿童文学正是诞生于晚清儿童文学译介热潮中,正是借鉴域外儿童文学并融合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因素才逐渐成形.

不过,晚清主要是从功利的教育启蒙目的出发关注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与“文学性”,对“儿童”尚未有非常深刻认识,因而儿童文学主要是作为“政治启蒙的工具”而被提倡,总体上与“政治教化”认同,其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国民”,可以简要称之为“铸造未来国民”儿童文学观.不过,就在这一主流儿童文学观下,鲜明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意识业已出现,这种儿童观以徐念慈、曾志忞、孙毓修、周作人等为代表.晚清不少教育类报刊杂志以及白话报刊都刊发有儿童文学作品与评论,中小学堂国文教材也选录了一些译介和编著的儿童文学作品,这都标志着成人鲜明的儿童文学观念逐渐形成.

第三章主要从儿童文学译介角度谈孙毓修编撰的《童话》丛书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

本章借鉴当代译介学理论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经过多角度的辨析、比较,明确提出:主要由孙毓修编撰的《童话》丛书是晚清儿童文学的最大收获,作为《童话》丛书第一集第一编的《无猫国》为“半译半创的创作性童话”,它的出现宣告了中国儿童文学正式诞生.此后于“五四”时期,中国兴起了一股强劲的“儿童热”和“儿童文学运动”,“儿童的文学”的名称正式才得以提出并最后确立.

总之,晚清域外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的输入,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儿童文学结构内部的变迁,是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原动力.中国儿童文学是在借鉴中创造、创造中借鉴,初步诞生于晚清,“五四”时期则进一步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深入探讨晚清儿童文学译介对于中国儿童文学诞生的催生作用,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源头所在,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此后的儿童文学以及中国文学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爱教育论文范文格式: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泽研究(1895~1937)

纵观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翻译自始至终参与了推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进程.可以说,教育翻译对近代中国每个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过重大的历史性贡献.教育翻译及其成就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引导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教育翻译活动主体的中国留学生则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既是翻译者和传播者,也是新式教育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正是留学生的教育翻译促使西学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引入,使外国先进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在中国得以更好的传播与吸收,从而加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由是可见,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学科体系的创立以及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深远影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意义与现实借鉴价值.

那么,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如何兴起和发展翻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和方式对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这种教育翻译及其成果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有何影响这些翻译者们在各个发展时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了回答此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翻译目的论”和“多元系统论”为理论分析框架,作出下述层次有序的探讨:

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确定了研究范围并对有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选题所处领域的研究现状;阐明了作者的研究思路、理论及方法.

第一章探讨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的兴起.包括留学生教育翻译兴起的历史背景、留学生教育翻译群体的形成、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翻译机构以及主要传播载体.

第二章阐述了1895~1937年间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运行轨迹.包括教育翻译的发展脉络、教育翻译动机模式的演变、教育翻译方式的选择与变衍、教育翻译成果展现形式的演化以及教育翻译过程中留学生多重角色的扮演,从而勾画出甲午战争后至抗日战争前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演进轨迹.

第三章主要梳理了1895~1937年40余年间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内容,借以探寻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留学生通过翻译向西方教育引进和借鉴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口头、笔头文献资料,如教育制度、教育著作及讲义、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演讲以及教育小说等内容的翻译.

第四章论述了留学生的教育翻译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诸如教育制度的翻译为中国新型教育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蓝本,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的翻译使得德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等得以在中国传播与接受,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嬗变、教育宗旨的更新,从而促进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科书的翻译为新式学校提供了丰富而切用的教学材料,使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教育学知识得以传播与推广,从而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译介使得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得以在中国传播与实践,从而使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和*化.

第五章论述了留学生的教育翻译对教育中国化的影响,包括留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开始了教育中国化的早期探索,试图通过借鉴来创建中国的教育学以及教育学科体系,在结合本国教育实际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

文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主要特色进行总体性的归纳总结,肯定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历史贡献,指出教育翻译存在的主要不足之点,并对今日中外教育交流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翻译提出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76526.html

此文是一篇爱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爱教育引用文献:

[1] 爱教育方向论文题目 爱教育论文题目怎样取
[2] 经典爱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爱教育参考文献怎么写
[3] 爱教育论文提纲格式 爱教育论文框架怎样写
《爱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爱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爱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