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怎么写 > 文章内容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教学设计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2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教学设计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6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环节
  2. 二、 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环节
  3. 三、 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环节

《物体浮沉教学设计中的若干改进》

本文是教学设计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浮沉和教学设计和物体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根据本人对这一节课的课堂反复实践,从学生课堂理解程度和课后习题反馈出发,对本节课的教学在创设情景导入环节、探究浮沉影响因素环节、探究浮沉条件环节进行了改进和反思,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改进;创设情景

“物体的浮沉”一课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它是在之前学了重力、浮力和力与运动关系之后的一节整合性课程.这节课的知识点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很多,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以生活中常见、普遍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和熟悉,从而愉快地进入物理科学世界的探究.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反复推敲、实践、结合学生的反馈,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改进.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环节

教材模式:

教材中给出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①铁块会沉入水底,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②同样用钢铁制造的潜水艇,在水中却既能下潜又能上浮.从而提出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来引出了所学课题.这种用一两个例子引出课题的方法虽然显而易见,但显得有些苍白,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十次见闻不如一次动手.

教学改进:

针对这个问题,我将课题的引入做了如下改进:取两块等体积的实心木块和铁块,分别将它们浸入水中后松手,发现木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上,而铁块下沉最终沉在容器底部.为什么木块上浮而铁块下沉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物体的浮沉”.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来进行探究吧.

点评: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有的物体是上浮的,而有的物体是下沉的,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疑惑,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改进后的引入不仅直接引出了课题,同时为我后面将要进行的探究实验做了铺垫.

二、 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环节

教材模式: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教材直接就给出了若干物体,要求学生分别将它们放入水中,观察得出最终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最终沉在水底的物体各有哪些,然后想办法设计实验使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最后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其实,对于物体的浮沉原因,学生在潜意识里都会有个错误意识:就是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是沉下去的,而轻的物体一定是浮上来的.所以,我就利用了这一点,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来证实原来我们一直公认的说法是错误的,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想要探究的兴趣.

教学改进:

根据刚才观察到的现象,我首先让学生猜想木块上浮铁块下沉的原因.学生受潜意识的影响猜想木块上浮铁块下沉的原因有两个:①铁块比木块重;②铁的密度比木大.针对这两个猜想,我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对猜想的两个原因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第一个猜想时,有学生演示了如下现象:用大木块和小铁块分别再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结果发现大木塊还是浮在水面上而小铁块仍沉在水底,从而证实第一个猜想是错误的.验证第二个猜想时,学生束手无策,不知如何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这时我通过展示一张轮船的图片来加以引导,提问学生:“轮船是钢铁做成的,为什么轮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呢?”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原来钢铁制轮船是中空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从而学生就会想到这样的实验:将一张铁片直接放入水中是沉底的,而将铁片折成“船”状后却能浮在水面上了,这就否决了密度大的物体下沉,密度小的物体上浮,也证实第二个猜想还是错误的.

点评: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否定了原有的意识后,就会迫切地想要理解到底为什么不同物体会出现上浮和下沉的原因呢.在让学生经历了视觉与思维的强烈碰撞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实验也就顺理成章了,学生也就会带着浓厚的好奇心专注、高效地继续进行探究实验,课堂效率也就明显提高了.

继续探究:

接着我请同学们再将桌面上的器材:带盖的空玻璃瓶、装有钢珠的气球、鸡蛋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入水底的?学生通过实验后发现: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是带盖的空玻璃瓶,沉入水底的物体是装有钢珠的气球和鸡蛋.针对实验中出现的这三个现象,我请同学们想办法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入水底,将沉入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并通过实验来展示.学生相互讨论并设计和完成实验后回答:在空玻璃瓶中装些钢珠可以使它沉入水底,将气球吹大并扎紧气球口可以使它浮在水面上,往水中加盐并搅拌后可以使鸡蛋浮在水面上.我继续追问:这三种方法从力学角度分析的话实质是分别改变了哪个力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方法一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方法二是通过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了物体所受的浮力;方法三是增大液体的密度增大鸡蛋所受的浮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学生归纳总结出:物体浮沉的原因是由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共同决定的,当物体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其自身重力时,物体下沉.

点评:

在这个探究实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差,学生要把橡皮泥捏成碗状有一定的困难;另外,即使捏成了碗状放入手中后发现其浮在水面上了,但提问学生此时把橡皮泥捏成碗状实际是改变了什么呢?学生只会想到改变了形状,很难引导他们想到“碗状”的橡皮泥放入水中实际是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了其所受浮力的大小.因此,我将橡皮泥换成了装有适量钢珠的气球就解决了上面的问题.因为刚开始装有适量钢珠的瘪气球是沉在水底的,学生通过将气球吹大后系住气球口再放入水中就浮在水面上了,吹大气球的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是气球的体积变大了,再引导学生理解其实是通过增大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了其浮力,并且当气球所受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时,它就上浮最终浮在水面上了.这样一环扣着一环的实验探究过程,符合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容易接受并理解这一重难点,同时也一定会对该知识点牢牢吃透,大大减少了做题的错误率.

三、 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环节

教材模式:

教材在讲解物体浮沉条件时采用了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学完力与运动的相关知识后来理解浮沉条件也更顺理成章.

教学改进:

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动态的过程,所以我采用动画和受力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首先,我演示将木块浸入水中后松手,发现木块渐渐浮上来,接着我用PPT展示我用手压着木块浸在水中静止时的画面,让学生对此时的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学生不难分析出,木块受到向下的重力、手对它向下的压力和向上的浮力,木块在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所以这三个力为一对平衡力,接着我继续追问:当我松手的瞬间,手对木块还有压力吗?学生回答:松手后,手对木块没有压力,压力为零.那当压力突然变为零时,木块所受浮力和重力大小不变,因此木块所受的重力就小于浮力,所以我们看到PPT动画上木块向上浮起.

点评:

整个上浮的过程中,学生亲眼看到木块重力、浮力大小都没变,也就是浮力一直大于重力,所以木块上浮,但当木块上表面刚要离开水面时,木块所受浮力逐渐变小了,重力大小没变,直到浮力减小到等于重力时,木块就浮在水面上不动了,也就是物理学上所说的漂浮状态.对于铁块下沉,我也是通过动画演示和受力分析得出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通过PPT动画展示后,可以将抽象的过程可视化,学生就不用凭空在脑中构想这个过程了,更容易理解和运用浮沉条件.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实验来否决关于物体浮沉的前错误意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通过亲身实践更加加深了物体浮沉应满足的条件,比老师纯粹地给出结论来得更加有说服力.虽然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一些改进,但上完之后给我的感觉中不足的地方在于实验的探究过程开放性不够,整个一堂课的探究就是老师给出范围,然后牵着学生朝老师的预定方向前进,没有创新性,只是纯粹地经历了一下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作者简介:

陶悦,江苏省常熟市,常熟市福山中学.

本文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浮沉和教学设计和物体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教学设计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教学设计引用文献:

[1] 新颖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论文选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专业论文选题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题目怎样定
[3] 化学教学设计专业论文题目 化学教学设计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教学设计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2000字》word下载【免费】
教学设计相关论文范文资料